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德國詩人海涅曾說過: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107年的全台特招,在6/24畫下了句點,藉著這個時刻,我們不妨想想,台灣教育怎麼了?會考開辦以來,四年過去了,從數據中不難發現現存的教育問題,筆者我欲點出其中普遍大眾沒有注意到的考生族群:C(待加強)。
腦中先浮出一個問號,
到底C(待加強)是怎麼制訂的呢?
各等級的測定由標準設定研究小組藉由分析、回饋及凝聚共識所事先得到的結果,並非考試成績出來後依比例去分布的,而是透過答題情況得知考生是否具備國中所教授的能力。
要拔A,還是減C?
學校偌大的榜單上令諸位家長嘖嘖稱奇「某校共有多少人考取第一志願,達精熟等級者共多少人」,報章雜誌也大篇幅報導會考5A的學校,讚揚其辦學成效。在菁英教育盛行台灣,現今的問題並不是拔A,使更多人達到精熟等級,而是減C,使其具備現代社會運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讓我們看一下數據,會考待加強的比例:國文(16.67%)、英文(31.51%)、數學(31.98%)、自然(22.24%)、社會(13.21%),而六科全部都待加強的有6.83%。先放下考試制度是否決定未來一生的爭論,這樣的結果是學生與老師不樂見的;台師大引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表示台灣約有二十萬(12.3%)的中小學生上未具備現代社會運作所需的能力,與其他國家如越南(11.3%)、日本(10.4%)、南韓(8.6%)相比,很明顯的動搖了未來的人力資本。有人說讀書並不是唯一的一條路,筆者亦十分認同,但宜蘭復興國中自然教師吳月鈴指出:「多元適性後面還有揚才,要看他們持續學習的能力,若基本能力不足,在發展的過程中仍會遇到許多困難的。」
國家級的減C行動,不能只仰賴教師的熱血,更需要有系統的計畫,但在實際教學現場卻會發現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第一,補救教學的重點年齡層應逐漸往前移,學生一有學習落差就及早介入。第二,減C並不是將成績擺在第一位置,而是讓學生有學習的動機與基本能力,讓他在追求夢想的路上願意學習並且不輕易放棄。第三,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很核心的問題,應檢討當今的教學方式,並將一些無用的行政管理及訓練剔除,讓教師投入於專業領域,增進教學品質。最後,當然學習並不是只有這五科,選才也要看到多元的面向,而不是將教學導向這五科發展。
※ 拔A:延伸用語來自「拔尖」,意思為提拔頂尖人才。
責任編輯:徐亞呈 核稿編輯:盧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