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的正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一年的某一場大雨中,我們走在頭前溪的堤防上,滿地都是比指甲還小的小小蝸牛。我跟一個小孩講話,發現的時候,其他孩子們都已經瘋狂地在雨中跳著跳著,開心地踩蝸牛。我心中一陣不舒服,立刻把自己的感受跟小孩說。小孩暫時停止了自己的行為,但沒有多久,他們又開始繼續踩蝸牛。

我決定不採取更激烈的行動,因為我希望小孩知道我的意見不是命令,而且也知道我既不會強迫他們,也不會對他們施以暴力。他們應該服從自己的判斷,而不是服從我的感受與意志。

我一邊難受地看著小孩踩蝸牛,一邊盡可能不要踩到蝸牛,一邊想著我還可以怎麼做。我隨口問了身旁一位正在踩蝸牛的孩子:「你到底為什麼要踩啦?你不知道那都是生命嗎?」

raw-image

小孩立刻從善如流,眼露佛光,雙手和十……好啦,其實並沒有這麼好命。

小孩還是繼續踩啊。

「用看的」正義

小孩笑著踩死昆蟲,小孩拿著樹枝打樹葉。常常跟小孩相處的人,也許時不時就會遇到上述的情形,而忍不住做出「正義之舉」,制止小孩「不正義的舉動」。每隔一段時間,在爆料公社之類的網路社群,也會見到一種類型的貼文,把某個事件的現場錄影或拍照下來,貼到社群裡,邀請大家來「評評理」。

不過呢,這種「用看的」正義,時常會把「客觀的事實」跟「主觀的詮釋」混淆在一起,影響了自己的判斷。比方說,「小孩笑著踩死昆蟲」是客觀的事實,但假如有人在爆料公社貼照片,搭配的文字是「沒教養的小孩,為了自己的樂趣而殘殺無辜的生命,家庭教育失敗。」那就是一個很「豐富飽滿」的詮釋了。

又比方說,在客滿的車廂裡,有一個年輕女生坐在博愛坐上,在某站上來一個老人家,正義的路人把手機拿出來快照貼上報料公社,搭配的文字是「四肢健全的年輕人佔住博愛座,看到老人家上來還裝睡,這種女人以後一定不是好媽媽。」也是一個對事實的豐滿詮釋。

raw-image

在這些「用看的」正義裡,觀看的人是正義的「中心」,由他來詮釋事實,而可能與事實之間有差異。這種正義是單向的,由自己出發的,也是因此,我們也常見到一些錯誤詮釋的例子,造成當初那個想要伸張正義的人,其實也不想要造成的意外傷害。

例如那個「佔用」博愛座的女子。假如正義路人在拍照上傳爆料之前,先去問了那個女子,他可能會知道那個年輕女子上個禮拜剛流產,當前的身心狀況都非常虛弱,但她有一件事非得要親自去辦,才會在這個時間點待在那個博愛座上假寐。外觀看來四肢健全的女子坐在博愛座上,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但正義路人對女子「裝睡」的詮釋是錯的,並且給了這位女人「以後一定不是好媽媽」這個特別傷人的評價。

「去聽的」正義

除了「用看的」這種單向的正義之外,還有什麼別的可能呢?我想邀請讀者回到小孩踩蝸牛的那個事件裡,用後面發生的事情來解釋另一種正義的類型:

在那個雨中的堤防上,我看到孩子們瘋狂地踩蝸牛,覺得不快。他們聽我表達意見,暫時停止了踩蝸牛的行為,但沒有多久,又開始繼續踩了。我決定不採取更激烈的行動,因為我希望小孩知道我的意見不是命令,他們應該服從自己的判斷,而不是服從我的感受與意志。

我一邊難受地看著小孩踩蝸牛,一邊盡可能不要踩到蝸牛,一邊想著我還可以怎麼做。我隨口問了身旁一位正在踩蝸牛的孩子:「你到底為什麼要踩啦?你不知道那都是生命嗎?」

小孩皺著眉頭回答我:「我當然知道啊,可是你聽聽看這個聲音。」

他放慢腳步踩上幾只小蝸牛,發出清脆的「啪嚓、啪嚓」聲。我突然間理解小孩之所以瘋狂的原因──那實在太誘人了。

因為滿地都是小蝸牛,其實避無可避,我也不免踩到幾隻。經過小孩的「經驗分享」,我身體的感覺就此打開,不得不去注意到腳掌傳來的觸感以及那清脆的「啪嚓、啪嚓」聲。我發現自己被深深吸引,竟然也有想要「多踩一些」的慾望。

於是我再跟孩子們說明我的感覺,那些我想要踩又不想踩的感覺,然後我說明我的決定,我要走下堤防,讓自己遠離這樣的吸引力。

當我走下堤防,有兩三個孩子立刻跟著我下來。又過了一會兒,全部的孩子都下來了。再也沒有人提及要回到堤防上「快樂地踩蝸牛」。
raw-image

在這個事件裡,因為我隨口對孩子的提問,意外地讓我離開了我的主觀視角(那都是生命啊),進入小孩的視角(可是這聲音太吸引人了)裡我發現,那個吸引小孩的聲音竟然也吸引我,於是我瞭解了小孩並不是不重視生命的價值,而是有一個讓他為難並且難以克制的理由。

在這整個過程裡,被改變的不只是小孩,我也被改變了。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於是我的「正義之舉」就不會是單向地制止小孩,而會同時考慮小孩的處境和我的理由,去尋求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途徑,來讓「生命不會輕易被剝奪」這個正義的期望能夠實現。

探索的正義

在教育現場裡,面對小孩那些讓我難以忍受的各種「探索」,我時常會浮現「小孩長大的過程,真是世界上最浪費、最不環保的事之一」這種想法。

raw-image

然而,每當我想起徐旭東在東海岸的山上挖的大洞、國民黨無節制砍伐的那些山林、台塑在麥寮的煙囪、漂浮在海面上的塑膠島嶼,比起這些,小孩拿了幾張白紙去亂畫算得了什麼?再想想納粹的集中營、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國民黨的三月屠殺,小孩踩死蟲用棒子揮打樹,其中的「惡」又哪裡比大人所做的事來得更多?

更何況,我都還沒去聽小孩,而常常只是「用看的」。

假如我們積極去聽,而我們的運氣都不那麼差的話,也許雙向的改變就能夠發生,教育現場的正義除了單向的強制與制裁之外,就有了全新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前兩天妹妹要上興趣班,我就先接了兒子去學校旁的公園玩,這裏有很多剛放學的小學生在玩。 我來時就看到一個很困惑的境象,一個男生被三個男生,不停的拉扯、壓倒,男生不停的反抗,逃跑後,其他男生又會一起來追他,拉他,繼續將他壓在地上,不停的作弄他,反覆如此。 我本來想走過去制止他們,但是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
Thumbnail
前兩天妹妹要上興趣班,我就先接了兒子去學校旁的公園玩,這裏有很多剛放學的小學生在玩。 我來時就看到一個很困惑的境象,一個男生被三個男生,不停的拉扯、壓倒,男生不停的反抗,逃跑後,其他男生又會一起來追他,拉他,繼續將他壓在地上,不停的作弄他,反覆如此。 我本來想走過去制止他們,但是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
Thumbnail
【阿嬤的斥責聲】 昨天一樣趁著有陽光之餘, 聽著說書漫步在椰林間, 突然間阿嬤的怒斥聲蓋過耳機的音量, 並引起我的注意, 於是便中斷散步走向怒氣沖沖的阿嬤。 走近後才知道,原來是4位姪子因為貪玩, 不小心將籃色箱子放到水裡,導致塞在橋墩, 讓灌溉的水無法流通並滿了出來。 若不馬上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阿嬤的斥責聲】 昨天一樣趁著有陽光之餘, 聽著說書漫步在椰林間, 突然間阿嬤的怒斥聲蓋過耳機的音量, 並引起我的注意, 於是便中斷散步走向怒氣沖沖的阿嬤。 走近後才知道,原來是4位姪子因為貪玩, 不小心將籃色箱子放到水裡,導致塞在橋墩, 讓灌溉的水無法流通並滿了出來。 若不馬上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如果達爾文進化論是透過動物來研究出現的,那一個人的成長會是用什麼理論來解釋呢? 純真的樣子卻有著惡魔的行為 如果一路是平坦的青青草原,是不是就可以邊往前進,邊看美景讓自己眼睛都是艷麗的;又或是一路平坦,附近風景卻是歪七扭八,還無美感可言。 課本寫著人人平等,公民老師也說了許多正義,實質正義、轉型正義
Thumbnail
如果達爾文進化論是透過動物來研究出現的,那一個人的成長會是用什麼理論來解釋呢? 純真的樣子卻有著惡魔的行為 如果一路是平坦的青青草原,是不是就可以邊往前進,邊看美景讓自己眼睛都是艷麗的;又或是一路平坦,附近風景卻是歪七扭八,還無美感可言。 課本寫著人人平等,公民老師也說了許多正義,實質正義、轉型正義
Thumbnail
▌勇敢改變 每次看到新聞,有不公不義的案子,內心氣憤激動的情緒,快把自己淹沒,無法呼吸........... 自己鮮少針對這些「新聞時事」、「犯罪事件」去發表意見,總想著,自己在臉書上抒發了情緒後,是否,還能去做些什麼?..... ​每天,都有不公不義的事情發生,無論是殺人、傷害動物等等案件,有什麼
Thumbnail
▌勇敢改變 每次看到新聞,有不公不義的案子,內心氣憤激動的情緒,快把自己淹沒,無法呼吸........... 自己鮮少針對這些「新聞時事」、「犯罪事件」去發表意見,總想著,自己在臉書上抒發了情緒後,是否,還能去做些什麼?..... ​每天,都有不公不義的事情發生,無論是殺人、傷害動物等等案件,有什麼
Thumbnail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還是中立的? 這是個困擾了古今無數哲學家的問題。到底「道德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教育出來的呢? 八個月大的小嬰兒還不會說話,也沒有什麼具體行動的能力,應該也還沒受到什麼「道德教育」,你怎麼知道他/她們是否具有「勸善懲惡」的道德觀念呢?
Thumbnail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還是中立的? 這是個困擾了古今無數哲學家的問題。到底「道德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教育出來的呢? 八個月大的小嬰兒還不會說話,也沒有什麼具體行動的能力,應該也還沒受到什麼「道德教育」,你怎麼知道他/她們是否具有「勸善懲惡」的道德觀念呢?
Thumbnail
關於小孩教養,每天都有能讓父母理智線斷掉的時候, 我藉由「牽著蝸牛去散步」的小故事得到啟發,寫成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若在教育過程中讓你產生怒火中燒時, 不妨把小孩想像成一只蝸牛, 或許你就會得到些許的冷靜! 我目前也是用這樣地方式告訴自己。 也希望這則小故事也能讓讀者有所啟發。
Thumbnail
關於小孩教養,每天都有能讓父母理智線斷掉的時候, 我藉由「牽著蝸牛去散步」的小故事得到啟發,寫成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若在教育過程中讓你產生怒火中燒時, 不妨把小孩想像成一只蝸牛, 或許你就會得到些許的冷靜! 我目前也是用這樣地方式告訴自己。 也希望這則小故事也能讓讀者有所啟發。
Thumbnail
正義魔人在孩子世界裡也簡稱「抓耙仔」,他們會正義凜然地告訴老師某某人又如何了、誰違反什麼規定,有些也會在同學一起幹些小壞事時從天而降,冷冷地拋下一句:「你們怎麼可以這樣,我要跟老師說你們在…..」。正義魔人在我們生活裡也隨處可見,還記得之前的「博愛座爭議」,或是網路上肉搜審判的網民們,都是某
Thumbnail
正義魔人在孩子世界裡也簡稱「抓耙仔」,他們會正義凜然地告訴老師某某人又如何了、誰違反什麼規定,有些也會在同學一起幹些小壞事時從天而降,冷冷地拋下一句:「你們怎麼可以這樣,我要跟老師說你們在…..」。正義魔人在我們生活裡也隨處可見,還記得之前的「博愛座爭議」,或是網路上肉搜審判的網民們,都是某
Thumbnail
他們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並不因此而用「委屈」或「自我矮化」的角度思考。 他們看見自己的感受,也試著去看大人背後的動機。 他們願意承擔他人的回饋,卻也不會自己走進他人言過其實的情緒渲染裡。 這三件事,有時有些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到。
Thumbnail
他們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並不因此而用「委屈」或「自我矮化」的角度思考。 他們看見自己的感受,也試著去看大人背後的動機。 他們願意承擔他人的回饋,卻也不會自己走進他人言過其實的情緒渲染裡。 這三件事,有時有些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到。
Thumbnail
鄰家兩歲小女孩跌倒了,心想媽媽應該會把小孩扶起來,想不到,看到的場景竟然是媽媽一把抓起小妹就打,還罵著說「走路都不會走」#@%&…  有一次因為等朋友的關係,我駐足在台中一家著名的全美語幼稚園外看著小朋友在草地上玩遊戲,突然一聲哨音響起-「ATTENTION」(集合了)」,東奔西跑的小朋友開始依指
Thumbnail
鄰家兩歲小女孩跌倒了,心想媽媽應該會把小孩扶起來,想不到,看到的場景竟然是媽媽一把抓起小妹就打,還罵著說「走路都不會走」#@%&…  有一次因為等朋友的關係,我駐足在台中一家著名的全美語幼稚園外看著小朋友在草地上玩遊戲,突然一聲哨音響起-「ATTENTION」(集合了)」,東奔西跑的小朋友開始依指
Thumbnail
小孩笑著踩死昆蟲,小孩拿著樹枝打樹葉。常常跟小孩相處的人,也許時不時就會遇到上述的情形,而忍不住做出「正義之舉」,制止小孩「不正義的舉動」。
Thumbnail
小孩笑著踩死昆蟲,小孩拿著樹枝打樹葉。常常跟小孩相處的人,也許時不時就會遇到上述的情形,而忍不住做出「正義之舉」,制止小孩「不正義的舉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