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崩壞(七):滴水穿石

2017/03/17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終於來到本系列的最後。罵了六篇之後,要來看看該怎麼改變一系列的問題。

 

結論先講在前頭。我曾提過,想要以手術或砍掉重練的方式,以外部力量對大學進行革命般的改造,是行不通的。大兵團作戰耗掉的資源太多,依照現有的政府運作模式,最後可能又流於大教授分錢回家爽,改革放兩旁。

 

對大教授進行意識形態的改造呢?想得美,他們才想反過來改造你的意識形態,告訴你這一切問題都是假的,是你眼睛業障重。

 

那應該怎麼辦?就是「點滴工程」,滴水穿石。有志改革的,多少做一點。一校,一系,甚至一人有這種「感應」,就能發揮作用。若是有一校一系一人認知到我前面提過的問題,願意「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能產生一些改變。這改變會有傳染力。

 

太樂觀?我不認為只是樂觀,因為真正有用的處理方法是會產生實益的,有了實益,就能吸引人投入。一個人做起來,其他人就會有興趣。

 

就像渣誌的概念在提出的當下,台灣沒人認為可以做出能盈利,甚至帶動紙本出版的本土型網路訂閱內容產品。但我的想法是,我做起來之後,敢跳的人就多了。

 

那就做做看吧。

 

處理它

 

前面六篇的謾罵,基本上可以算是「面對它」和「接受它」,接下來我們要看到「處理它」。或許有生之年看不到「放下它」了,但先處理總是對的。

 

那該怎麼做呢?我認為面對先前提到的六類問題,每校每系每人都可以能有獨特的切入點,要提解決方案,須要因地制宜,我插嘴也沒用。但做為大學系統中的一分子(至少寫作當時還沒有被fire),從我的角度看出去,的確是可以談一談具體的做法。

 

我不打算針對這六種問題一一回應,因為這些問題是複合的,過度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也可能永遠都在補破網,不如從「開源節流」的角度來思考。創造新的可能性,就能對應或緩解舊的「不可能性」。

 

我的建議有以下四點。

 

第一,創造真正的特色系所。

 

現在台灣的確有很多特色系所,就算不是特色系所,也會強調「系所特色」。但很多只是在玩弄名詞而已,賣的內容還是和過去一樣,或和其他競爭者相同。

 

現存的特色系所,賣點會是「全台只此一家」或「在搞創新的研究方向或教學方法」或「和其他同校系所相比領域完全跳tone」,這最後一類,指的像是全理工科系的學校突然有個哲學系那種感覺。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特色系所,我只是舉一個假設的例子,講太明,人家會生氣。

 

會有特色系所,若非因為某些學術大頭的偏好,或是要安插一些大頭的好朋友,往往就是為了學校升等需求(需要三個系升學院,需要三個學院升大學)。這太過「工具」導向,不是我所指的那種能改變大學生態的特色系所。

 

為了不讓自己迷失而存在的特色系所

 

我認為特色系所或特色研究的重點在於,主其事者是真心覺得做這種事很快樂。並不是為了達成什麼客觀量化目標,就只是為了自己主觀的喜歡。

 

這是什麼意思?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台大前校長李嗣涔。大家都知道電機系出身的他在做特異功能研究,也因為這研究被許多人嘲笑、批判,特別是「正宗」理工人對此很不爽。當然,也有許多非科學但屬於學術體制內的人,對他的研究嗤之以鼻。

 

但做為人文宗教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我能夠從他的研究把握到一些有趣的東西。這不代表我(或我們)就會認為他的研究成果「是真的」,而是其中有許多值得進一步瞭解的價值或意識形態問題。

 

他想切的方向,就可以成為一個特色或組,或至少是一個特色團隊。這個特色團隊可能什麼都沒做出來,也可能做出一些和其他領域串接起來的東西。但不試,就不可能會有。

 

傳統學院的分科框架,就連他這種當到台大校長的大人物,也都無法逃脫,他若還是在電機系的分科標準下,就會顯得很古怪。但如果是一個專門研究室,就「還好」。這研究室就可以是個能改變生態的「特色系所」。

 

另一個例子,要舉的就是我自己。

 

走在哲學圈或倫理學界,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周偉航講的那套不是哲學(或倫理學)。」這不是我出來做新媒體之後才有的評語,而是早在十幾年前我進行職棒放水研究時就有的評價。

 

在近年的教評過程中,我也親耳聽過:「周老師你這東西很有趣,但好像不是我過去認知的倫理學。」這樣的回應。

 

原則上我是會受到這種定義框架所影響的,但因為我的「業外工作」比較像是「本業」,所以是不是(台灣同儕能認同的)哲學或倫理學,對我沒差。然而對於一些想從事「特異哲學研究」的普通、年輕學者呢?壓力就大了。

 

所有大頭都在講「這不是某某學」、「這才是某某學」,那就不容易產生真正的特色系所。不過只要有大頭之一覺得「就讓他們亂搞看看吧」,撥點資源出來,那就不一樣了。

 

我認為沒必要也不可能改變現有學術分科框架,但小規模改變基層管理制度,像是調整現有資源,做出某種自由研究的空間,仍是可行的。

 

只要有一兩個特色系所或研究團隊出現,就可以創造出許多可能性。別的不講,就算我的東西「不是哲學」、「不是倫理學」,但我的搞法,是不是讓哲學系的小朋友們有了一點想像空間?

 

想像力就是大家的超能力。

 

接著是我的第二個建議:來點真正的「賦權」。這是對學生的角度。

 

「賦權」(empower)又稱為「培力」,這詞還有其他一狗串翻譯,學界沒有定論,但概念是同樣的。你在夏林清案應該看過這個詞很多次。簡單來講,這就是協助人在能力上有所成長。

 

現在台灣的大學生,活在一個要死不活的框架中,很不痛快。

 

迎新、送舊、系學會、幹部訓練、系遊、做分組報告、做專題。都和二十年前一樣,而且因為招式用老,各方面也都惰化了,失去生機與創造力。直到現在,美學期初的準備迎新期間,在校園都還可以聽到「第一支舞」,我聽到音樂都想罵更林楊。

 

學生透過這些「典禮」學不到什麼,就是「這樣」而已。他們只是在跑一個傳統儀式,就像「周禮」那樣的東西,八佾舞跳一跳,甚至跳成六佾、四佾、兩佾,都快沒人了還是在那死撐。何必呢?

 

做為大學主事者,其實可以鼓勵學生放棄這些已走向衰亡的老招。也不用主事者啦,一個普通系上老師或課外輔導組職員就可以了。

 

爛招,就不要玩了。那玩什麼?

 

創業啊。不要看到創業,就想要弄什麼臉書、微軟第二,那種東西全宇宙也只有兩家。創業的主要目的不是賺錢,不是慈善,就是要讓學生用不同的角度學點做事的方法。那創什麼業?

 

在教學大樓、系館旁邊擺攤賣三明治不會?

 

「那會不會違法?」「其他學生吃了拉肚子怎麼辦?」「會不會到最後系館變早市都是賣東西的?」

 

想這麼多,這種事是你負責想的嗎?你都幫他想好,他這樣會「賦權」「增能」「培力」嗎?賺賠是他的事,會不會被抓走是他的事,會不會害人拉肚子被吉,也都是他的事。你還以為自己真的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喔?那他畢業即失業,你是會幫他找工作,讓他可以「靠爸」嗎?

 

你要做的,就是碰到有意願不嘴砲的學生,就鼓勵兩下,放他點小生路,他的事業起不起得來,就隨緣。這就夠了。

 

台灣有太多老師總是站在否定的立場看學生的「創舉」,用父權主義的角度框架學生,到最後學生當然什麼都不會。多數教授自己也沒真正出過社會,在那邊裝什麼懂呢?還裝老爸咧,算了吧。

 

學生有自己搞過東西,做過小生意,跑過一次流程,有和人互動的經驗,不管是營利事業或慈善活動,還是什麼社會企業,就讓他們去弄,你適時的幫他們從側面消除障礙,又或是提點一些可行方向與資源,就夠了。

 

「學生不就是該專心讀書嗎?」

 

是喔?

 

你知道何時人最專心看書、看資料?就是當你有業務壓力的時候。

 

我常對技術學門的學生說,你現在覺得某門課修一學年也讀不完,痛苦得要死,但出去工作時,往往一週就把一學期的份都看完、弄完了。為什麼?

 

因為你一週內交不出來,你就像中了北斗柔破斬,馬上就會爆炸。讓學生體驗一下真正的壓力,就賦權了。

 

我的第三個建議是,對於教授的獎勵,要跳出薪水與計劃的思維,直接給獎。這個算是主事者也可以調整的權限,只是有沒有膽去做的問題。

 

之前提到,大學教授的齊頭式平等和扭曲的價值觀,為害不小。要解決這問題,就不是什麼根本沒啥彈的彈薪方案,又或是再搞出一大堆要報帳的計劃。

 

直接發錢會是最可行的方式。做得好,專業評審過了,那三十萬就給你,你簽個名就領走,什麼帳單都不用報。就獎金嘛,大不了給國家抽個稅。

 

是霸氣不是87的獎金制

 

獎金制最大的好處,就是領錢者立刻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很多學校當前都是把這種預算拆成五萬、十萬的校內研究計劃補助,這種要拿單據報的東西,最後入袋的根本沒幾毛,少到根本沒有感受,只有學術成果造冊時「獲XX校OO年度專案獎助」一行的意義。這是在幹嘛?

 

就大家攤開提案,公開評審,一較高下,三十萬、二十萬直接給人,爽度破表,這樣會衝的才有意願衝。也不見得要看到成果,你也可以辦「提案」大獎賽嘛,光教師提案勝出就可以拿錢,不是很有鼓勵效果嗎?

 

「這樣怪怪的吧?只是提案就有錢拿?」

 

科技部專案計劃不就是這樣?有研究保證一定成功的嗎?

 

在現有薪資結構與保守心態不變的狀況下,只有這種空間能創造出最大的誘因,讓研究者動起來。

 

當然,你也可以推教學競賽,一樣也是公開評比,讓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就不會有自己人鑽漏洞的問題。

 

「不過這是資源還夠的學校吧?那些快倒掉的該怎麼辦?」

 

這就要看到第四個建議了,就是會倒的學校,要趕快轉型。怎麼轉型呢?

 

轉成針對老人的市場。因為沒有年輕人了,台灣只剩老人。這大概是我在公開場合第四次談這種轉型策略了。

 

講白點,針對境外生,像是陸生,東南亞生,甚至全球生市場,必死無疑。為什麼呢?

 

因為那是全球競爭的自由市場,你台灣高教哪點贏人呢?學費低?你還想從他身上撈錢咧!生活費低?不是才在講什麼都漲就薪水沒漲。

 

如果不是台灣人,和台灣有點淵源,誰想讀台灣的大學?現實點吧,都在講大學崩壞了,還在強調自己有國際競爭力咧。台灣的大學唯一能嘴砲的,大概就是因為教學卓越計劃弄進來的大量硬體與相對較新的校舍。

 

我們就可以思考,這批硬體,可以用在什麼不同的業別?

 

沒有小孩,但老人變多了。而且老人有錢。而且老人年輕時沒讀書。長青市場就那麼大一塊,不去搶,為什麼?

 

因為大教授不肯放下尊嚴去教老人。但等到那些大學真的要倒了,不放下尊嚴也不行,因為不放下,他們會被直接裁員。這樣就沒有尊嚴問題了。

 

長青主題樂園

 

依大學校舍的現狀,只要再強化無障礙設施,多弄幾台電梯,我認為就可以順利轉型成為長青學院,甚至老人安養中心。許多大學本來就位處清幽之地,或是老人甚多的偏鄉,不利於招年輕人,卻是招老人的「流奶與蜜之地」。

 

你就弄張月票,讓老人想來玩就可以來玩,他想上日文一,就到A201教室,想唱卡啦OK,就到B105視聽教室。想玩什麼,就開給他什麼,月票五千、一萬,讓長輩們從早八玩到晚十都不用離開校園,來回有巡迴免費校車專門接送,不是很棒嗎?

 

相對於年輕人,老人更有錢,也更敢花錢。你課程強度也不用很高,找一些大學或碩士學歷的講師因應即可。

 

那大教授咧?剛剛不都說了,就倒了,裁掉了呀!不想被裁掉,那該怎麼辦?就先轉型,自己主導先做,這樣還有機會成為長青主題樂園的執行長。如果不做?就只能變成長青學園的客戶了。

 

「不行!叫我去教老人是侮辱斯文!政府一定要來救我!」

 

加油吧。慢慢等。一直等。等到最後?

 

然後你就死掉了。

 

 

(本系列完)

 

 

系列回顧:

大學崩壞:不會自己解決問題的大教授

大學崩壞(二):超低效率

大學崩壞(三):價值崩壞

大學崩壞(四):誰不靠關係

大學崩壞(五):怪異的金錢觀

大學崩壞(六):被討厭的勇氣

 

 


《渣誌》:一人雜誌社

渣誌, 人渣文本, 周偉航

封面圖片來源:Niklas Jansson  公有領域

編輯:宅編

人渣文本
人渣文本
我是人渣文本周偉航,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渣誌」,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我預計每年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