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不快樂?(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很多人,他以為他對這件事情的不滿是A問題,但其實是B問題,很多這樣的案例在心理學上是被證實的。也因為從來沒有真正探討過B問題,所以解決A問題是沒有用的(或者根本只是單純抱怨發洩),因為根本的B問題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所以怎樣都不開心。


舉例,像是有些人,他該有的物質條件都有,就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可是心裡永遠不滿足,心裡永遠缺乏『愛』,但他又很渴望被關愛。在他缺乏愛又渴望愛的前提下,又從未真正去找尋如何關愛跟被關愛的辦法(不願意改變自己),所以他永遠不懂得甚麼叫愛,也得不到『愛』,因此更為憤怒不快樂。像這樣類型的人其實很多,因為不肯改變自己思維模式或總是太過自信覺得自己是對的,因此迷失在自己的空虛心靈當中。


現在很多的課程或者宗教信仰,都只是要人們去靜心,好像靜心完這一些事情就會自動消失,只要打坐完、冥想完、聽完聖經,人們就會被治癒了,但講座忘了教大家的是,如何在靜心的過程中找回真正的自己並勇敢面對自己的缺陷,因此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錯誤方式,其實並沒有解決掉問題,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逃避真正問題的盲點,沒任何幫助。


譬如說,很多人因為害怕獨處(其實獨處是一件很愉快且不用花錢自我療癒的過程),會希望身邊總是有人在,永遠在一個熱鬧歡樂的群聚狀態,他沒辦法忍受自己一個人,覺得自己在群眾間『被需要』,需要排滿很多聚會、很多party等等,但在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是沒辦法去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沒辦法接受『真正的自己』,因此他們會需要別人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然而這種內心的空虛是無法靠他人填滿的,他的存在必須要依附別人的認可,因此更否定了他自己『為何存在』的理由。(生命都需要一個基本存在的目地,如前所述,不要因為有這種單細胞的需求而感到可恥,這是任何生命存在都需要的一個無關價值的意義。)


『自我認同』很重要。如果今天你必須仰賴別人的認可才可過下去,就表示你沒辦法認可自己,你才會需要別人來給你自己自信。如果你是個可以認可自己的人,你根本不會在乎他人對你的評價好壞與否,你會享受你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因為你會發現與自己對話是最快成長的方式。不需要去和別人辯論是非對錯,因為每個人想的事情與角度都跟你完全不一樣,也不需要任何人去認同你的價值觀,你必須自己愛上自己的價值觀,才會感到踏實。


『我是誰?』

『我為何而來?』

『我想在有限的生命裡做些什麼?』


我們最重要要做的事是『探索自己內心大於探索整個世界』。人的內心宇宙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大很多,隱藏很多未知的潛能待開發,這些探索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滿足、快樂與成就感,而不是時常耗神介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認知。因為別人對你的認知其實與你是誰完全沒有關係,就算別人對你的認知是美好的,但你自己真的對自己滿意嗎?


現今普世的家庭教育不太教育我們如何善待與探索自己真正的本能。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會一直不斷尋求父母與同儕之間的認同與認可,但卻沒有人教導與引導他們,其實你只要做的每件事情都對得起自己的想法與良心,你自己認為做這件事情適不適當(當然是經過思考且合乎邏輯不傷害他人的事),那就不會感到一絲恐懼害怕,不需要強調讀多少書有多聰明,自己就能過的自在理得,不被旁人左右。毋需用好成績或其他紀錄來證明你存在的重要性。在這個價值觀只會不斷地灌輸『你要成為最強的那個人,你才會被大家認同』的社會裡,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虛偽且病態的表現,一旦拔掉你的頭銜或者位階之後,you are nothing!只有你自己了解自己是誰,覺得你自己覺得自己是特別的,才可以真的過的豁達開朗。


當你不再有錢、沒有頭銜、沒有位階的時候,你還是誰?除了這些以外,你還有甚麼?你需要找到屬於自己活著的任何獨特性,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跟活著的意義。


當人過得太安逸,太過度被保護,長期處於舒適圈,為了融入社會同化成『所有人』,失去自我後,內心原始的本能與需求被遺忘與忽視,因此導致很多心理疾病與失落感。


過去比較原始、早期的時代,像是很多部落都會有成年禮,這是一件在當時很重要的事。當年輕人到達一定年紀,證明從今以後,你的生死將要自己做主,沒有人會幫你想辦法,你必須有自己的意識與判斷能力,擔起所有族人的安全與責任,你必須證明自己成為一個可以奉獻自我的戰士,不管是要獵人頭或者狩獵野獸,透過成年禮,去證明自己已有能力去扛起或是面對大自然強大的力量,有足夠勇氣去面對與捍衛,甚至從大自然學習到某些東西與智慧,全憑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別人的協助。


反觀現今,現在人太依賴社會化的便利與協助,甚至習慣性與他人索取,導致不旦失去了自我獨自生存的能力與勇氣,更忘記了自己原有的獨特思考能力與自我。


演變最後的後果,社會充滿巨大的抱怨。抱怨環境不好、抱怨別人沒給自己什麼,或者別人沒有發我多少薪水,所以我沒辦法好好生活等等。把所有的問題歸納跟推卸在別人身上跟環境上,而從未反向思考自己如何定位自己。


『因為別人或環境沒有給我什麼,所以我什麼也改變不了。』


真的嗎?


這是我們研究探索薩滿的原因之一,因為薩滿很多的方式能教會我們如何回到過去,用最原始且有效的方式找回自我,了解自己為何而來?為何而生?皆下來我們會整理並分享我們所學到的一些竅門,協助想一起探索自己潛能與意識的朋友,透過簡單的方式『靠自己』不仰賴宗教或其他團體來找到自己真正感到平靜且快樂的源頭,面對自己最艱難面對的恐懼,解放自己心靈,並得到屬於自己人生哲學的答案。


相信我們都能找回最原始的快樂與寧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ivinus的沙龍
2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把自我滿足當成人生的第一要務,只有自己最瞭解如何取悅自己,但就算知道,我們也不見得真的有去做或做得到,畢竟每個人都有一些「認為無從選擇」的包袱要背負。
Thumbnail
把自我滿足當成人生的第一要務,只有自己最瞭解如何取悅自己,但就算知道,我們也不見得真的有去做或做得到,畢竟每個人都有一些「認為無從選擇」的包袱要背負。
Thumbnail
為什麼,你們都那麼討厭自己呢?
Thumbnail
為什麼,你們都那麼討厭自己呢?
Thumbnail
分析自我狀態(應然/實然、自信/自卑或偏執等),認識特殊心態,金句選集。
Thumbnail
分析自我狀態(應然/實然、自信/自卑或偏執等),認識特殊心態,金句選集。
Thumbnail
很多人其實是很有現實感的,在我諮詢的幾個個案,或許是父母那輩給予的觀念,都是以生存為主要方向,不論是父母給予的期待還是從小到大的的價值觀,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我們很少問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
Thumbnail
很多人其實是很有現實感的,在我諮詢的幾個個案,或許是父母那輩給予的觀念,都是以生存為主要方向,不論是父母給予的期待還是從小到大的的價值觀,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我們很少問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
Thumbnail
從被某位敬重的長輩問「你快樂嗎?」後,已經10年了。 討好的笑容在當時瞬間凍結,內在的我被撼動,從那一刻逐漸醒來。 怎麼我好像已經好久好久好久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樂了呀? 在這條路途上有許多過猶不及。 姑且就當作是對於過去壓抑自我太久的反動吧! 一開始,我努力的追求快樂 但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Thumbnail
從被某位敬重的長輩問「你快樂嗎?」後,已經10年了。 討好的笑容在當時瞬間凍結,內在的我被撼動,從那一刻逐漸醒來。 怎麼我好像已經好久好久好久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樂了呀? 在這條路途上有許多過猶不及。 姑且就當作是對於過去壓抑自我太久的反動吧! 一開始,我努力的追求快樂 但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Thumbnail
汲汲營營的生活,拼命想在人生中找到自己,有時候,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別人的一個動作讓自己充滿憤怒、不滿、憂鬱、傷心,不知不覺,這些"聲音"漸漸在我們的大腦中進駐,而更可笑的是,我們還自以為這些就是的「內心的聲音」 你知道嗎,這些都是"非自己"的狀態。 覺察,是通往真實的世界。
Thumbnail
汲汲營營的生活,拼命想在人生中找到自己,有時候,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別人的一個動作讓自己充滿憤怒、不滿、憂鬱、傷心,不知不覺,這些"聲音"漸漸在我們的大腦中進駐,而更可笑的是,我們還自以為這些就是的「內心的聲音」 你知道嗎,這些都是"非自己"的狀態。 覺察,是通往真實的世界。
Thumbnail
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
Thumbnail
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我們從來不是為了某個人而出生,也不是為了誰的需求而存在,更不是為了要滿足誰,而活著。 任何人的出生,是因為生命展現其本身的奧妙與奇蹟,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是因為要領略存在的體驗及生命真相。 活著,是因為要經驗與完成此生所要經歷的歷練及自我實現,真實的成為你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人。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我們從來不是為了某個人而出生,也不是為了誰的需求而存在,更不是為了要滿足誰,而活著。 任何人的出生,是因為生命展現其本身的奧妙與奇蹟,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是因為要領略存在的體驗及生命真相。 活著,是因為要經驗與完成此生所要經歷的歷練及自我實現,真實的成為你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人。
Thumbnail
很多人,他以為他對這件事情的不滿是A問題,但其實是B問題,很多這樣的案例在心理學上是被證實的。也因為從來沒有真正探討過B問題,所以解決A問題是沒有用的(或者根本只是單純抱怨發洩),因為根本的B問題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所以怎樣都不開心。   舉例,像是有些人,他該有的物質條件都有,就是所謂的人生勝利
Thumbnail
很多人,他以為他對這件事情的不滿是A問題,但其實是B問題,很多這樣的案例在心理學上是被證實的。也因為從來沒有真正探討過B問題,所以解決A問題是沒有用的(或者根本只是單純抱怨發洩),因為根本的B問題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所以怎樣都不開心。   舉例,像是有些人,他該有的物質條件都有,就是所謂的人生勝利
Thumbnail
貶低自己換來友誼或任何關係,都是不健康的。 誇大自己、抬高自己,來控制或壓制關係,也一樣是不健康的。 這樣的關係,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各取所需,而勉強形成,但日子久了,還是會走到山窮水盡,分道揚鑣。
Thumbnail
貶低自己換來友誼或任何關係,都是不健康的。 誇大自己、抬高自己,來控制或壓制關係,也一樣是不健康的。 這樣的關係,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各取所需,而勉強形成,但日子久了,還是會走到山窮水盡,分道揚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