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人都是直播主,一場肺炎幫全民上的媒體識讀與溝通課

2020/03/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農曆年前就開始的新型冠狀病毒相關新聞,一直到疫情擴散全球拉警報,不但讓全球的人們被迫改變了日常作息,避免出門、注意衛生、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採取遠距辦公等,更透過資訊傳播了解到在危難時期,篩選資訊管道以獲取正確訊息、進而採取行動的必要性。其中,媒體的第四權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每日下午必開播,由疾管署召開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記者會」,已經成為許多台灣人最熱烈觀看的直播節目。不但捧紅了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指揮官與專家,更讓許多以往相較於枱面下的工作,像是記者、公關、手譯員等為人所注意。
這些讓社會大眾「新增」的知識,包括記者會的流程,從介紹講者、講者報告工作事項到開放媒體提問;記者會的講者專業分工,跟相關部會有關的事項就有該部會的發言人列席;還有最後媒體問答,媒體發言前會先報上所屬媒體名稱等、進行提問、追問等。以往在商業活動通常不直播的記者會,藉由公部門每天的示範與教育,全台灣人民也都因此潛移默化,獲得了一些媒體活動與公眾溝通的基本概念。
其中,疾管署記者會教會大家最重要的事情,其實也是部會發言人、記者、公關、手譯員等工作或職業所秉持的原則──讓可公開的資訊盡可能透明,讓事實可以因為講者充分的說明與揭露而被理解,也讓高深的醫學、公衛專業可以用易懂的方式進行說明。
記者基於媒體的天職,代替民眾提出可能會有的疑問,無論是口罩供給數量、負壓隔離病房數量、感染者接觸史、足跡等。發言人基於內部作業、政策施行、保護感染者以及避免造成民眾心理恐慌等考量,只針對宣導抗疫措施事項進行揭露,但同時將影響民眾工作與生活層面的相關部會發言人找齊,給予訊息補充;只談事實、措施、回應與抗疫相關的問題,不談對個人的讚譽或批評,也不談其他人的情緒性評論,就是維持記者會中性調性的正確態度。這也讓同時觀看直播的民眾得以感受在這波全球性危機中政府所採取的適當舉措,減少因為訊息不對稱而有的恐慌情緒。
每天開播至少一次的記者會,背後可能有無數個強大的行政團隊加入。作為公關從業人員,光想像每天記者會面對五花八門的問題,團隊要準備的QA要多包山包海,又要怎麼讓發言人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能對疫情最新狀況與媒體應答做好準備,就必須對疾管署的公關和後勤團隊致上最高敬意。
這場疫情在全球擴散,讓世界重新體認到彼此的相依和脆弱,斷掉的供應鏈、高壓的醫療體系、歇業的商店、保持距離的人際交流,或許都有機會在疫情趨緩後再重整腳步。
然而,在此之前,所有的人都必需要持續保持溝通。無論是政府對民眾的溝通,企業對消費者與股東的溝通,民眾對自己身旁家人、主管、同事、朋友的溝通……讓溝通成為抗疫不便生活的軸心,用通訊與協作科技保持聯繫。無論是公司視訊開會、視訊宗教聚會、視訊探病,或一起跟親朋好友在視訊前共享晚餐,都可以撫平焦慮,減少恐慌。希望全球人民的生活能夠很快回到正軌,而我們在抗疫期間不間斷的溝通,也可以作為讓日常生活回到正軌的最強推力和最大共識。
【本文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