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現狀:解析壓力源頭 與未來之路

2023/10/28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108課綱前後學習實況有趣梗圖/圖片來源:王致崴)

(108課綱前後學習實況有趣梗圖/圖片來源:王致崴)

最近兒福聯盟發布「學生過勞又迷惘 怎麼逃離課業壓力鍋 ?!」之2023年臺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記者會。引起網路社群的喧然大波,今天我想要藉由我自己長期關注教育的背景來探討這件事情大家的輿論意見。

再閱讀之前,可以先去詳細閱讀兒福聯盟的報告喔,以下就不再贅述內容了。

前言

由於本身自己是念與人文教育相關的科系,課堂中或是時常聽到體制內(雖然我真的很討厭把教育分體制內外XD)的人時常提即台灣教育的問題,譬如「太重視考試成績」、「沒考試學生不讀書」抑或是這就是「亞洲」的教育,並且把這些問題歸咎於「臺灣教育體制」、「儒家思想」等問題。讓我長期在研究教育的人發現大家好像搞錯教育的問題本質與核心,因此今天想要藉由這次兒福聯盟的新聞事件,來讓大家看清楚我們臺灣教育的問題核心。

聯考、新舊課綱之爭?從高時數的課堂到課業壓力

圖片來源: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網路上許多家長或是自以為是的專家學者,都在談論乾脆回到聯考時代好了,考試多簡單可以搞定。或是新課綱與舊課綱的問題。但我想在這裡表明的是兒福聯盟提出來的高時數上課問題以及學生壓力大,這兩個早就已經是事實了,而且不是新課綱才有的問題,舊課綱其實就有了。所以大家可以仔細想想,兒福聯盟提出來的數據-「課業壓力大、學習動力低、過多的補習和考試與睡眠不足……等」這些亂象在以前舊課綱難道就不存在嗎?只是因為在新課綱出來後,大家忽然意識到這些問題,然後才把這些問題歸咎在新課綱上面,不是嗎?(在這裡,我不可否認,新課綱某些措施與政策也是造成學生壓力與負荷過高的來源,但其實有一大部分舊的問題根本沒解決,所以才會搭上這個順風車,而歸咎於新課綱)

其實,兒福聯盟最原始的想法是「把時間還給孩子、孩子也該有自己的決策權」這件事情上,但是有在關注教育的都知道,這些教育的議題就算調查了10萬年,結果都還是一樣。

家長焦慮:孩子的未來是否只看起跑點?

如果有在各種教育社群或是討論版潛水的人就會看見以下貼文:

  • 我一年級的孩子月考前三名
  • 我該送學生去哪間補習班?那間補習班老師教得最好?
  • 要考試了,我該去哪裡買測試卷讓孩子多寫多複習
  • 我的孩子要不要去參加英語課、安親班、哪個補習班比較好………

但是,一堆家長根本不知道這些孩子就算比別人贏在起跑點三到四年,長大之後,還會繼續當贏家嗎?還是直接當個躺平族,躺在終點線上呢?

看完以上貼文,你可能會說,阿就是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好啊(超級情緒勒索XD),希望學生多用功多讀書多考試,但大家都沒想到,站在學生的角度與立場,基本上都是在「傷害學生」。

(在這裡提一下,舉一反三這個事情你我都知道,但大家都不會活用。從上述的例子來看,臺灣的那些大人們,自以為學生好,但你確定你有在用學生的視角在看他內心的需要嗎?)

因此,關注孩子的未來是否僅僅局限於起跑點,是一個重要的焦點。生活更像馬拉松,真正的勝利者是那些能夠堅持到終點的人,而不是只關注起點。只有穿越終點線,才能算得上是贏家

家長、社會與眾人的光榮,但卻隱晦的把問題埋在更深的問題中

圖片來源: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不難發現,在社群當中家長很喜歡問的幾個問題:

  • 有哪些比賽可以讓學生參與
  • 縣市政府有舉辦什麼比賽可以讓學生放在學習歷程檔案
  • 我要讓孩子放什麼東西在學檔中,才可以讓教授喜歡

抑或是不斷地宣揚科展拿了幾名、檢定拿了幾分等等。

但在這些問題的背後,你們真的有問過學生「你真的喜歡參與這些競賽嗎」?

還是為了家長與社會的眼光與期待,讓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呢。

其實從報告我們也得知,目前臺灣的學生並不知道自己在努力什麼,只是為了跟風或是符合社會的期待。只有少部份,是真的知情而且認真的在追求這些學習工作的目的。

那我們們到底還要消耗多少垃圾時間呢?

另外,不可否認的一件事情是目前教育「無法讓學生成為自己」。簡單來說,就是國教署提出的「適性揚才,成就每個孩子」是完全無法實施的。

大家想想看,你上高中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會答為了考上大學。對,沒錯,這就是我們台灣的教育的弊病。

因為這個社會的思想在於把學生送到大學,腦袋一股腦兒一直想科系、大學、以及職涯,重點是已經違背學生的發展!(難道上大學真的是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嗎?)整個教育的發展問題在於一開始就搞錯重點了。因為這些大人只在乎追求名利、分數、薪水,但是卻忽略學生的成長。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但社會是用在訓練機器人的方式在運作。其實現在狀態,最早是訓練工業革命的工人,但很少人注意這一塊,卻只在乎KPI、頂大。但曾有思考教育的目的與意義嗎?我們為何活著?我們到底適合什麼?我們夠認識自己嘛?這些問題社會會去思考嗎?

所以這世界缺少生命教育、哲學與生涯教育,而且一昧地認為上大學就是高中生的責任,但是否考慮這是正確與適合的嗎?教育不是升學、不是上大學,而是讓學生成為自己、成為真正的一個人。就像心理學家榮格所說「To be a person.(成為一個人)」。但是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再重蹈覆轍,而讓我們的下一代無法好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呢?(至於什麼是成為真正的人,我們會在之後文章說明)

害怕失敗

許多人討論教育時,常提及「教育可以改變階級制度」這句話。然而,我要強調將教育與階級翻轉相提並談,可能是一個誤入歧途的起點。雖然階級翻轉是教育的其中一個指標,但並非其主要目的。此外,將考上頂尖大學視為階級翻轉的象徵也顯得有些奇異,因為考入頂尖大學並不必然代表階級翻轉;即使翻轉成功,也並不保證將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因此,我們應該致力於尋找解決方案,而非排斥新的改變。如果我們固步自封,台灣將無法前進,因為台灣人對於失敗過於恐懼,我們常希望能一躍而上,不能容忍一點點的挫折。然而,正因為有了失敗,我們才能找到問題並為之努力解決,這不是嗎?

所以,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套完美無缺的教育制度,我們需要不斷地嘗試、犯錯、修正,才能讓它變得更加完善。

然而,仍然有人不願面對現實,他們認為教育有一個標準答案,因此一直堅持著這些陳舊觀念的答案,因為這是最為穩妥的做法!但如果一味求安逸,又怎麼可能有所成就呢……相較之下,台灣人似乎越來越害怕失敗了。

台灣教育的陰影

圖片來源: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光明的一面背後,常隱藏著深不見底的陰影。這其中的關鍵問題往往被忽略,不在於學生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習上,而在於我們的政策嚴重地讓台灣學生對學習感到厭惡!兒福聯盟調查的對象雖非最龐大的群體,卻每年都發佈著讓人心情沉重的壓力指數,顯示了問題的嚴重性。

然而,我們很難想像學生的時間被如此壓縮,以至於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學生會直接放棄。儘管教育部最近積極推行自主學習,卻未能想像這對已經失去學習動力的學生所帶來的實質幫助。根本的問題在於這些孩子並不對學習抱持興趣!雖然地方政府、家長、學校、老師以及中央政策都在表面上提供了許多選擇,但實際上,這些選擇中幾乎沒有符合學生真正喜好的。想像一下,當學生在老師與家長面前大聲宣稱「我要當個拯救世界的偉人」或是「我要當個像哆啦A夢一樣發明許多有趣的事物」,導師與家長的表情會是怎樣的呢?

我們的教育體制似乎只追求著培養未來公司的員工,而非重視培育出未來的廚藝大師、工藝匠人、木匠、高級工匠等人才⋯⋯。面對這樣的現況,我們需要深入思考並積極尋找解決之道,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興趣與樂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多元而有創意的未來人才,為台灣的教育帶來一片新的曙光。

所以,教育的主體是學生?還是學生以外的人啊?

其實,在這一部份我要下一個結論。現今的教育搞得那麼糟糕,讓學生無所適從,重點可以分成以下幾個。

  • 學生没徹底深入了解自己~迷茫
  • 家長輸人不輸陣→面子
  • 成績導向→一個蘿蔔一個坑
  • 母校的建議→學校榜單風光
  • 跟風→某科系現今搶手
  • 在乎頭銜、薪水→為了名利、財富
  • 耳根輕聽信外人→<專家>說的對

你會發現,除了第一點是學生自己,其他點都是家長、專家與社會給你的。簡單來說就是家長的焦慮+學校怕自己「升學率不好的緊張」,難道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本質嗎?

就是因為上述原因,才會生出那麼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學生都是被大人與社會嚇的,不得不去做那些莫名其妙的努力,承擔不需要的壓力

所以,談到這裡我邀請大家去思考「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初衷是什麼?」、「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

教育是讓學生除了有最基本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面對未來未知的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並且在這些之中達成成為「為自己而活」的人,而非被選擇而活的人。

很多人為何到大學會迷惘,是因為他們忘記自己是擁有「選擇能力」的人。在過去10幾年的教育當中,我們體制幫她安排好了什麼時間、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情。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特性,如果五們一直依照訓練工人的方式在訓練我們的學生,那其實也不會有思考能力。108課綱強調思考的素養能力,但顯然地看不出來,因為他們如果只關注上面列出來的那些外在的聲音,那就真的連思考能力都沒有。一堆人在說現實很殘酷?職場低薪?熱門科系最能保障你的一生?但是真的嗎?你有去挖掘為什麼嗎?

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在說老師或是公務員是鐵飯碗,你有去思考為何是鐵飯碗嗎?有沒有其他特例,他就真的是鐵飯碗嗎?其他人在這個職位的感受如何?工作環境是什麼?……等都需要你一層層往下挖掘,而不是隨手聽信社會與家長跟你說的。所以,再次強調一定要有自己思考的能力。而這個能力說起來很簡單,但也是我們臺灣學生、家長與社會大眾最常忽略的一個重要關鍵。

【補充資料】

總結

每年有人在講上課時數的問題,台灣是最高的,而導致學生壓力大。我只能說因為台灣的家長就覺得,如果不學習那麼多,小孩沒有競爭力,而一直用「加法思維」。但是甚麼是競爭力?有定義清楚嗎?每個人都在講,但定義是甚麼?

所以,有沒有思考過運用「#減法思維」呢?

那麼,你就會問,就會有家長擔心,空白時間怎麼辦?這也就是社會最詬病的地方,以為塞滿整個時間,學生就很厲害,是第一名。但是你的人生只有競爭、考試、讀書嗎?沒有其他事情了嗎?教育是要讓孩子成為自己,找到自己可以深耕的地方與領域,要教她方法,但這個社會卻沒這樣做。

如果連空白的時間都沒有,你去看看近幾年的休退學率,志趣不合比率為何那麼高,因為社會都不曾教學生思考你一生必須思考的疑惑。例如:我到底是誰?我認識自己嗎?我要往哪邊前進?

而且我也一直認為,這個社會大家一直搞錯因果關係,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是拿來上大學,但是這是結果!重點在於學檔是紀錄你的生涯!

然後再補充一點,用科系來選擇未來是未來最危險的一件事情,是要用能力,而非科系,不然大家都在短視近利了。

去看108課綱的理念很好,但社會風氣與家長思想不改,難道教育會變好嗎!

所以總論來說,是這個社會與家長不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在乎那些頂大、薪水、科系,而認為熱門產業與科系是唯一選擇。但是,如果一個人的生涯或是職涯,都被定義一個標準答案或是標準路徑,那這世界肯定是病態的

如果你們還在覺得孩子的生涯與未來有標準答案,那這個社會肯定很慘。

最後,我要再次強調,即使過了十年或是二十年,台灣的孩子仍然承受著同樣的高度壓力。如果社會、家長以及職場不改變價值觀念,不勇於正視核心問題,只是一味地追求經濟成就和排名,那麼這樣的調查與記者會,即便每年舉辦,結果也會如故。終究,這只是在浪費國家的資源,台灣的教育將會越走越遠離原本的目標和願景。學生不是國家的機器,請去面對那些結構性的社會問題吧。

【延伸閱讀】

到底該不該延後上課?

考試與學習的本質

讀書與學習的這條道路上

從學習歷程檔案到學生自主探索:重新思考教育制度的價值

24會員
99內容數
哈囉!我是冠彰,大家都叫我袋鼠。 從高中開始到現在不斷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意識到教育、社會與全球是息息相關,然而有太多結構性問題讓我感到困擾與煩憂。未來將成為#社會助人教育NPO工作者,期待在教育、社會、城鄉、永續以負責、毅力與省思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助人的永續人才」道路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