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失眠問題嚴重,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國人每年服用的安眠藥高達3億2,700萬顆,但安眠藥吃多了恐怕會產生依賴性,甚至越吃越多。
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王崧指出,慢性失眠的患者中大多屬於續發性失眠,主要是由一些精神障礙、身體疾病、藥物、飲酒等因素造成,而其他無特殊因素所造成的失眠,則屬原發性失眠。
王崧表示,以中醫角度來看失眠,主要是人體臟腑功能失去正常協調而出現的病症;另外有一些上班族工作、交友、家庭各方面都有壓力而出現情志病,也有可能造成不寐、失眠的情形。利用中醫的藥物、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針對病因來對症下藥。
中醫改善失眠依個人體質不同,簡易分為實證、虛證2大類,實證中又包含肝鬱化火、痰濁內擾2種;虛證中則有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膽氣虛3種。王崧進一步說明,肝鬱化火症型常見於情緒亢奮、壓力較大的人,容易出現胸脅悶脹、抑鬱寡歡或急躁易怒,伴隨囗渴或嘴巴裡有苦澀感,有時候還會帶有大便秘結、小便色深,舌苔黃;中藥可加入柴胡、青皮、龍膽草、敗醬草等。痰濁內擾症型常見於飲食大魚大肉、膏梁厚味導致脾胃功能低下的人,伴隨症狀有頭重昏沉、噯氣吞酸,舌苔厚膩;常用藥物如白朮、茯苓、竹茹、石菖浦等。
虛證部分,長期熬夜的患者多屬陰虛火旺症型,除失眠外還伴隨心煩、心悸、夜半口乾、五心煩熱,有時還會帶有耳鳴、腰痠、舌紅;可加入酸棗仁、生地黃、阿膠等。心脾兩虛症見於勞動過度、貧血的患者,症狀上會出現多夢易醒、醒後難入眠、心悸健忘、神疲食少;有時候還會帶有面色差不紅潤、四肢倦怠;可用當歸、人參、柏子仁、龍眼肉等。心膽氣虛症型常見於神經質、焦慮的患者,症狀上有容易驚醒,膽怯心悸或是氣短倦怠,容易無故嘆氣;常用龍骨、牡蠣、浮小麥等中藥。
王崧建議,平時可按摩心經或心包經穴道如神門穴、內關穴,每天5至10分鐘、1天3次,按摩時以感覺酸脹為度。中藥裡的玫瑰花、龍眼、紅棗等,有寧神安眠作用,可以泡茶飲用。
想要告別失眠問題,王醫師表示,生活上有些小撇步可試試,例如改善睡眠環境,消除房間內噪音的影響,調整床具的軟硬度,室溫避免太熱或是太冷,並且盡量關燈或是把燈光調暗等等。睡前不看刺激性的電視或打電動,不喝咖啡、濃茶,也不要吃太飽,可以嘗試睡前半小時洗個熱水澡,再喝點溫牛奶,做一些放鬆運動、冥想等。盡量不在床上工作、念書,讓床只成為睡覺的場所。午覺不要睡太長,並且可規劃適度的運動,消耗過剩的精神與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