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初我才剛為自己爭取了兩成多的加薪,領了自覺不再委屈的薪資,但在年關將近的日子,我還是遞出了辭呈,準備前往下個工作。
選擇離職並不是一時的衝動,我想大多數人肯定也是綜合考量很多事情後,才做出離開的決定。前陣子我研究所老師邀我回學校,跟學弟妹演講有關工作的事,我也藉此回顧了自己的工作經驗與抉擇。即便我也不是多厲害,或有數十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我還是盡可能地,拋出一些我認為重要的問題與思考,給學弟妹去想,其實也就是我自己以前會想的事情,但這些內容以後再寫一篇。
這篇的重點,單純在「面試」。
我大概是在九月底便有了是不是該換工作的想法,直到十月中確定後,第一件事便是修改履歷(很重要的東西,但也不是本篇重點),設定公開放在人力招募網上。順利地,很快就收到了幾個不錯的工作面試機會,後來我也從中找到了下份工作。
接著便是向任職處提出辭呈,列出工作職責好讓人資辦理招募。再接著,我被主管指派一同面試接任我位子的人,前後大概面試了十幾位候選人,不包括書審篩選掉的。
這是我第一次擔任面試官,從一開始會跟著面試者一起緊張,到後來已經面到釐出SOP,清楚知道要問到什麼。我也從形形色色的面試者如何回應問題與表達中理解到,對向的面試官到底接收、感受到什麼。我想把這些作為面試官才體會到的,難得的收穫寫下來,算是給自己以後面試時的提醒,同時也打破一些求職迷思。
需前情提要的是,因為我的職務屬性是法律,較具專業性,在人力市場中有一些基本、具體的"能力評斷"標準,在供需匹配上也比較明確。但我認為多數面試的重點八九不離十,有一定的共通性可以參考,只是法律職務在硬底能力的配分上,通常還是最高。
面試重點一:聚焦雇主的需求來呈現自己
一個地方會開缺,通常是為了替補某個離職的人,或是分擔既有的工作份量。另一種比較少見的,是像新創或為拓展組織而招募新的職務。假如是前者,這類職務已經有很明確的「工作清單」等著面試者上工;對面試官而言,他們要的就是能把待核工作清單一一完成,且快速接手上任的人。後者的需求則比較浮動多元(因為很多老闆也是瞎子摸象在嘗試),這裡先不談。
這些既定的「工作清單」有時會寫明在職缺的工作內容中,如:每月產出財務月報;有時則不是用工作項來寫,而是改寫成「能力要件」如:編制財務報表。不論是哪種,會寫在職缺中就表示雇主有此需求,只是各種需求間有強弱差異,對面試者來說,最完美的狀況就是你的能力與經歷,與雇主最大的需求謀合。
面試時,面試者可以經由面試官的提問,或是反向直球詢問面試官:「這份工作主要處理的事務有哪些?」、「一上任即須處理的工作/案子是什麼?」等問題,得知雇主的需求。
但因一般情況下的面試,都讓面試者先來一段自我介紹,面試官還可能一邊低頭翻著你的履歷(第一次看),不太專心的聽你滔滔不絕說著可能根本不重要的資訊。所以我會建議自介不用長,蜻蜓點水重點提要即可,溝通首重「知己知彼」,自我介紹只是暖身開場,得趕緊讓另一頭的主角多吐露出一些資訊,面試者才知道要更聚焦呈現哪方面的能力,哪些經歷才需多琢磨敘述。絕不要獨角戲演太久,因為面試裡,面試官有興趣知道的事,才有值得說的價值。
避免答非所問
這句看似廢話,但卻有不少人會犯此錯誤,我猜原因不外太緊張、求表現或是真的溝通跟邏輯能力不好。答非所問包括:
對於不確定的問題,可以用重述方式向面試官確認,如:「請問您的意思是......」,盡量避免答非所問。
面試者可能為了博取面試官青睞,多說了很多不相干的內容,譬如與職務相差很遠的斜槓身分或能力,其實對這份工作來說根本不重要,也不會加分,有時當你說得太多,反而還讓面試官覺得你是否轉換職業跑道,或去其他地方更適合呢?
事前對應徵單位做足功課很棒!但除非面試官有直接問「你對我們的了解」這種問題,否則不需要把背下的內容都說給面試官聽,這會顯得突兀冗余。上網搜尋到的資訊,都屬基本資訊,它們可以是回答問題時輕巧帶到或是根基的資料,但不會是你個人見解的主要內容。
以上這三種情況,個人認為最糟的沒理解問題,如果只發生一、兩次還能接受,超過兩次就會讓面試官覺得溝通不順暢或認定你就是理解或傾聽能力不夠好。就某些重視溝通、理解與邏輯能力的工作來說,答非所問會是篩人的是非題。
面試重點二:了解應徵職位與自己的契合度
面試者看到招募訊息投遞履歷,通常是被雇主名聲所吸引,又或者自認可以勝任或是想要挑戰發展該職務,不論哪種,這都是面試者的「初步期待」。對雇主來說的「初步期待」,則是來自你的履歷與職缺條件相吻合之處。而面試,就是雙方彼此對「初步期待」做出評價與最後確認。
面試除了讓面試官可以當面詢問、挖掘面試者的真實性外,另一重點是了解面試者的待遇需求(包括薪資、工時、到職日等),這部分可能會是in跟out的差異。此外,還有比較主觀的一塊,是感受面試者的性格、談吐合宜與否。
我個人覺得,在面試裡,雙方都有某種資訊不對稱,由於招募訊息上呈現的資料有限,雖然面試者可以上網搜尋雇主或應徵職位相關資訊,但真實運作狀況如何,除了現任該職務或部門的員工外,沒人說得準,而這些事前無法得知的事,是可以藉由面試時的蛛絲馬跡了解更多。
我從面試應徵者的過程中,發現可以大致區隔出兩種面試者心態,一是積極成功型的面試者,他們會盡力呈現自己可以勝任工作或很有企圖心、願努力的樣子;二是忠實探索型的面試者,他們比較平實表達自己與該職務契合與否,並有想探尋適切性的意圖。
積極型的應徵者有時會犯一些錯誤,譬如太過熱切的表達自己的合適程度,但卻沒有發現到自己理解的「職務所需」與雇主實際需求不同,就像重點一提到的,面試者自顧自地賣力演出,想要觀眾買單,卻沒有好好利用雙向溝通的機會,去理解職務工作方向。對於面試官來說,即便你展現出很大的熱情,我也會認為你誤解了職務內容,如果讓你得到這份工作反而是害你,遲早會澆熄你的美夢計畫。
另一方面積極型的應徵者在回答問題時也傾向「偽裝」且會在「籌碼上退讓」,簡單地說,就是很怕暴露缺點,又會委屈求全。我認為不論哪個,都是面試者在自我矇閉。我還是建議面試者是以找尋好歸宿的審慎心態來面試,這樣面試時才會勇於「認清」原先期待與現實的差距,了解自己與該職務的契合度到底有多少?而非盲目追求要被錄取,如果面試完你能清楚知道這不是你要的工作,何嘗不也是收穫與成功?
一旦改變面試心態,連帶地也會改變你的談吐與對應,面試官也會感受到你比較真實的樣貌,我相信這是彼此溝通了解最好的狀態。當然表現熱情不是壞事,但「熱情」說白就是你對這份職缺有多「重視」,這能從其他小細節讓面試官察覺,如基本的不遲到、儀容整齊、待人禮貌、事前對面試單位做過充足的功課等。
---
有關「QA的準備」及「決定錄取與否的因素」留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