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職業很明確,你必須考到執照才能執業,像是律師。那老師呢?補習班老師算不算業餘的老師呢?職業跟業餘的界定貌似很明確,其實也很模糊。再舉個更模糊的職業,比如魔術師,怎樣算是職業怎樣算是業餘呢?在魔術圈內沒有一個明確的考試,雖說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比賽,但就算得獎了,也不一定代表他是職業的,因為這可能只是外科醫生的業餘興趣,那職業誰說得算呢?但答案其實很簡單,就看能不能靠魔術賺到錢,如果能那就是了。
看到這邊有一個細節,就是你其實不用到很厲害,你不需要到所謂前幾名才能做這件事,或是世界冠軍才能做這件事,凡事起頭難,最關鍵還是跨出那一步,而那一步的關鍵問題是什麼呢?答案是內阻力。
這是Steven Pressfield著作的The Art of War(中文翻:一生之敵),這本書所提到影響你跨出那一步的關鍵,就是你會再做任何事的時候,本能的否決自己,告訴自己這沒有這麼好,沒有人想要你的東西,你會被大家恥笑。而我們要認知到的是,這件事並不是一個缺點,因為這是一個本能,人天生本來就習慣趨吉避凶,又或者說這是動物本能,我們可以繼續待在舒適圈就好,為何要做冒險的事情,因此對於內阻力我們並不需要有任何羞愧感,也不需要感到挫折,這件事是理所當然的。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這一概念由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而對立面就是「固定型思維」,差別在哪裡呢?
如果我說你三天後就確定會成為億萬富翁,你現在會怎麼樣?目前的工作還有需要讓你煩惱嗎?生活的困擾是不是也瞬間減輕很多?很多本來還在困擾的事情是不是也隨之消失。成長型思維跟固定型思維的差別,就在於你誤把現狀當成未來的真實情況,你認為未來不會更好了,因此你更加謹慎,變得更怕犯錯,導致內阻力纏住你。
很久以前回學校跟社團學弟聊天,我鼓勵他做很多事情,他說『那是因為你是創社社長阿!』,意思是他做不到這些事情,而你做得到是因為你的身分不同,但事實上不是身分不同,而是思維的不同,當成長型思維遇到問題,會認為是個挑戰,或者把這件事當成一個過程,只要能夠達到目的都不是問題,而固定型思維則將問題視為困難,認為這些都是阻礙他成功的一部分,因此他沒辦法成功是因為這些問題,他已經盡力了。
我也很常受到內阻力的影響,而拖延很多事情,作為一個平凡人,我們都沒辦法一口氣就成功,成功都是一點點累積而來的,這件事是沒有捷徑的,但我們必須一點點累積一點點的〝小成功〞,再用這個〝小成功〞驅使自己再完成一個〝小成功〞,之後就會有一點點的〝中成功〞,這樣才有機會正向循環,事實上,有時候就算沒有累計成小成功,那又如何?這過程也一定有收穫的。因此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考慮什麼報酬,做這件事的本身就是報酬。一定有什麼事情是你無償也想要做的,那就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