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關於生產力的書籍許多都在講說要如何做專案規劃,如何做時間管理,但這些書籍很容易忘記一點是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人,能量是有限的,當能量用完時就是得休息,我想這點就算是機器也一樣,當你越是擠出時間及精力來處理負荷不來的事時,可能短期內會覺得生活很有挑戰,但我能保證是絕對走不久的,持續逼自己跨越極限只會換來倦怠的結果,所以這本書很適合給那些平常沒有在好好休息、沒有睡覺的人一個新的觀念。
這本書其實要表達的兩大重點分別是:
<<刻意練習>>作者艾瑞克森教授在書中指出,每個人透過訓練維持最高專注力的普遍極限在每天四個小時左右,超過這個極限工作品質就會開始下降。
老實說我也是最近才明白這個道理的,我自己剛開始上班時,很喜歡把自己的行事曆排得滿滿的,一小時接著一小時,看著滿滿的行事曆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工作效能好好,但真的執行起來根本不切實際,可能上午還可以照表操課,到下午就真敗給了惰性,沒有意志力繼續執行了。
如果像上面講說一個人高度的專注力只能維持四小時,那的確如果我上午有認真按照行程,到下午也的確會難以繼續做需要動腦的工作,只是我還沒搞清楚這道理之前,只會覺得是自己自控能力太差,做事不專心,接下來愧疚感油然而生,並且鼓勵自己明天繼續挑戰,雖然當下是很正向的心態,但現在往回看就發現自己從安排行事曆時,就給自己強人所難的挑戰了。
書中講了一些工作品質大於工作時數,做太久反而成效不佳的實驗,像是一星期待在研究室25小時的研究人員,與只待了5小時的研究人員,兩者論文篇數其實大同小異,表示說研究人員待了越久,效率就開始下,也呼應文章開頭講的,每個人的高品質注意力僅約四小時,超過就開始下降。
另外作者也點出了一個原則「百分之二十法則」,指說百分之二十的人創造出百分之八十的價值,這原則在很多地方都通用,如果套用在工作上,就是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創造出百分之八十的成果,加上書中的那些研究結果,再次證實工作時間不是越長越好,工作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書中提到的另一個研究是研究人員將小提琴演奏家依照實力高低依序分為三組,發現最實力最強和中間的人平均每天睡眠時間是8.6小時,而相對較差的第三組則是少了近一小時,平均7.8小時,且實力最強和中間的人更常睡午覺,表示優秀演奏家會在專注練習之餘,讓自己充分休息,他們也很注重休息,也讓我們看出休息的重要。
書中告訴我們要活用間歇性心流,來讓自己好好休息,打造卓越人生,那在了解什麼是間歇性心流之前,要先知道心流這個詞彙在講什麼。
心流是只說當你極度專注做某件事時,便會忘記時間、空間甚至進入無我的心理狀態,這是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教授所提出的。
而間歇性心流是本書作者提出的,雖然兩者都是沈浸的狀態,但間歇性心流是指刻意重複進入沈浸狀態,這種刻意規律地重複、激發自己潛能的這種狀態,作者就取名叫「間歇性心流」。
其實作者用了這麼抽象的名詞好像蠻難懂的,但只有把它想成是如何減少生活阻力的概念,應該會比較好理解。
介紹完名詞定義之後就要講關於間歇性心流的原理了。
有些人會嚮往成為完美的人,生活順風順水,彷彿沒有任何困難,有這種想法其實只是變相在逃避自己的陰暗面而已。如果一直抗拒自己的陰暗面,強迫自己成為一個正向的人,生活會多花很多力氣,就像是能走路硬要逼自己游泳一樣。
書中並沒有特別說要如何擁抱自己的陰暗面,就我自己的經驗,應用一些正念的技巧,當自己不喜歡的念頭浮現時,以一個不帶批評的角度觀察自己,藉由這樣的過程更可以了解自己,也比較可以接受自己,當然講比做簡單一百倍!我自己也還在練習中@@
就像上面講的,要擁抱自己的陰暗面,那就表示要擁抱真實的自我。
戴上迎合大眾的面具生活,就像是穿著雨衣生活一樣黏膩噁心,雖然擋了雨卻擋不了自己的汗水。如果我們可以以真實的自我生活,那我們便能自然而然地學習任何事物,以一個有效率的方式生活。
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就是每個人自己的英雄旅程,精彩度不亞於那些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前提是自己願不願意啟程尋找。
作者表示我們可以從捨棄物品開始做起,重點是希望可以透過丟棄物品這件事,引發連鎖效應,清空我們對於非物質的執著與負面能量。
最近極簡主義開始進入大家的世界中,極簡主義是希望透過簡化自己的物品,降低生活中的干擾物,也就是生活中的噪音( 此音非彼音),我也聽過命理老師建議,如果覺得自己運勢不順,清理自己的物品,也是清理自己的磁場,這些說法都是建議我們要清理自己的物品。
作者的角度是清空了自己不必要的想法和壓力,我們才能好好吸收自己需要的東西,重要的事這樣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最真實的自己。
這本書講了很多關於休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休息品質的技巧,我以前甚至到現在的做事習慣都是把自己逼到絕境,靠腎上腺素的激發把事情做完,但真的會覺得好累,所以看完這本書後,也讓我的盲點有了不同的觀察視角,重點真的是以不費力的方式走長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