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21世紀門徒現場》,跟我所想的實踐神學不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本書是談論實踐神學,什麼是實踐神學呢?這個命題我並不是很了解,因此來閱讀這本書,書中的作者前言提到華人並沒有一本介紹實踐神學的書籍,因此著作了這一本書,那就當作認識一個神學論事來閱讀吧!
先說說我本來以為的實踐神學,主要是論述信仰怎麼去實踐,或是怎麼去帶出行為,當然可能會落入被人指說行為稱義的爭議,但是回到雅各書的描述,信心跟行為是相稱的,因為信而做出行為的回應,這個論述不該被侷限在稱義的問題,而是所形跟索性的價值是否相稱。
雅各書二章14至18節: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
未閱讀書籍前,以為是在談論信仰的實踐原則,或是相關的論證,但似乎是我會錯意了,本書所討論的實踐神學,可能要從實踐神學的方法去理解,會比較容易搞懂想討論的範疇,因此就節錄一下本書的第二部分的四個方法:
實踐神學方法
描述當下:正視現況
探索處境:多維理解
神學反省:視域融合
更新實踐:持續革新
書中是描述怎樣去實踐,但這樣的執行方法的神學支持點卻沒有談到,理論很多時候是要說明為什麼會採取此種方式,或是這種模型的理論依據,但在實踐神學中卻未做此論述,若是單看決策方法而言,在管理學上就有不同的論述,比較常見的應該是KT決策法的邏輯是:第一步,確認問題;第二步,問題診斷;第三步,原因分析。若詳細看這個模型由來,可以找到相關的論述背景,有興趣的人,可以至【MBA智庫百科】閱讀。
事實上我期待的就是這個方法階層的神學判斷邏輯的依據,而不是只舉出這個方法而已,需要更多的篇幅去說明,不然相較之下閱讀各種決策法和管理方法的書籍,都會比學習實踐神學更加踏實,不過書中有趣的地方是【教牧現場】,談論到牧養所遭遇到的問題,以及處理的方式,這會對許多信徒或是牧者同工心有戚戚焉,或許也會露出一絲的微笑。
不過閱讀這本書提到華人家長式領導,以前讀研究所的教授要我去閱讀鄭伯壎的論文,對於學習應該也是要去看原著所真正談論的內容,如果是錯誤引用,有可能就會誤解了許多內容;教授提到後,當下就請在中研院打工的朋友,幫忙去中研院圖書館找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後續會在抽空好好閱讀,至於到底甚麼是家長式領導,他們優缺點,我想就回到原始著作去探討。
至於什麼是實踐神學呢?只是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或許有機會再去閱讀其他著作,可能會有更清楚的認識吧?

21世紀門徒現場:實踐神學新探索

作者: 董家驊
出版社:校園書房
出版日期:2019/07/01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21世紀門徒現場
簡介:
  每個21世紀的基督門徒,都需要實踐神學的視野!
  當代社會多元的議題與現象,複雜的程度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使得「如何回應」成了基督徒的難題;不是為了盡力回應而疲於奔命,就是在緘默中暫不表態;為了成為勇於參與世界的基督徒,我們竟傷心失望、遍體鱗傷。
  有感於今日教會的處境,富勒神學院博士董家驊牧師寫作了這本書,為讀者引介實踐神學的新探索。他在書中提供了豐富的思考資源與行動依據,幫助我們有能力面對各樣的困境和問題,進而讓每個處境、每樣實踐的行動,都能成為作主門徒的現場。作者為我們介紹了近年福音派實踐神學的重大轉向,指出實踐神學的核心是「上帝的行動」,而不只關注上帝的本質。除了介紹實踐神學的發展、方法論與應用可能,更提供了實踐神學的步驟:描述當下探索處境神學反思更新實踐。而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分辨三一上帝在事件當下的行動(「上帝,祢正在做什麼?」),述說這份觀察,並參與在祂邀請我們加入的行動中。
  透過神學的實踐,我們可以在每一個選擇的當下專注聆聽、觀察神的作為,學習擁抱犯錯的可能,在進場實踐與退場反思的不斷交替進行下,讓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滿在與主同工中,生命被主的行動模塑,朝著上帝行動的方向前進:主的國度降臨,世界得享真安息。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99內容數
閱讀中感受生活,生活中享受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布雷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NPO非營利組織,有人會有許多的誤解,並不是只有社會服務或慈善事業才是非贏裡組織,上有很多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存在,像是政黨、俱樂部、宗教團體、學會和工會等等,涵蓋範圍更廣,但都是以公共事務和服務人群為出發點,我們需要有更寬廣的心胸去認識不同的非營利組織,以及組織的運作方式。
這是一本多則短篇小說所匯集合成的書,沒有一篇的故事叫做不撐傘的螞蟻們,但每一天故事的共通點就是留下許多的無奈,閱讀前三篇故事,以為是一個工具人世界的小說,但後面開始談論的卻又是另一種生命中無法抗拒的無奈,到底人生是怎麼走下去的呢?
人工智慧這個議題,大概不是我能真正碰觸核心,只能享用人工智慧帶來的方便和不便,而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會是哪裡?取代還是被取代,這是談論危機與轉機的問題,從人類分工的社會化來說,分工精緻效能越高,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做更多豐富生活的事情,因此我不是走向悲觀論者,走著是另一種新的期待,但並不是沒有需要面對問
原來這一本書是接續《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的後續,書名的命名是說艾迪遇見了五個人之後,會遇見的下一個人,幫下一個人解惑,故事已著個背景發生,談論的是艾迪在遊樂場拯救的小女孩安妮的故事,內容同樣是遇見五個人,只是這一次是換另一個人的經歷,艾迪也就成為其中的一個人。
看書之前大概就知道這本書拍成電影,而書封正是電影的封面,有人看過電影,有人沒看過,我當然也還沒看過,只是當初為什麼藉這本書,我也想不起來,可能就是看到就先借閱了吧?而這本書在拍電影前,有另一個中文書名叫做《親愛的茱麗葉》,正是故事中的主人翁,書中的內容正是以茱麗葉為核心,來自根西島的信件,故事就這樣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突然覺得許皓宜好像之前聽過,回頭尋了一下,原來是 Youtuber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的頻道中新書發表的影片中看到這個名字,說到這裡,各位觀眾知道我看書的時候,很多時候連作者和內容是甚麼都沒搞清楚,拿到手以後才會慢慢開始認識
對於NPO非營利組織,有人會有許多的誤解,並不是只有社會服務或慈善事業才是非贏裡組織,上有很多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存在,像是政黨、俱樂部、宗教團體、學會和工會等等,涵蓋範圍更廣,但都是以公共事務和服務人群為出發點,我們需要有更寬廣的心胸去認識不同的非營利組織,以及組織的運作方式。
這是一本多則短篇小說所匯集合成的書,沒有一篇的故事叫做不撐傘的螞蟻們,但每一天故事的共通點就是留下許多的無奈,閱讀前三篇故事,以為是一個工具人世界的小說,但後面開始談論的卻又是另一種生命中無法抗拒的無奈,到底人生是怎麼走下去的呢?
人工智慧這個議題,大概不是我能真正碰觸核心,只能享用人工智慧帶來的方便和不便,而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會是哪裡?取代還是被取代,這是談論危機與轉機的問題,從人類分工的社會化來說,分工精緻效能越高,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做更多豐富生活的事情,因此我不是走向悲觀論者,走著是另一種新的期待,但並不是沒有需要面對問
原來這一本書是接續《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的後續,書名的命名是說艾迪遇見了五個人之後,會遇見的下一個人,幫下一個人解惑,故事已著個背景發生,談論的是艾迪在遊樂場拯救的小女孩安妮的故事,內容同樣是遇見五個人,只是這一次是換另一個人的經歷,艾迪也就成為其中的一個人。
看書之前大概就知道這本書拍成電影,而書封正是電影的封面,有人看過電影,有人沒看過,我當然也還沒看過,只是當初為什麼藉這本書,我也想不起來,可能就是看到就先借閱了吧?而這本書在拍電影前,有另一個中文書名叫做《親愛的茱麗葉》,正是故事中的主人翁,書中的內容正是以茱麗葉為核心,來自根西島的信件,故事就這樣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突然覺得許皓宜好像之前聽過,回頭尋了一下,原來是 Youtuber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的頻道中新書發表的影片中看到這個名字,說到這裡,各位觀眾知道我看書的時候,很多時候連作者和內容是甚麼都沒搞清楚,拿到手以後才會慢慢開始認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初重溫了李零那本注解《道德經》的書,書名改得非常好:《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都說讀書助人保持清醒,這一年我在閱讀之中的確獲益良多。
Thumbnail
今年下半年開始進到學校工作,有個同學說自己的父親很愛讀金庸小說,他自己也在看《射雕三部曲》⋯⋯
Thumbnail
“他們生長在最安全的年代,卻是心理安全感低落的世代。”   好書分享:過曝世代 作者: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親子天下出版   我的孩子還沒有到手機不離身的年紀,但只要大人拿起手機大概就會如同磁鐵一般吸引過來。身為父母可以盡量的以身作則,減少在孩子面前滑手機,不過這個世代就是如此的網路數位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試探耶穌101》是一本深入探討耶穌在曠野中面對試探的神學和實踐意義的書籍。本書詳細分析了耶穌的三次試探,並從中提取出對現代基督徒生活和屬靈爭戰的啟示。作者運用豐富的聖經知識和實例,幫助讀者理解並應用耶穌在面對試探時展示的屬靈原則。
Thumbnail
書寫關於名字、命題和語言對於這塊土地的意義。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初重溫了李零那本注解《道德經》的書,書名改得非常好:《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都說讀書助人保持清醒,這一年我在閱讀之中的確獲益良多。
Thumbnail
今年下半年開始進到學校工作,有個同學說自己的父親很愛讀金庸小說,他自己也在看《射雕三部曲》⋯⋯
Thumbnail
“他們生長在最安全的年代,卻是心理安全感低落的世代。”   好書分享:過曝世代 作者: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親子天下出版   我的孩子還沒有到手機不離身的年紀,但只要大人拿起手機大概就會如同磁鐵一般吸引過來。身為父母可以盡量的以身作則,減少在孩子面前滑手機,不過這個世代就是如此的網路數位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試探耶穌101》是一本深入探討耶穌在曠野中面對試探的神學和實踐意義的書籍。本書詳細分析了耶穌的三次試探,並從中提取出對現代基督徒生活和屬靈爭戰的啟示。作者運用豐富的聖經知識和實例,幫助讀者理解並應用耶穌在面對試探時展示的屬靈原則。
Thumbnail
書寫關於名字、命題和語言對於這塊土地的意義。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