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核心技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寫於2017年一月,發在臉書,剛剛有臉友佛心轉貼,讓我想起可以舊文回收利用一下)
今天去參加英國高教工會提供的課程 — — 「課堂經營」(Classroom Management)。
雖然我當過老師,跑過不少學校,現在又以教育研究為業,加一加,也有十五年以上的教育界資歷,但我對於師範體系的訓練始終帶著好奇。看到有這門課,就報名了。
實際上課,內容是慣行教育師培的課堂經營,也正是我想要的。一天下來,印證了我從各種旁門左道推敲出來的,對「課堂經營」這門技藝的認識。聽授課講師有系統地解說演示一遍,即便沒有什麼驚奇,卻也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除了這門技藝本身,我長年對於這門技藝的起源與其存在的價值的猜想,也獲得印證。今天一同上課的是一群在高中職與科技大學執教的教師。在布里斯托這樣的頂尖大學,我的日常,是在已知與未知的邊界,在知識與實務的交會處,跟各種心智上的侷限纏鬥;而今天一同上課的這些老師的日常,則是在知識產業的底層,在學生的迷惘徬徨與課綱的繁複要求之間,日復一日的戰鬥。
我對慣行教育的批判已經在上面連結那篇寫過。從自主學習的視角來看,以行為管理為基礎的課堂經營,其實有利有弊。但這些老師處在慣行教育的結構中。他們的學生,如果在學校沒有扎實的學到一些技藝,以後想必會有更多的艱難。而這些老師同時面對教學負擔逐年加重的系統困境,必須用更有效能的方法達成教育目的。在慣行教育的結構中,「課堂經營」這門技藝,是教師的核心效能。
另外,當我把「慣行教育」跟「自主學習教育」這些大的結構差異先放一邊,試著凝視「課堂經營」這門技藝,我發現它的本質其實是:教育者運用少數自己能夠掌握的資源,去創造與運作一個教育場域的能力。
慣行教育裡,教育者想創造出有利於教師掌控師生互動的場域;自主學習教育裡,教育者想創造出有利於學生自主發展的場域。目標不同,但「創造與運作一個教育場域」的技藝則是相通的。

我很好奇有多少人看到這一行(不是文章長,是看的人本來就少)。
今天課堂上看到一支YouTube,拍攝一位美國的老師如何課堂經營。大部分的老師都認為那是很好的典範。但如果用運用系統思考,就會發現那種方法要有效,有一個隱藏的前提。有人有興趣看完後來聊聊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面臨國中升高中時的抉擇中,我經歷了迷惘與掙扎,逐漸發現教育在我成長中的重要性。從蒙特梭利教育到自學的探討,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與目的,以及如何利用自身的特質成為一名影響生命的教育工作者。我探索教育的跨域整合,並希望能為新世代的孩子提供指引,幫助他們實現自我。
Thumbnail
本文回顧了我的小學學習歷程,對比了傳統教育與蒙特梭利教育的不同。傳統教育使我感到被動,專注於考試與成績,且對閱讀興趣缺乏。而蒙特梭利教育則讓我主動探索知識,激發了我對閱讀的熱情。這樣的轉變,不僅提升了我的學習能力,也深化了我對學習意義的理解,體會到學習不只是分數的堆疊,而是主動找到知識的熱情之旅。
Thumbnail
本文回顧了我在蒙特梭利教育下的成長經歷,尤其是透過實作學習的方式,培養了我主動探索新知的熱情。分享了在幼兒園的兩項印象深刻的工作經歷:使用數學教具郵票遊戲和做點心的過程。這些經歷不僅讓我對數學和料理產生熱愛,也增強了我的邏輯推理能力與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深刻反映了教育對人生的重要影響。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造局者》的教學運用 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參加各種研習活動。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某個團隊成員非常努力,事情交給他就可以放心了,他能把事情做好。旁聽的人在聽到這些話時,可能會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好像他只是在觀察一切。這時候,我會思考,我和他之間的關係框架是什麼。如果這只是一堂課,我通常不會做出任何行動,
Thumbnail
那種幽微而尖銳的責難與羞愧,在故意克制的平靜對白中形成了更強烈的戲劇張力。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教育,不只是「對孩子有信心」。心想不一定會事成!只有鼓勵與讚美,無法協助成長與學習。這種陪伴,遠遠不夠。 大人得要自己準備好。不只是耐心與專業,還要能(不動聲色地)激起同學們完成任務的信心與勇氣,讓他們願意投入、願意爭辯、願意努力,甚至是打掉重來!就是為了——完成任務!
在面臨國中升高中時的抉擇中,我經歷了迷惘與掙扎,逐漸發現教育在我成長中的重要性。從蒙特梭利教育到自學的探討,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與目的,以及如何利用自身的特質成為一名影響生命的教育工作者。我探索教育的跨域整合,並希望能為新世代的孩子提供指引,幫助他們實現自我。
Thumbnail
本文回顧了我的小學學習歷程,對比了傳統教育與蒙特梭利教育的不同。傳統教育使我感到被動,專注於考試與成績,且對閱讀興趣缺乏。而蒙特梭利教育則讓我主動探索知識,激發了我對閱讀的熱情。這樣的轉變,不僅提升了我的學習能力,也深化了我對學習意義的理解,體會到學習不只是分數的堆疊,而是主動找到知識的熱情之旅。
Thumbnail
本文回顧了我在蒙特梭利教育下的成長經歷,尤其是透過實作學習的方式,培養了我主動探索新知的熱情。分享了在幼兒園的兩項印象深刻的工作經歷:使用數學教具郵票遊戲和做點心的過程。這些經歷不僅讓我對數學和料理產生熱愛,也增強了我的邏輯推理能力與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深刻反映了教育對人生的重要影響。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造局者》的教學運用 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參加各種研習活動。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某個團隊成員非常努力,事情交給他就可以放心了,他能把事情做好。旁聽的人在聽到這些話時,可能會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好像他只是在觀察一切。這時候,我會思考,我和他之間的關係框架是什麼。如果這只是一堂課,我通常不會做出任何行動,
Thumbnail
那種幽微而尖銳的責難與羞愧,在故意克制的平靜對白中形成了更強烈的戲劇張力。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教育,不只是「對孩子有信心」。心想不一定會事成!只有鼓勵與讚美,無法協助成長與學習。這種陪伴,遠遠不夠。 大人得要自己準備好。不只是耐心與專業,還要能(不動聲色地)激起同學們完成任務的信心與勇氣,讓他們願意投入、願意爭辯、願意努力,甚至是打掉重來!就是為了——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