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夕陽斜,晚風飄,大家來唱採蓮謠…」這是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歌曲,但在台北長大的我,雖然蓮(荷)花是熟悉的,卻不曾真的看過採蓮子或收穫蓮藕的景象。中學時又讀到「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雖然在台北植物園裡算是領略了魚戲蓮葉的風光,但仍未看過採蓮的景象。

蓮藕倒是餐桌上常有的佳餚。每年冬、春兩季,總有幾次可以喝到蓮藕排骨湯的機會。中空的藕切成片,撈起來總讓我想到浴室排水孔的形狀;記憶中大家都愛脆脆的蓮藕,如遇到澱粉質較重的則乏人問津,每每惹得媽媽嘆氣說我們是一群「歪嘴雞」。相比於蓮藕,蓮子只能在宴客的時候得以一嚐:有時是銀耳蓮子湯、有時出現在其他菜餚裡。

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又名荷、芙蓉、菡萏、芙蕖,原產於印度與中國,由中國傳到日本與韓國,而台灣的蓮則是在1890年由日本引進[1]。中國自《詩經》時代便已知道蓮,當時稱為「荷」,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2]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3];到佛教傳入中國後,「蓮」才開始逐漸與「荷」並稱[4]。根據《本草綱目》所說,「蓮」這個名稱是因為「花實相連」而來。蓮的果實稱為蓮子,地下莖稱為蓮藕。台灣2017年生產6779.14公噸蓮藕,主要產地為嘉義(40.79%)、桃園(22.47%)、台南(17.07%)、苗栗(7.4%)與花蓮(4.43%)。蓮子未納入統計,但已知台南白河鎮的蓮子產量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一[5]。依李時珍《本草綱目》,蓮子、蓮藕可食,蓮的各部位均可作藥用[6],可說是全身是寶的植物。

在台灣除了公園裡有供觀賞的花蓮以外,一般農家栽種以採收蓮子或蓮藕的品系為主。採收蓮子的蓮稱為「子蓮」,而專供採藕的就稱為「藕蓮」了。子蓮的品系為見蓮圓粒種(見蓮)與見蓮長粒種(大憨蓮)以及石蓮,多半開粉紅色的花;藕蓮則以屬於廣東白花種的菜蓮為主。其中石蓮因種植量少、蓮子多入藥,在一般市面上不容易買到[7]。台南白河鎮多種植見蓮、大憨蓮與石蓮,與台南其他區域與嘉義以菜蓮為主不同[8]

台灣南部每年從二月中旬就可以開始種蓮,中、北部大約晚一個月;種植後兩到三個月就可以開始收穫蓮子,再五到六個月左右就可以採收蓮藕了(若為菜蓮則種植後四到六個月即可採收)。一般來說過熟的「乾子」(即採收時已呈咖啡色的蓮子)多入藥,而尚為綠色的「生子」則供給一般消費者食用。

蓮子需先去除有苦味的蓮子芯才能販賣。過去以手工脫膜、去芯,造成蓮子的價格居高不下[9];2015年農糧署曾研發半自動蓮子去芯機[10],但因為只能去芯無法去殼、脫膜,且可去芯的蓮子大小也有限制,造成農民反應不佳;目前正朝向全機械化方向研發中。蓮子芯也可以入藥,但因性苦寒,並不適合經常食用[11]


蓮除了花曬乾可泡茶、蓮子蓮藕可食、蓮葉可用來蒸糕點(但不可食)以外,蓮藕也可以用來製作藕粉。一般以見蓮與大憨蓮的藕來製粉,至於菜蓮的藕因製粉率低,只供作蔬菜用。採收的藕先清洗後粉碎、再以雙層紗布包裹洗出潔白的藕漿,靜置四小時後開始慢慢排除上層水液、添加清水重複沈澱過程,直到沈澱完成再以雙層紗布吸收水分(取粉)、將藕粉刮成薄片放置陽光下曬乾,就成了藕粉了。藕粉有清熱涼血、通便止瀉、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血散淤等功效,可與銀耳(白木耳)或白糖同煮製作甜點,是一種美味又保健的點心。

蓮花因為長在污泥之中卻能開出美麗的花朵,自古就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在各種文學作品中,當然不乏蓮花的蹤影。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12]」來形容美麗的衣服;而《九歌‧湘夫人》中則以「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形容湘夫人的居所有多麼清潔[13]。而孟浩然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更是令人悠然神往[14]

蓮花最大的粉絲大概就屬北宋宋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1017-1073)了,他在1072年於江西廬山蓮花洞創辦了濂溪書院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作品《愛蓮說》,裡面提到他喜愛蓮花的理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並且說蓮花是「花之君子」,還慨嘆喜愛蓮花的人應該很少…如果濂溪先生看到每年有多少人在蓮花開的時候流連不忍去、拍下一張又一張美麗的作品,應該會覺得欣慰吧!雖然濂溪先生愛蓮,卻不曾留心關於蓮的植物學;第一本關於蓮的分類書出現在清朝嘉慶年間楊鐘寶的《缸荷譜》,共記錄33種;現在有超過八百個品系了[15]

除了濂溪先生以外,蓮花最大的粉絲應該是佛教了。由於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加上花開見果,符合佛教清淨無染以及因果相連的概念[16],所以蓮花成為佛教的象徵,當然佛教團體也就常以「蓮社」稱之,而花果並生模樣的蓮花也經常被佛教團體作為標誌了。其實一朵蓮花開三天就謝了,第一天是清早開放,早上七八點閉合;第二天是六七點開放,接近十一點時閉合;第三天則是七點左右開放,接近中午時謝了[17]。通常開花第一天看不到蓮蓬,所以也並不總是都呈現「花果並生」的模樣喔。

而蓮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倒是引發了一些科學上的興趣。第一個研究發表在1964年[18],緊接著在1977年,德國波昂大學的植物學家巴斯洛得(Wilhelm Bartholtt,1946-)與艾勒(N. Ehler)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蓮葉物理結構與其超疏水、自潔性間的關係,並創造出了「蓮葉效應」(Lotus effect)一詞[19]。簡單來說,由於蓮葉表面有大小約5至15微米的乳突狀結構,上面還覆有奈米級的類纖毛結構,造成蓮葉表面具超疏水特性;同樣的這個表面也讓灰塵等髒污不容易吸附在上面,縱使有也很容易在水珠滾過的時候一起帶走,於是蓮葉便不需清理,總是這麼乾淨了。

蓮子也是目前記錄中最耐儲藏的種子。1920年代於遼東半島大連普蘭店東郊發現埋在乾涸的泥床中的古蓮子,以碳十四定年法鑑定後發現,這些蓮子大約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20]這樣老的蓮子種下去以後,竟然還能開花、結果!究竟為什麼蓮子可以存活這麼久呢?科學家們認為應該是因為蓮子具有不透水的種皮,這層種皮保護了蓮子不受到外界的傷害,讓它可以歷經千年仍能發芽。不過,也是因為這層種皮,讓當初想要讓古蓮子發芽的研究者也嚐盡了苦頭,直到想起《齊民要術》中提到要「於瓦上磨蓮子頭,令皮薄」才終於讓古蓮子發了芽。

吃蓮藕的人應該都有「藕斷絲連」的經驗:折斷一片蓮藕,兩個斷片間會有一條條的細絲相連,而且可以拉很長。因此,古人以「藕斷絲連」來比喻表面關係斷絕,實際仍有牽連[21]。這個成語可能是源於唐朝孟郊的《去婦》詩:「君心匣中鏡,一破不復全。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到底「藕斷絲連」的絲是什麼呢?這些「絲」其實是蓮的螺紋導管的次生細胞壁[22]。植物的導管有五種類型:環紋導管(annular)、螺紋導管(spiral)、網紋導管(reticulate)、梯紋導管(scalariform)、孔紋導管(pitted)[23],但並非每種植物都會有所有類型的導管。蓮的導管是以螺紋導管為主,至於為什麼很容易可以觀察到「藕斷絲連」的現象,可能是由於蓮藕的澱粉質較多,不需要太用力就可以折斷,反而讓導管被保存了下來,所以就很容易看到「藕斷絲連」了。

到菜市場去買蓮藕,常會看到蓮藕上面還有泥,不知有沒有想過為何不先刷洗乾淨再出售呢?其實留著泥土是長途運送時怕失水所做的保濕措施[24],如果覺得回家清洗不方便,不妨詢問店主是否可代為清洗再決定是否購買。



[1] 陳鴻彬、王仕賢。貳.蔬菜 三.莖菜類 (九)蓮。台灣農家要覽。

[2] 《詩經‧陳風‧澤陂》

[3] 《詩經‧鄭風‧山有扶蘇》

[4] 潘富俊。2012。中國文學植物學。貓頭鷹。ISBN9789862620809。p.135

[5] 農業知識入口網。蓮子、蓮藕。(https://kmweb.coa.gov.tw/jigsaw2010/Detail.aspx?item=260338)

[6] 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之六》(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49)

[7] 陳鴻彬、王仕賢。貳.蔬菜 三.莖菜類 (九)蓮。台灣農家要覽。

[8] 張友漁。2000。物產的故事。聯經。ISBN 9570821132。

[9] 潘子祁。2015/7/17。農糧署發表半自動蓮子脫粒、去芯機 農民:自己剝還比較快。上下游。(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3017/)

[10] 農業知識入口網。不用「芯」苦了,農糧署輔導嘉義大學成功開發蓮子去芯機。(http://bit.ly/2yfcUCq)

[11] 2017/12/12。【中醫藥專欄】蓮子蓮芯保健功效。(http://toments.com/288610/)

[12] 楚辭。離騷經。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chu-ci/li-sao-jing/zh)

[13] 傅錫壬註譯。1976。新譯楚辭讀本。三民書局。P.63

[14]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15] Xue, Jianhua; Jiang, Li; Ma, Xiaolin; Bing, Yanhong; Zhao, Sichen; Ma, Keping. Identification of lotus cultivars using DNA fingerprinting.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6, 24 (1): 3–11. doi:10.17520/biods.2015157.

[16] 靜思人文。花開見果。(http://bit.ly/2yhQmRl)

[17] 陳鴻彬、王仕賢。貳.蔬菜 三.莖菜類 (九)蓮。台灣農家要覽。

[18] Rulon E. JohnsonJr.; Robert H. Dettre (1964).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III. Study of an Idealized Heterogeneous Surface. J. Phys. Chem. 68 (7): 1744–1750. doi:10.1021/j100789a012.

[19] Barthlott, Wilhelm; Ehler, N. (1977). Raster-Elektronenmikroskopie der Epidermis-Oberflächen von Spermatophyten. Tropische und subtropische Pflanzenwelt. Akad. Wiss. Lit. Mainz. 19: 110.

[20] Shen-Miller; Mudgett, M. B.; William Schopf, J.; Clarke, S.; Berger, R.; et al. (1995). Exceptional seed longevity and robust growth: Ancient sacred lotus from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82 (11): 1367–1380. doi:10.2307/2445863

[21] 教育部成語典。(http://bit.ly/2yhQXCz)

[22] 蓮藕中的絲是什麼?為什麼蓮藕有絲而其他的植物沒有?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65810)

[23] Prateeksha L. Thickening of Cell Wall in Plants (With Diagram) | Botany(http://bit.ly/2PE7LtW)

[24] 陳鴻彬、王仕賢。貳.蔬菜 三.莖菜類 (九)蓮。台灣農家要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7會員
625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蓮子沒接觸前,對她有點陌生,也從未想去買來烹煮。十多年前,隔壁大姐曾送過我一次,也能接受但不致於喜愛。每年5月開始我們二老就會去白河看蓮花,賞荷花,只知道她是一種高經濟作物,從莖根到花到種子,全株都可食用,堪稱利用到極致的一種植物。後來偶而買回來吃,發現剝好的蓮子不便宜,而且每年都在漲,就想著買新鮮
Thumbnail
蓮子沒接觸前,對她有點陌生,也從未想去買來烹煮。十多年前,隔壁大姐曾送過我一次,也能接受但不致於喜愛。每年5月開始我們二老就會去白河看蓮花,賞荷花,只知道她是一種高經濟作物,從莖根到花到種子,全株都可食用,堪稱利用到極致的一種植物。後來偶而買回來吃,發現剝好的蓮子不便宜,而且每年都在漲,就想著買新鮮
Thumbnail
荷花是蓮科蓮屬多年生,草本出水植物,古稱芙蓉、菡萏、芙蕖,在文人、詩大家的筆墨下,菡萏不時以出色的主角入境,又常以襯色的配角增添文采,是藝文界不可多得的寵兒。
Thumbnail
荷花是蓮科蓮屬多年生,草本出水植物,古稱芙蓉、菡萏、芙蕖,在文人、詩大家的筆墨下,菡萏不時以出色的主角入境,又常以襯色的配角增添文采,是藝文界不可多得的寵兒。
Thumbnail
節氣養生:暑假,賞蓮花,品蓮子、蓮藕 每年夏季,都會寫一下蓮子這項盛產於台南白河的中醫寶物。今年,由於南台灣的旱澇現象,蓮花田面積大幅減少。然而,蓮鄉盛開的白紅相間蓮花朶,在暑氣間,仍格外有清雅風格。 蓮花盛開後,就露出一朵朵可愛的蓮蓬頭,然後生產蓮子。新鮮的蓮子,特別有股清香,不同於平日使用的乾蓮
Thumbnail
節氣養生:暑假,賞蓮花,品蓮子、蓮藕 每年夏季,都會寫一下蓮子這項盛產於台南白河的中醫寶物。今年,由於南台灣的旱澇現象,蓮花田面積大幅減少。然而,蓮鄉盛開的白紅相間蓮花朶,在暑氣間,仍格外有清雅風格。 蓮花盛開後,就露出一朵朵可愛的蓮蓬頭,然後生產蓮子。新鮮的蓮子,特別有股清香,不同於平日使用的乾蓮
Thumbnail
認識野花草、適度採集、玩耍、料理運用,對我而言,是認識生活的土地,找回與自然連結的方式。
Thumbnail
認識野花草、適度採集、玩耍、料理運用,對我而言,是認識生活的土地,找回與自然連結的方式。
Thumbnail
野蓮,做為美濃新的經濟作物是近十年來的事。曾經遍地的菸田與一棟棟菸樓,為美濃帶來獨特的產業與風光。進入21世紀後,在一片又一片休耕的土地上,長出那可做為“綠肥”但又讓外來遊客“驚艷”的波斯菊,以及在“農發條例”通過後,一棟棟種在田中央的別墅。而野蓮,在這時也悄悄的在當地一些人家的餐桌上,冒了出來⋯⋯
Thumbnail
野蓮,做為美濃新的經濟作物是近十年來的事。曾經遍地的菸田與一棟棟菸樓,為美濃帶來獨特的產業與風光。進入21世紀後,在一片又一片休耕的土地上,長出那可做為“綠肥”但又讓外來遊客“驚艷”的波斯菊,以及在“農發條例”通過後,一棟棟種在田中央的別墅。而野蓮,在這時也悄悄的在當地一些人家的餐桌上,冒了出來⋯⋯
Thumbnail
秋天是各種泛稱「芒花」的禾本科植物吐穗生姿的時節,蔓生在河床上有著黃褐色花穗的正是蘆葦。蘆葦的嫩芽,就是蘆筍的本尊,自古就被當作就荒的野菜,唐宋時代進入了詩人的歌詠與餐盤,本文將介紹幾種古料理的做法。秋天的蘆葦正在吐穗開花,對蘆筍無疑更有辨識度,在河濱或可發現正在生長的嫩芽,可別錯過這項美味了。
Thumbnail
秋天是各種泛稱「芒花」的禾本科植物吐穗生姿的時節,蔓生在河床上有著黃褐色花穗的正是蘆葦。蘆葦的嫩芽,就是蘆筍的本尊,自古就被當作就荒的野菜,唐宋時代進入了詩人的歌詠與餐盤,本文將介紹幾種古料理的做法。秋天的蘆葦正在吐穗開花,對蘆筍無疑更有辨識度,在河濱或可發現正在生長的嫩芽,可別錯過這項美味了。
Thumbnail
... .... 午飯過後,走到院內的公園去散步,就在那不起眼的池塘中,正在五、六月間盛放的睡蓮。它不單擁有著出於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之美態,更是耐熱而放傲。在這麼熱的炎夏間,居然還能優雅的快活於水池之中,長出淡紫色的花苞,難怪深得法國印象派大畫家-- 莫內的喜愛... ...
Thumbnail
... .... 午飯過後,走到院內的公園去散步,就在那不起眼的池塘中,正在五、六月間盛放的睡蓮。它不單擁有著出於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之美態,更是耐熱而放傲。在這麼熱的炎夏間,居然還能優雅的快活於水池之中,長出淡紫色的花苞,難怪深得法國印象派大畫家-- 莫內的喜愛...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