一代宗師管寧來了。
身為魏書十一的最後一章,特別長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管寧傳其實夾帶了不少人物就是。沒關係慢慢看。
就像我們前面提過不少次的,管家是齊地一等一的大族姓。管寧跟邴原一樣,也是死了爸爸的。不過他的親戚就很多來送前慰問的。
十六歲的管寧,當然是不收啦。
除了很有氣節之外,管寧本身更是又高又帥的類型:長八尺,美須眉。
他跟邴原華歆一起去遊學,這個之前提過了。而陳壽很黑心的只強調他們跟陳群的阿公很好。這三人對曹操劉備而言略長,對陳群的阿公來說就是晚輩了。
一直到前往遼東避難之前,管寧基本都跟邴原混在一起。如果採用邴原是黑道大哥的設定,管寧基本上就是他的關羽。然而,邴原雖然很有德行,但不像劉備那樣善下人。說白了,管寧對他並不死忠。
由於邴管有威名,遼東公孫度當時是一個好生接待。但跟一直想要返回中原,或做一番大事業的邴原不同,管寧決定獨自北上,表示既沒有要回去,也沒有要跟公孫度好。
也是有一批人認為管寧更棒,後來慢慢搬去跟他住在一起的。
這邊陳壽簡單寫,就要進注解了。管寧倒不是用別傳,而是《傅子》的內容。傅子的本名是傅玄,爸爸是傅幹,玩光榮三國志多少會知道這個打醬油的。
就說我們看邴原的時候知道,邴原是給了公孫度一些「主意」。也許跟建立制度和興學有關。但管寧就是聊一些經典,不談世事。
上面提到他在北部聚集了一些人,管寧也沒有像邴原那樣搞學校,只是單純的教授人們禮儀,講講詩經書經的故事。如果有讀書人來求見,管寧才會跟人家聊上幾句。
管寧的小城裡,原本人們常常為了打井水而爭鬥。管老師就自己準備了十五個水桶七上八下的先把水打好放在那,讓人們來了就可以直接取走。
有人的牛到管寧的田裡搗亂,他也不生氣,只是好好安撫牛牛,帶去陰涼處請牛牛吃飯,等主人來領。
人們感念於管寧的德行,很快的就不再互相爭吵。如果不小心冒犯了他人,也會先自承錯誤。
整一個以德化民。
欸這是客氣說,管寧其實只是沒有軍隊,不然已經是一城一國之主了。
而這邊也提到了邴原本傳隱而不顯的真面目。
「邴原性剛直,清議以格物。」
邴原傳最後一篇有說,曹操陣營唯一跟他合得來的就是張範。「恬靜樂道」的張範。
好,首先「清議」其實就是「月旦評」的本來面目。月旦評是許劭在每月第一天(月旦)發表人物品評的一個活動。
實際上東漢士人,原本就會進行「清議」,來討論時政與政治人物的得失。但你也看到了,邴原的清議是為了「格物」。大致想像起來,邴原應該會選擇一個主題讓大家進行討論,目的是窮究真理。但過程就像清議一樣,涉及到政治跟官員的部分--這點讓公孫度的員工們感到害怕。
畢竟邴原十分得到老闆敬重,討論又很不避諱,一旦被掃到,輕則回家吃自己,重了只怕連腦袋都不保。
那這邊同時也凸顯出,邴原跟張範其實都是「求道」之人。如果說方士比較接近神棍,那他們應該是偏向科學家的類型,嘴砲科學家,簡稱哲學。
這兩個哲學家對曹丕有多少影響,那也是難說得很。
且講邴原的事業在遼東越是蓬勃發展,其實也就越是危險。管寧身在局外看得明白,就去勸邴原離開遼東。
邴原離開之後,公孫度也過世了。(建安九年左右,曹操打進鄴城)繼承人公孫康想要繼續發展父親未竟的「王業」,也知道現在只能靠管寧。但他始終不敢去請管寧來談這件事。
我們知道,回青州的邴原,響應了曹操的徵召。公孫康也決定獻上袁尚的人頭,與曹操結盟。當遼東已經成為自己人,曹操自然不會放過管寧這種宗師級人才。
可公孫康雖然各種畏首畏尾,卻決定壓下曹操的這道命令。於是,管寧得以一直在遼東安居。等到公孫康過世,遺命弟弟公孫恭代管遼東,管寧就開始知道事情不對勁了。
傅子說管寧認為「廢嫡立庶,下(公孫淵)有異心,亂之所由起也」。所以決定回返中國。這有點幹話,法理上公孫康既然已經歸漢,本來就應該由朝廷指派遼東太守接班人。以管寧的性格,判斷遼東之後會復叛朝廷才是個理。
一說管寧乘船回去時遭遇暴風,同行船隻都沉沒了,只有他的船平安到達一座無人小島,避過風雨。
同樣幹話看看就好。
傅子還說,管寧在遼東住了三十七年,基本上邴原帶他們去就是西元189年左右:董卓入京孔融才會去當北海相。就當三十七為虛,管寧回來也已經是曹丕的黃初六年或七年,曹丕要死了。
這邊陳壽則是寫:「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行君子,司徒華歆薦寧。文帝即位,徵寧,遂將家屬浮海還郡,公孫恭送之南郊,加贈服物。」
黃初四年後面寫文帝即位,很明顯的錯誤。但要說本應寫明帝,後面卻又有一句:「明帝即位,太尉華歆遜位讓寧」。
所以其實單純把文帝即位的「即位」拿掉就比較通。
那我也常常說,三國志跟注有兩方記錄時,通常是「兩個都對」。有問題的話裴松之會寫。也就是這邊的情況大約是,曹丕黃初四年,華歆舉薦了管寧。然後審核文書走起,遼東接旨準備,等管寧要回國時已經黃初六年了。
而管寧其實不想回來當官:他回到青州之後就託病了。
意思是管寧的主要目標還是「逃離會出事的遼東」。
史書們之所記上這個動機,則是因為管寧活到司馬懿討伐遼東之後。
這個完全遠離三國的管寧,到底有甚麼重要?其實一開始就說了。
魏明帝曹叡登基之後,太尉華歆表示自己要退休,山野賢者管寧可以替代自己。而魏書十一背後的大組長陳群,也在這時候上書了:「管寧不來沒關係,以前荀爽跟鄭玄都是先在家封官的,我們就這麼做,對於整個風氣一定有正面的幫助!」
於是,曹叡就比照漢末荀爽的規格,封管寧為「在家光祿勳」。
糟糕,我好像破關了。其他頂多就是資訊比對。裴松之注陳群的這個上書真是太點睛之筆了。
我說直覺:陳群正在「指鹿為馬」。(誇張的說法,看你能不能體會。)
也就是:「我說這個人的德行可以當三公,你就要相信我」。
即使管寧沒有任何的行政經歷。
沒錯,這是一個「超跨級舉薦」。
察舉都是要有實務評核的,並不是平民舉孝廉就當大官,要有郎官或吏的身分才能舉孝廉的。
而陳群他們的其最終目的也很單純:要皇帝屈服於九品中正制的標準之下。
這個人好不好,能當多大的官。
這隻動物是鹿還是馬。
由我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