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 Skitterphoto ,連結: Pexels
最近,在聽作家凱若的有聲書。
有過兩段婚姻,曾經在單親媽媽的腳色裡掙扎,最後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穩定的生活,嫁給德國的先生也寫了很多教養的心得,提供了自己不少思維的反芻,也看見了即便是異國的育兒經驗,很多地方和我們自己也很類似,不會覺得自己有太多的特別而產生的陌生困惑。
對於凱若的經歷,我有了一點點問題,便與老婆討論,也解開了一些心裡的小結,就在載著兩位公主前往小公主害怕的幼兒園路上,乘著風我問:
「凱若在過去也是在傳統的教養觀念長大的,以讀書作為所有生活的優先選項,連廚房都不能進去,這樣的背景,以前只會讀書考試的小孩,到今天也能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我們這樣花費多心思提供小孩探索的自主和環境上,會不會其實沒有甚麼差別?但最後決定未來的還是看她們自己?」
我接著說:「跟著群體的價值觀一起走,也許並不一定代表著以後會過得不好,只要長大之後能夠自我學習成長,不管有沒有在小時候培養,還是能夠有同樣的成就吧?」
「老公會有這樣的想法是難免的,因為相對於國外,我們應該正處在轉型的過渡期,因為現在資訊很容易取得,我們這一代的人可以接觸到很多別人的教養觀念,但面對以前的做法還是會有不少衝突需要磨合,甚至苦惱自己這樣做對不對吧」
「大概是所謂的典範轉移吧~」我隨意遞出不熟的專有名詞獻寶。
「他們或許都有相當成就,但要看到底付出了多少代價啊?凱若的第一段婚姻也不是很好,掙扎了很久才走過來的。又例如你老婆我,也是經過了好幾段感情,付出了代價,然後才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麼。如果我們能給女兒好的觀念和價值觀,她就能從一開始就懂得篩選甚麼是吸引自己的男性特質以及符合自己個性的對象,少經歷一點我以前受過的傷。」
「這一點我倒覺得,只要外觀OK,個性沒有明顯的問題,再加上主動的攻勢,女孩子應該很容易就被追求的男孩所吸引吧。個性、價值觀、家庭背景甚麼的,都是需要相處過後,甚至是熱情過後,才會發現這些東西跟自己不合,很難一開始就知道別人的父母怎樣或者這個男生的價值觀、個性或者生活習慣跟自己合不合的來?運氣不好,碰到傷心難過的一段感情可能還是躲不了吧」
「不過,或許從小就跟著我們一起生活,讓她和我們有類似的價值觀後,即便是遇到不順遂的感情,應該就比較容易選擇切割和停損不要讓自己被別人綁住,並且學習到自己想要的是甚麼對象,不會一直陷入原本的感情無法自拔,也不會因此成為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就像妳的一些朋友,明知道男人吃裡扒外,也是死心塌地的甘願受傷害。」(還有總是找有家室的男人在一起的那些)我心裡想著。
「嗯,也許是吧!」
無法避免犯錯,但擁有面對犯錯的心靈彈性和思考主權,或許可以經歷較少的代價去找到內心的聲音、理想的對象,投入想做的熱情、追求的夢想,還有勇敢做自己的眼光,這應該就是我們想給孩子的教養本質。
甚麼樣的環境之下都能產生完整的人,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相同的環境下得到關注,或者只能長歪了,帶著小時候的遺憾過著下半輩子生活。如果可以,那些能讓女兒在各種環境都能帶有自信和尊嚴的去面對,可能才是父母能給她的最好禮物和永久資產。
下了日光大橋,心情也愉悅了起來,女兒表示
「我不想去學校」
「只是去溜滑梯而已喔」
我們會陪著妳熟悉幼兒園裡的一切,等妳開始有了自己的雙腳以後,再慢慢的離開我們去草地裡奔跑吧。
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