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江西九江學院舉辦的「做新時代的窈窕淑女」公益講座上,主講人丁璿女士講到「女人衣著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妝就是貞操」等言論。這些言論被聽者拍下並上傳至微博,引發輿論爭議。
據悉,丁璿女士是中國婦女聯合基金會的傳統文化公益講師,以宣揚女德著稱。網上搜一搜,就發現很多她在全國各地宣揚傳統「女德」的行跡。
近年來,隨著國學的復興,在把《三字經》、《弟子規》教給小孩後,又用《女兒經》、《女誡》來教授女性,打起了女性的主意。「女德國學班」在各地都不少見。看來,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似乎指日可待,不是空話。
我發現一個問題。這位丁璿講師是位女性,而《女誡》一書的作者班昭也是位女性。是偶然還是別有原因?
說起來,班昭可是大有來頭,是東漢有名的才女。他的兩位哥哥,都鼎鼎有名。一位叫班固,《漢書》和《兩都賦》的作者;一位叫班超,就是那位投筆從戎,打通西域的班超。班昭本人也非常有才華。班固死後,《漢書》尚未完稿,班昭遂奉旨續寫《漢書》。兄妹三人的父親班彪也是位史學家,算是書香門第,家學淵源。
《女誡》一書為班昭晚年所作。按她自述,「年十有四,執箕帚于曹氏,於今四十餘載矣」,應是她過了54歲後所作。主要是寫給自己的女兒的,「但傷諸女方當適人,而不漸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它門,取恥宗族」。她擔心家中的女孩子們出嫁後不懂為婦之道之禮,害怕她們在丈夫家失去面子,辱沒了宗族,才為她們寫了這本書,要求她們讀。後來,就傳揚開了。
《女誡》分為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叔妹七個部分。主張女性卑弱、夫禦婦奉、妻子要敬順丈夫;婦行則對女性的品德,言語,儀容和做事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所謂專心,指《禮記》所言,「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曲從指對公婆不論對錯都要服從;叔妹一篇則強調要討小叔子小姑子的歡心。太概這是班昭自己的經驗之談吧!她在《女誡》中自述「戰戰兢兢」,「夙夜劬心,勤不告勞」,才沒被老公休了,沒給自己的父母帶來羞辱。
《女誡》是古時宣揚婦德婦規的女四書之一。其它三本是《內訓》,是明成祖的徐皇后為教育宮女所作;體例仿效《論語》的《女論語》,為唐朝女學士宋若莘編撰;《女範捷錄》,為明末儒學學者王相之母劉氏所作。看吧!都為女性所作。
男尊女卑的思想肯定首先是由男性提出來的,周公孔子之流。但發揚光大,把男尊女卑思想具體化卻多半是由女性自己完成的。女性自身的身體力行和貫徹實施也是功不可沒的。
原因何在?可能有兩個原因。我這裡嘗試性解釋一下:
一個是女性在男權社會中被體制化了。「多年媳婦熬成婆」,對男權社會有了高度的認同和融入了其中。從被壓迫者成為了維護男權社會的幫手甚至壓迫者;
二是通過認同男權社會,女性完成了社會角色的轉換,而超越了生理角色的定位和區分。通過社會角色的轉換,女性也獲得了與男性一樣的權力,可以對比她地位低和年青的女性發號施令。雖然身為女性,但通過體制認同,也能行使男權。
而女性行使男權,由於有受男權壓迫的經歷,往往變本加厲,能提出和制定出比男性更具體、更細緻和更有效的實施男權的細則。
這位丁璿女士作為女性的人生導師,在大肆宣揚傳統「女德」時,實際上也是對男權的認同和在行使男權。
2017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