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漢歸原」真的這麼容易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樂見台灣各族群的血統之謎逐漸被人破解,但不希望這個謎底變成一種很剛硬、非黑即白的道德要求──有原住民血統的人就要「認祖歸宗」,然後就要「棄漢歸原」。

漢化的平埔族後代、漢人移民後裔追認原住民的父祖、母祖當然好,但問題是,要我們現代人因為這個緣故而改變過往的身份認同、生活方式、價值觀……有那麼容易嗎?對於完全漢化而喪失傳統文化的平埔族後代,還有始終活在漢文化十分濃厚環境的漢人移民後代,如果要從「漢人」回復到「某一個平埔族」,根本沒有任何的施力點。

講的更直白,如果基因血統研究哪天證明:我的康家父系祖先就是「淡水河沿岸締造十三文化的人」,那放棄漢人身份的我、我的家人、我的家族要認同什麼?復歸什麼?是去歸化那個陌生到不行的凱達格蘭族?還是跑去龜山、山腳那裡的龜崙族人聚居的社區去尋找遠房親戚?

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族之愛,只有「台灣人、中華民國國民、過著3C不離手的生活,常常使用華語/ 現代中文、桃園人……」這些東西-----我真的不知道怎麼開口告訴別人與自己說:「我不是漢人,是原住民。」

沒有什麼可以證明自己是原住民的東西,光說「我是原住民,是平埔族,是締造光輝燦爛十三行文明的真正原住民」諸如此類的話,原民會、康氏宗親會、各路平埔族權益促進會之類的團體會承認嗎?

我舉自己為例,想強調的是:棄原歸漢(反之亦然),真的不像扔掉舊衣服、換新手機那麼簡單,如果只是隨口說說,當然很容易,可是一旦認真的話,你/妳將會發現:這簡直是比改變信仰還嚴重,而且在這個仍然對原住民不友善的社會,在公開場合「棄原歸漢」,形同GLTB「出櫃」。可能還沒享受加分、就業的福利,歧視、刻板印象……就先「不請自來」。

我認識的那些具有原住民血統+原民意識(不論是堅定還是微弱糊模)的人,早在他們用言語或文章告訴我、其他人,說:「我其實是原住民」、「我是平埔族人」,就已經聽到、看到、親身經驗一些事情,那是活在漢人圈子的我難以想像,甚至無從想像的,而且無論他們有「二分之一漢人血統」、「長的像漢人」、「長的不像,但裝的像漢人」、「不主動向外界提自己是什麼人」……都很難避掉某些壓力、認同上的困擾。

我們會認同自己是漢人還是原住民,其實不是一件隨心所欲的事,而且改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論是個人、家、家族,還是一個社群的人,基於上述的理由,我反對以非常剛硬、非黑即白的標準,去批判一個人、一群人為何不認祖歸宗?為何不認原住民祖先?為何不變成原住民?台灣各族群的血統之謎,不該成為我們及後人的詛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7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2024/02/17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2024/02/17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2023/11/29
蔣渭水生前標榜的「日華親善的橋樑──台灣人」、「台灣人當促進日華親善」諸如此類的言論,為人忽視。回看他當年提出的上述口號及相關言論,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想性格與天真,可惜形勢比人強……
2023/11/29
蔣渭水生前標榜的「日華親善的橋樑──台灣人」、「台灣人當促進日華親善」諸如此類的言論,為人忽視。回看他當年提出的上述口號及相關言論,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想性格與天真,可惜形勢比人強……
2023/04/24
明清文人用漢字為台灣原住民留下寶貴的記錄,不應被隨意解讀或全盤否定,只是他們當年在文化差異下的思考盲點、誤解、誤讀、想當然爾,曾被台灣社會無條件信任太久,是該好好思考與討論的時候了!
Thumbnail
2023/04/24
明清文人用漢字為台灣原住民留下寶貴的記錄,不應被隨意解讀或全盤否定,只是他們當年在文化差異下的思考盲點、誤解、誤讀、想當然爾,曾被台灣社會無條件信任太久,是該好好思考與討論的時候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改姓母姓以前,其實對於自己的認同十分搖擺。在上幼稚園以前住在父輩這邊的老家,曾被一些鄉下人罵過「番仔」,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與憤慨,所以後來我有一段時間認同比較偏向媽媽這邊。
Thumbnail
在改姓母姓以前,其實對於自己的認同十分搖擺。在上幼稚園以前住在父輩這邊的老家,曾被一些鄉下人罵過「番仔」,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與憤慨,所以後來我有一段時間認同比較偏向媽媽這邊。
Thumbnail
(這是寫在4月1日釋憲宣判違憲之前的投書。言詞辯論案是1月17日,投稿發布於1月底。原發佈於臉書粉專和投稿至自由時報電子報) #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我的名字那麼長
Thumbnail
(這是寫在4月1日釋憲宣判違憲之前的投書。言詞辯論案是1月17日,投稿發布於1月底。原發佈於臉書粉專和投稿至自由時報電子報) #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我的名字那麼長
Thumbnail
「雖然中華民國的政府不會認為我們在血緣上是家人,可是我們自己Bunun會知道說,其實我們是家人,而當初我們的關係,是被這種漢姓漢名(外來政權給予的姓名)劃分去打亂的。」
Thumbnail
「雖然中華民國的政府不會認為我們在血緣上是家人,可是我們自己Bunun會知道說,其實我們是家人,而當初我們的關係,是被這種漢姓漢名(外來政權給予的姓名)劃分去打亂的。」
Thumbnail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Thumbnail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Thumbnail
原住民試圖以名字來突顯身分、引起注意、強調認同,並不表示名字和認同(就如外界所以為)就是一回事。事實上就像卡森的經驗所指出,所謂「真正的原住民」是個虛妄的概念,就像「真正的台灣人」是個虛妄個概念。
Thumbnail
原住民試圖以名字來突顯身分、引起注意、強調認同,並不表示名字和認同(就如外界所以為)就是一回事。事實上就像卡森的經驗所指出,所謂「真正的原住民」是個虛妄的概念,就像「真正的台灣人」是個虛妄個概念。
Thumbnail
      我是一個亞洲人,住在亞洲國家,我們說的是華文,身邊可見的文字都是華語,節慶與人文作風都是華人的,但我並不是在一個純粹的華人國家。   
Thumbnail
      我是一個亞洲人,住在亞洲國家,我們說的是華文,身邊可見的文字都是華語,節慶與人文作風都是華人的,但我並不是在一個純粹的華人國家。   
Thumbnail
「只要彎起手臂出現橫紋,就代表有平埔族血統。」缺乏印證的說法,卻成為許多人口耳相傳的都市傳說,彷彿這些族群已經消失於世界上。然而,這些平埔族如今依舊生活在台灣這片島嶼,只是長久被主流社會忽視、歧視,最後隱姓埋名。雖然近幾年逐漸獲得正名、出現在眾人眼前,但流失語言及文化,是否還會有找回來的一天?
Thumbnail
「只要彎起手臂出現橫紋,就代表有平埔族血統。」缺乏印證的說法,卻成為許多人口耳相傳的都市傳說,彷彿這些族群已經消失於世界上。然而,這些平埔族如今依舊生活在台灣這片島嶼,只是長久被主流社會忽視、歧視,最後隱姓埋名。雖然近幾年逐漸獲得正名、出現在眾人眼前,但流失語言及文化,是否還會有找回來的一天?
Thumbnail
國民黨跟過去美加政府文化清洗的差別,那就是美加政府都公開道歉且賠償,但國民黨從沒有人為國語政策造成的文化傷害負責。去年說出「學母語浪費時間」這種歧視語言的候選人當選了,今年還繼續選總統;擔任新聞局長期間嚴厲打壓台語文化的人,今年出來選第5次;這樣的文化清洗,對國民黨算非常成功吧?但對被清洗的我們呢?
Thumbnail
國民黨跟過去美加政府文化清洗的差別,那就是美加政府都公開道歉且賠償,但國民黨從沒有人為國語政策造成的文化傷害負責。去年說出「學母語浪費時間」這種歧視語言的候選人當選了,今年還繼續選總統;擔任新聞局長期間嚴厲打壓台語文化的人,今年出來選第5次;這樣的文化清洗,對國民黨算非常成功吧?但對被清洗的我們呢?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