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譯事雜談‧拾参‧口譯員秘辛(三)

2019/03/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上回分享了口譯員的相關培訓過程,以及需要具備的能力
並且提到,光是依靠口譯員本身的能力
不太可能在口譯現場百分之百即時傳達講者的談話內容
本篇文章想聊聊口譯員在上場前的準備工作
或許能提供一些不同面向,讓大家更了解口譯工作是什麼樣子
或許有許多人認為,所謂的同步口譯,就是「講者說什麼,口譯員就翻譯什麼」,因此有許多人會誤解,口譯員的工作都是「台上見!」其實不然,一個稱職的口譯員在一次工作正式上場前,是需要準備工作的。
就拿會議口譯來當例子,假如是一天的會議,口譯員最遲至少要在正式上場前一個星期拿到主講人的講稿或是簡報檔案。
「什麼?口譯員會事先拿到講稿!?」一定有讀者此時心裡這麼想,「那不就是照稿念而已嗎?原來還可以看稿!?那根本是……」
作弊嗎?不不不,請聽筆者慢慢說來。
首先,無論是國際會議、工作坊或是商務參訪,講者或主辦單位既然願意花錢請口譯員來服務不同語言的聽眾,最終的目標只有一個:
「讓聽眾聽懂我要說的話。」
因此,負責任的口譯員必定會向主辦單位或講者要求講稿,因為口譯員本身也會擔心自己無法處理陌生的會議內容。在此前提下,講者才不會介意提供口譯員講稿或簡報檔,甚至可以說,如果口譯員未主動向主辦單位或講者要求講稿,這種工作態度才需要存疑,畢竟口譯工作可不是考試,沒有什麼作不作弊的問題,只有「聽眾能不能夠聽懂」的問題。在口譯員沒有充分準備的條件下,口譯的品質絕對好不起來。
拿到講稿或簡報檔之後呢?就跟筆譯工作一樣,無論是逐口或是同口,接下來都要考驗口譯員的data research功力。以國際研討會為例,即便是最鬆散的會議排程,也可能在早上有一位講者、下午有兩位講者,總共三個主題。
假如是專業資訊密集度很高的會議,這三份簡報檔就可以耗掉口譯員幾天的時間來準備,因為要準備的內容不只是講者要報告的主題,就連其他相關內容也要一並準備,包括講者的背景、成就、著名作品或研究等,甚至是最近業界或國際上相關主題的大新聞,都是可能在會議中談到的內容。
正因為口譯的準備工作無邊無界,即便是充分準備的口譯員,也不敢拍胸脯保證一切都在掌控範圍之內,因為講者還可能會脫稿演出!(稍後再提)
將所有資料整理起來,厚度甚至可能超過講者所提供的講稿或簡報,雖然不見得會用到,但是將準備資料放在手邊,至少有備無患。筆者也曾實際聽到同步口譯員搭擋之間相互搭配準備資料,因此發揮救場功能的案例。總歸一句,用不到總比沒得用好。
由此可知口譯員的事前準備工作多麼重要,筆者曾聽過口譯員在幾個星期前三催四請都拿不到簡報檔,一直會議開幕前兩天才要到檔案,而且還只有播放檔,連講稿或備註都沒有的情況。在這種場面下,口譯員可是比講者本人還要焦慮,畢竟到時候如果開天窗,難看的可不是講者,而是口譯員的招牌。
但即便是滿腹經綸、做好萬全準備的口譯員,也總有幾個比較難應付的場面:
(1)講者脫稿演出
(2)Q&A時間
(3)講笑話
第一種情況,講者脫稿演出。這點應該不用多加解釋。有時候講者只是想閒聊,或者心血來潮想分享以前的經驗,抑或是突然間憤世嫉俗了起來,想要抱怨兩句。此時口譯員只能祈禱講者快點言歸正傳。
第二種情況,Q&A時間。在講者結束演講主題後,通常都會留些時間讓聽眾提問,但聽眾的問題五花八門,講者的回答也不見得會在口譯員的準備內容之中,而口譯員扮演溝通的橋梁,假如兩人無法順利溝通,口譯員難辭其咎,絕對是最難應付的場面之一。
第三種情況,講笑話。不同語種之間的文化不同,笑話也屬於最難以傳達的內容,尤其英文中充滿雙關語以及黑色幽默,即便是筆譯都無法表達的笑點,對口譯員而言更是難題。
這幾種都是口譯員無論如何都無法掌握的內容,只能靠口譯員本身的素養與臨場反應了。

在此分享幾個筆者的經驗:
有一回,筆者擔任韓國商務人士來台參訪的隨行口譯員,當天早上預定拜訪幾間業界廠商,並且招待訪客到安平老街參觀,再用過午膳後,回到業主自家廠房內商談產品訂單。
比較有趣的經驗是在用餐時間,因為主人或客人在餐桌上不可能靜靜吃飯,一定會閒話家常,此時最忙的就是隨行口譯員,因為無論是主人在講話、客人在吃飯,或是換客人在講話、主人在吃飯,口譯員都必須隨時協助傳達,所以筆者這一餐只吃著白飯跟面前那盤豆干炒辣椒,連伸手夾菜的時間都很少……
另一回,筆者擔任大學外國教授的課堂口譯,在教授講完課之後,是學生的Q&A時間。但幾輪問答過後,下一位是在課堂上並未專心聽課的同學,居然提出了教授才剛剛解答完的問題。筆者只好照實傳達,不免尷尬,但教授也看得出來癥結何在,反過來安慰筆者說:「沒關係,我懂。」
還有一回是在求學時期的實習課程時,參加國內知名大學舉辦的工作坊,講者之一是外國教授,也是全場唯一的外國人,筆者跟同學擔任同步口譯工作,壓力說有多大就有多大。然而此時卻碰上口譯員最難處理的場面:講笑話。
當時的場面如下,台灣講者在台上滔滔不絕,筆者正透過麥克風(小蜜蜂)同步翻譯給外國教授聽,此時講者幽了自己的身分一默,台下爆出眾人的笑聲,此時筆者意會到,假如笑話傳達失敗,外國教授頭上肯定冒出許多問號,偏偏只能硬著頭皮說給外國教授聽。殊不知在台下笑聲停止的五秒鐘過後,外國教授笑了,而且笑出聲來,成為現場唯一的笑聲,外國教授甚至對著台上的講者比出大拇指。
這應該是筆者口譯生涯中最風光的時刻了。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段影片,是中國神人等級的國家口譯官,在口譯時的精采表現,將文言文翻譯成淺顯易懂的英文。廢話不多說,先上影片:
看完影片,無論她是否在事前拿到講稿,這般專業表現背後代表著無人所知的心血。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拿來形容口譯員恰如其分,一個人要有多麼強大的專業素養、文學造詣與臨場反應,才能呈現如此精采的口譯成果!

《口譯員秘辛》系列文章將在此暫時告一段落。尚未讀過前兩篇文章的讀者,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前往閱讀。

最後的最後,再回到第一篇文章所提到的問題:
口譯員的薪水憑什麼這麼高?
請參考上方連結,這是台灣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楊承淑教授所撰寫的論文,也是PTT論壇譯者版的參考報價來源。
就以會議逐步口譯的價格來說,即便一天的工作時數三到八小時的會議逐步口譯,報價達一萬八千元新台幣(另外還需依譯者事前準備工作的急迫程度,以及會議的重要性另外加成),看似價格高昂,但口譯員的培訓本來就不容易,再加上口譯員必須提前與主辦單位溝通、索取講稿或簡報,並消耗大量時間搜尋相關資料以做足功課,還得保證自己的臨場表現與承擔會議的成敗。試問,在如此龐大的壓力之下,這種價格稱得上好賺嗎?
我想,讀完這幾篇文章的讀者心裡應該都有譜才是,也讓我們從今往後更能夠尊重專業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3會員
36內容數
紀錄譯者工作的點點滴滴 外加逃離職場轉為全職工作者的心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