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札記-現代哲學思潮 Week1

2019/03/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現代哲學思潮-現象學、詮釋學、後現代
2019/03/05 at永和社大
There are PEOPLE who do not use Powerpoint. They are power, they are point.
頻繁接觸哲學是進到社會學後的機緣巧合,一門迷人的學問,一堂迷人的講演。總是在聽這些想法時,忘了自己,進入了世界。一周一次晚間約莫三小時的哲學課,學長針對哲學家們的故事、哲學概念的講述,用「引人入勝」都不足以貼切形容。
三大思潮簡易概念圖
1. 現象學
20世紀重要哲學流派之一。
phenomenology,源自希臘語phainómenon,意為「顯現的東西」;
以及lógos,意為「研究」。現象學不急著談本質,著眼於現象本身。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細節魔人,沒有之一
胡賽爾,他在數學領域拿到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研究「數學(數字)本身是否客觀?」2+3真的等於5嗎?2裡面的兩個1為什麼會是一樣的?一排9個人,9排為什麼可以是81人,這81個人和另外的81人是一樣的嗎?
一個數學領域的博士論文,動搖了歷來科學甚或數學的客觀,當時僅是學生的胡賽爾在博士論文完成後,引來名震一時的羅素弗雷格對此一概念的論辯。因為一旦這篇博士論文的論點成立,形同向既定的科學秩序宣戰:
→科學不過是人類對世界的描繪
→邏輯不過是人類建構的,不是我們發現自然的規律
胡賽爾上課時用一支粉筆可以引出一整堂課的討論,他告訴學生不要太快接受既有印象,讓我們先從筆的本質說起…
Q:請你描述眼前看到的這支白色粉筆。
A:我在意識一支粉筆
Q:你說的「我」是誰呢?
上一秒的我和這一秒的我是同一個我嗎?
十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我是同一個嗎?
我的想法會一直是相同的嗎?
你說的一支是什麼呢?
粉筆代表什麼?
他的同一性延續性是什麼?
那麼,請再說一次關於你看到的。

(我)在意識(一支粉筆)

且讓我們把不能確定的括號,在哲學上這是著名的懸擱存而不論。
而當我們反覆訴說後,僅留下「在意識」
  • 意識總是先於意識外物,意識存在識伴隨著意識的對象,於是
→你才發現自己有意識存在
  • 是意識先給出一個世界,你才發現對面有你
這些想法顛覆了語言邏輯中的「主謂賓」規律,原來存在的證明,是因為意識到外物才確立。而最終你會發現:
→現象背後沒有本質,反覆描述一個現象會有一些東西一直都在
這邊一直都在的是「在意識」這件事,當我們能一再描述我們看到的現象,會慢慢接近那個有同一性,延續性的東西。這邊使我聯想到所謂的真理(越辯越明)。
竟然「在意識」是唯一存在的,那真正的意識根源是什麼?
胡賽爾針對現象學的論述可以看到去人味的痕跡,他不急著談本質,甚至可以說不談本質,現象學的世界裡看到的最基本單位,是現象,是GROUND。
2. 詮釋學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綱領王,俚俗的POWER!!!
海德格,揚名東西的哲學家,出生鄉村的他用詞遣字十分接地氣,時常運用俚俗語言,與一般常見哲學術語不大相似但相當強而有力。他曾是胡賽爾的課堂助教,當時學生要上老師課堂前會先由助教帶討論,協助修課學生進入狀況。胡賽爾找來海德格擔任助教,正是看中這位奇才能抓住他所研究的現象學核心概念,提綱挈領梳理這些龐雜語句後去蕪存菁。漸漸地,學生反而上完助教課就不再走進老師的課堂…。
海德格的哲學思考雖受現象學影響,但他認為情境會影響我們怎麼看事情,並且存在的給出與情境有關、時間有關,在這個脈絡上可以視為人文大翻轉,他重視一件事情的發生,要如何以符合當下時機及情境脈絡的說法來詮釋。例如今天你陪朋友去看房子,你期待的可能是了解房屋地段,交通,採光等,但你從頭到尾聽到的是:有關建築物結構力學的詳盡知識,而你可能會覺得這次經驗有點瘋狂。
因而在詮釋學的人文轉向中,看事情不再單單將眼光著眼於現象本身,而是加入了歷史和文化向度來針對背景作進一步的說明。
生活才是學問之母,當人迷失了請回到生活。
看似偉大、精彩的,本質是簡單,是平凡,是日常。詮釋學的世界裡看到的最基本單位,是文化是歷史,亦即背景,BACKGROUND。
3. 後現代
1960年代,電視、網路興起,人類的閱讀習慣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動,我們在訊息吸收上傾向片段式,由這些零散資訊來拼湊畫面。過往既定知識被公然挑戰,混亂是原本面貌,而所謂客觀可能只是捏造。
看似結構嚴謹的知識真的是歷史的真實面貌嗎?
這些似乎有脈絡可循的歷史事件,是否也只是為了方便分類、歸納,而整理出來的自圓其說?
是否有太多我們沒有看到的歷史片段,因為因果關係不甚強烈,而被排除在人類建構的歷史體系之外?
歷史真的有所謂脈絡可循嗎?
跟著這些質疑,我們可以看到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提出「系譜學」,和Jacques Derrida (1930~2004)的差異、他者。信仰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心靈相信,而非肉眼見到。德希達更進一步質疑:如果上帝親臨現場,你還相信上帝嗎?
恰恰是上帝不存在,成為信仰的基石。
恰恰是真愛不存在,成為婚姻的基石。
如果我們沒有距離,就不會走向彼此。
後現代的視野中,一切既定的,看似客觀的知識,都可以再解構,再進一步思索,過往的地基消失,成為GROUND-LESS的存在。
黃千瑜
黃千瑜
學習 跳脫 超越 回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