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英國首相梅伊,就不得不提到其教育政策。梅伊擬廢除前首相布萊爾於1998年所施行的學術導向重點中學增設禁令,將部分社區中學改制成文法中學,入學方式由就近入學,也就是房價導向,轉為成績導向。文法中學一直都是英國培育菁英之處,但因校數極少,入學困難,只有菁英家庭(在孩子教育投入高)或少部份特別努力的學生得以進入;辦學佳社區中學又連帶著就近入學的概念,致使周圍地區房價升高,變相排擠低社經地位家庭。同時,這個想法並非那麼理想,英國教育政策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增設文法中學並無法使英國教育質量提升,反而會在原本區域拉大貧富差距,使學生表現趨於M型化;這讓我想到多年前實行的能力分班制度在即將廢止之初,有一大堆家長認為能力分班能使學生表現更好,但經教育研究,此制度並無法增加教育質量,徒然而已,增加教學及學習品質才是根本之道。即使這個政策在國會通過了,梅伊強烈的作風可能造成教育基層的不滿,須切記,推行教育政策不能求快,而是要循序漸進。
筆者口口聲聲「堅強」,到底為什麼會重要到讓BBC以這兩字為紀錄片點題呢?在英國,我們看到了Sofie同學反叛不願學習的性格,試圖維持表面的堅強,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中國不認輸的心態;Joe在體育課上因無法達到標準而痛哭的場景和學生的各樣表現,都無可避免透露出無法承受壓力的隱憂。英國之所以會強大,是因為教育普及的早,學生們有紮實的訓練;但今天看來,新進就業人口卻對社會中的激烈競爭無招架之力。夠堅強,遇到職涯困難時能冷靜找尋出路,一方面是因為你已經有了心理建設,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你已經對未來準備好了,你知道未來在哪裡,而且不畏懼挑戰。
那究竟要如何使學生「堅強」呢?從影片中我們能看到學生面對壓力時的表現:在驗收考試將近之時,學生是會緊張的,考出來的成果是否顯示他們只是缺乏壓力呢?筆者認為壓力固然對學業成長有短期效果,但就長遠來說,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學生若能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中保持堅強及競爭力,其中必與社會及家庭給的環境有關:其一,教學內容於學生的深植度,舉例來說,片中的英國自然老師有提到上課問答時,學生反應都很熱烈,正確度也高,但幾天後考試出來卻是不同的一番光景。改善這情況無非透過練習及複習,雖然練習在應試制度下被解釋成不斷的練習題目,但不可否認的是練習的確可以增加對知識的掌握度。其二,學校與家庭必須堅強,在學童的學習發展過程中培養堅強的性格,不因挫折而隨意放棄,如此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才不會輕言放棄學習。其三,建立合宜的課綱,舉例來說,職校近年來的課綱無法對應到職場所求,例如實作能力的缺乏,造成學用落差,影響技職人才的品質。最後,讓多元學習不是止於一個口號,學生若能藉此發展,成為領域中人才,何嘗不是競爭力的表現呢?
責任編輯:徐亞呈 核稿編輯:盧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