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21歲。
當時我是一個普通的台灣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沉迷於代數拓撲、微分幾何、李群與李代數的學習。每天,我都在齊震宇教授的指導下探索代數拓撲,在王金龍教授的課堂上學習微分幾何,並在林惠雯教授的教導下鑽研李群與李代數。這些課程讓我沉浸在對宇宙物理的無限想像與探索中。
▋台大數學系的學習經歷
在這段期間,我深深地愛上了純粹數學。每天的課程與研究讓我對數學的美麗與複雜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然而,我也注意到,我所學的數學與我在台大電機系的摯友關心的數學似乎完全不一樣。
▋與摯友宗誠的科學交流
宗誠是我在高中時代表台灣參加美國國際科展ISEF時結緣的一生摯友。我們進到台大後,他對物理科學的熱愛與知識分享總能拓展我的新知。有一天,宗誠提到他的好朋友徐祥,也正在學習實分析,正在找人一起研究討論。
▋遇見徐大哥與應用數學的啟發
我因而與徐大哥結緣,這開啟了我對應用數學與統計的想像。徐大哥當時研究的資訊理論,用到了許多機率與統計等數學工具,我深深著迷,並開始對這些領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段經歷成為我之後走向統計機器學習博士之路的重要轉折點。
與徐大哥的交流讓我認識到數學不僅僅是純粹的理論研究,它還可以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在資訊理論與機器學習等前沿領域。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學術道路,逐漸轉向應用數學與統計學,最終成為統計機器學習博士。
這段學術轉變之旅讓我明白,學術研究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視野的拓展與興趣的探索。感謝宗誠與徐大哥的引領,我才能在數學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學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