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to my ears

2019/03/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雙語系外加音樂訓練,究竟為人帶來多少優勢?
我這個裏外不是人的失敗例子不應置喙,但的而且確就算兩者半桶水都沒有(可能是半桶再半桶)如在下,都多少感受到雙語環境加上適量音樂訓練給予人在學習和聆聽世界帶來的額外優勢。
先容我「戴頭盔」,因語言學家普遍認為音樂非語言,極其量只能說音樂訓練令孩子們有更靈敏的耳朵和節拍感對其學習語言有優勢云云。我這不才不曉得別分那麼細:於我而言音樂就是語言。我這定論不科學卻寫實:我不是以科學家仔細觀察音樂和語言運用時分析腦部不同區域而作出的研究來支持我的說法,而是以實際狀況來定論 – 音樂都是人類溝通的語言,分別只是每個人懂不懂。不懂便學,學得精便可暢所欲言,學不懂或沒興趣便不用或少用這語言而已。藝術某程度上都是connections and communication,你感受得比較深入,那是因為你用這語言溝通得比較好而已,所謂的「有藝術氣質」只是用來拒不懂這溝通渠道的人於門外而已。
音樂已不再高高在上多個世紀,普及化後這語言實在連繫了世界不同種族。雙語又如何?對於雙語的定義我比較取信於以不同語系來劃分語言的學者。比如在德語區學習和生活的人,即使說着兩種不同語言(比如盧森堡語和德文),其實腦袋並不完全享受着雙語帶來的刺激。要盡情享受雙語帶給腦袋的好處,我會比較喜歡像香港在亞洲獨有的語境:廣東話(中文)和英文的培養。
有人會立即指出新加坡不是比香港更成功推行雙語甚至三語的語境嗎?於我而言新加坡更像單語主導(英語),中文和馬拉文等只在族群間流行,而且不同年代聽寫說的能力差異太大,普遍每代之間的語言隔閡要比香港人來得更甚。相對而言,香港人的跨代溝通主要仍是廣東話,受教育的人書寫中英文能力相近,雖然平均而言英語能力沒有新加坡人的高水平,但雙語環境反而比較均衡,中文運用沒有被英文或其他方言蠶食殆盡。
語言學家早已指出中英文無論聽說讀寫皆用腦袋不同部分,而廣東話更一枝獨秀在發音方要盡得古粵語真傳:複雜的聲韻母從小不知不覺訓練廣東人對音韻更敏感細膩,加上圖像文字和拼音拉丁語系的英文並駕齊驅,獨特的入聲字更令孩子們在發音技巧上贏在起跑線。若果添上音樂訓練,更笨的孩子(如我)在腦部發展方面都因日久浸淫而沒太差劣。
有人擔心三隻腳(中英音樂)站不穩,吃力不討好,近代更有父母忍痛把最富音感的廣東話砍掉和失智地「化繁為簡」放棄正體字改學符號文,因小失大的仍是對腦袋的訓練。音樂這語言雖普及多年但詮釋仍傾向五花八門,難得中文歷盡數千載千錘百煉象形有之會意有之形聲有之轉注假借指事通通有之……放棄不讀或自斷雙臂擁抱劣體只是浪費學習時間。以為學簡體字國語頌古詩時間更省效果更佳和中華接軌更易?多快好省只是省掉對學習者腦部的刺激,在我這個不才半桶又半桶水來看,那所謂省下的時間心機其實是浪費掉,倒不如去虛心學習其他不同語系的語文好等腦袋別退化還好。
常跟女兒說要好好說話,把廣東話說得好,日後學外語發音不會太差。現在女兒學着兩文三語都知道廣東話的發音最複雜,正體字最漂亮動人。當每一個方塊字都有它的故事時,孩子就像學畫畫般把字一個個描着寫,再輔以字面背後的歷史來源以和拉丁語系的英文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記着學這門既艱深卻有趣的文字。音樂嘛,她還是沒譜,只喜歡唱歌,我也由得她自己去感受,畢竟學看譜是多學一種文字,學聽唱欣賞則是學表達音樂這一種語言。學好廣東話聽講寫,我相信孩子們能一生受惠,日後面對多一兩種溝通方式時,方發覺門早就打開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9會員
160內容數
本來以為一邊當媽一邊學做媽,怎知反過來被女兒每天調教的是小女子。所謂親子,原來是互動而非從上而下的教養。拋棄八股的君臣父子兄弟等包袱,原來當媽所得更教我驚喜萬分。有孩子的人,是上天多賜重活一趟的機會。把握這機會把點滴記下來,提醒自己無論當媽當爸當甚麼,最重要其實是當好一個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