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外觀點」系列:大乘佛經並不深奧。

更新於 2024/12/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儘管多數台灣的法師宣稱:大乘佛教博大精深,經典涵意深邃。可是我認真讀了一些佛典以後,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與其說是釋迦牟尼親傳的教誨,不如說是後世佛教信眾(尤其是古印度人)對釋迦牟尼及其教義的各自表述,或是藉由釋迦牟尼、菩薩、聲聞弟子的對話,置入性行銷自己供奉的佛與菩薩,試圖勸誘教內、教外的人恭敬供養、持誦名號的「宣傳」言論。
前者,列為佛教經典,還說的過去,畢竟作者的理解不論深刻膚淺,表述的言辭不論鄙俗典雅,到底圍繞在釋迦牟尼與佛教教義;至於後者,被奉為佛經,被視為高深莫測的智慧,成為大乘佛教信眾輕視小乘佛教典籍及信眾的「底氣」,以及將世間所有非佛教(「佛教」當然是指「以大乘佛教為正宗的佛教」啦!)的書都當成「世俗的東西」的根本原因,我認為,非常荒謬!荒謬程度直逼以下的現象──許多才德中上的男女竟然將某個(些)俗不可耐的傢伙、騙子,當成活佛菩薩或是釋迦牟尼第二!
我們把那些大乘佛經當作古印度文學,或是宗教文學作品閱讀無妨,至於「反覆唸誦」能夠祈福、消業、禳災、去病、延壽……諸如此類的說法,請大家持保留的態度!因為一些信徒與佛教書籍上的講法不是無從驗証,就是真偽莫辨,而且幾部台灣人超愛助印、反覆誦唸的經書,我多次閱讀、朗誦,發現:它們的內容並不深奧,而且充滿對佛與某位菩薩神蹟的渲染之詞,有的儼然就是某某塔廟的廣告文宣。不禁要問:
「難道釋迦牟尼畢生宣揚佛法,就是希望人們『塗香、末香、燒香』(多部佛經的慣用語) 來恭敬供養自己與其他菩薩?」
「讓每一代人耗費心力唸經祈福、消除業障、禳災去病?這就是佛教存在的意義嗎?」
「那些要求讀者『受持讀誦』、『復為他人演說開示』的佛經,不少充斥宣揚特定菩薩或諸佛的神蹟,列舉了一大堆如何供奉的方法,以及人們供奉以後將獲得的利益,這樣的大乘佛經哪裡深奧了?經裡很少出現,甚至完全沒有釋迦牟尼生前宣講的涅槃、三法印、三十七助道品之類的名詞、概念,怎能說它博大精深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一直很想寫這個主題,儘管對這兩件事的理解可能都不深。 自己雖然喜歡佛法,但是其實不喜歡這麼多人好像都把學佛皈依跟統派畫上等號。自己也是在最近大概理解為什麼身邊的朋友主要還是去學藏傳比較多,比較不是跟台灣的禪宗。 不過真要說,佛教其實是從印度發揚,幾經流轉才到了中國。因為佛教又沒有什麼奪政
Thumbnail
(一) 我要談的佛經,是《阿彌陀佛經》。   翻開《阿彌陀佛經》,可以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幾乎所有佛經,都是弟子問佛陀問題,佛陀回答弟子問題。 可是《阿彌陀佛經》,卻是沒弟子發問,佛陀直接告訴弟子西方極樂世界情形。   在過去,就已經有些法師,發現了這個問題。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經,對每個人來說,是件很耳熟卻是又非常陌生的事情。 「閱讀佛經」其實不難。
Thumbnail
西藏人修誦藏密的儀軌,那漢人念誦中文來修誦儀軌,是否同樣具足加持且如法呢?如果堅持說要念誦藏文、藏音才會有傳承的加持力,那包括西藏人在內,都應該統統以古印度的梵音來念誦了!因為藏密始祖 蓮花生大士當年是從印度學習佛法,再傳承到西藏去的,所以並不是單以藏音修誦才會得到加持和成就。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 是大智精進善巧,證無言法獲妙辯才,是處非處不相違反,善調身 心具諸解脫,常遊三昧不捨大悲,慚愧為身智慧為首,多所饒益如 大寶洲,了知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說,於真俗門洞達無 礙,深明實際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一直很想寫這個主題,儘管對這兩件事的理解可能都不深。 自己雖然喜歡佛法,但是其實不喜歡這麼多人好像都把學佛皈依跟統派畫上等號。自己也是在最近大概理解為什麼身邊的朋友主要還是去學藏傳比較多,比較不是跟台灣的禪宗。 不過真要說,佛教其實是從印度發揚,幾經流轉才到了中國。因為佛教又沒有什麼奪政
Thumbnail
(一) 我要談的佛經,是《阿彌陀佛經》。   翻開《阿彌陀佛經》,可以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幾乎所有佛經,都是弟子問佛陀問題,佛陀回答弟子問題。 可是《阿彌陀佛經》,卻是沒弟子發問,佛陀直接告訴弟子西方極樂世界情形。   在過去,就已經有些法師,發現了這個問題。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經,對每個人來說,是件很耳熟卻是又非常陌生的事情。 「閱讀佛經」其實不難。
Thumbnail
西藏人修誦藏密的儀軌,那漢人念誦中文來修誦儀軌,是否同樣具足加持且如法呢?如果堅持說要念誦藏文、藏音才會有傳承的加持力,那包括西藏人在內,都應該統統以古印度的梵音來念誦了!因為藏密始祖 蓮花生大士當年是從印度學習佛法,再傳承到西藏去的,所以並不是單以藏音修誦才會得到加持和成就。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 是大智精進善巧,證無言法獲妙辯才,是處非處不相違反,善調身 心具諸解脫,常遊三昧不捨大悲,慚愧為身智慧為首,多所饒益如 大寶洲,了知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說,於真俗門洞達無 礙,深明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