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會覺得想念不如相見,但也曾有些人相見不如思念的。
經過了一段想見就見面的衝動歲月後,迎接了一小段的相見不如想念的日子。 因為知道相見並不能解除任何的孤獨,僅僅是互相覺得孤獨而相逢的關係是如此的空洞不可能被滿足的。 是到了有天,理解了孤獨是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在多的陪伴都不能填滿自我的空虛,只有自我滿足的時候才能給予。
關於給予的這件事,隨時隨地都在付出的人是多麼的疲倦;而隨時隨地都嗷嗷待哺的獲取之人又是多麼的令人厭惡。 自己失去能量的同事卻總有個黑洞不停的向人索取觀愛,再明亮陽光的人們也總有一天會暗淡下來的,所以停止給予也停止索取吧,自己就能夠滿足自己為何還需要向他人討要些什麼?
可能有一種人生策略會是當他人真心誠意詢問解答之時,在賦予他自己的人生經驗所認知的解決方案,這也只能僅僅是一種提案,這不會是所謂的正確答案,生活是沒有「正確答案」存在的。 而採取提案的他人將會成為這個方案的執行、擁有者,這是對方的決定,與提案者的關聯可能只有提案者的初心吧。 那份是希望他人能真正面對並且解決問題的初心,倘若是一種害人之心,那麼也只能是採取方案者自己需要調適的結果,決定採納方案的時候就是執行者的問題了。
人生不就是這麼爛漫嗎? 尚未決定之前的猶豫不決、決定執行之後的艱辛路途、執行時理論與現實的落差、懷疑這份決定但仍然前進的堅定、看到曙光卻又跌入失望的經歷、終究可能抵達目的的喜悅。
心裡所想的、腦海裡思念的,把這一切當作是過程來討論,像設計需要不斷的修正一般,不斷的修正想要與需要的落差,一小步一小步的緩慢前進,在馬拉松跑到精疲力竭身體透支的時候,還是要繼續前進,速度在慢都會抵達終點的,所以也沒什麼好氣餒吧?
當這時候知道可能會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想見就見的日子,一定會奮不顧身的跑到對方的面前,沒有什麼原因就只是想要相見,並不是做了什麼事情或是必須一起經歷些什麼,很單純的就是因為思念而相見了。 因為單純的思念而一起經歷了什麼。
這是沒有虧欠的關係。
也不是因為孤獨了所以需要對方。
僅是因為思念了,想見了。
這樣創造的回憶-純粹又乾淨,該怎麼形容這份夜晚? 就是很沉靜安穩的擁有了一份新的記憶,還有個別深層睡眠的夜晚吧。 心安理得的經歷使人不知不覺更加的踏實了,彷彿走在肥沃的土壤上深深睡去一般的寧靜;在濃霧中行走於踏實的鐵軌上那種「我知道我要往哪去,但我不知道會遇見什麼」的穩定感;如同水下可以聽見自己心跳的活著。
寫給有些青春又稍為成熟了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