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語言衝突?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歐洲,語言衝突是常態,因此他們也歸納了一些基本的論點。
  1. 解決語言衝突仰賴政治的去中心化,賦予各語言文化自治的權利,強力推動單語的同化政策,永遠都是語言衝突的元兇。
  2. 語言的衝突只是表面,更深刻的原因是語言使用者背後社會、經濟、政治上的不平等,單獨處理語言問題也許容易,但只是治標不治本。
  3. 衝突是改變的開始,不應該把衝突視為負面影響,因為對弱勢族群而言,衝突常常帶來更平等的新結構。
而減緩語言衝突的政策,可歸類成個人原則(尊重每個人在公共領域使用母語的權利)及領土原則兩種(劃分特地區域給特地語言),一般認為領土原則較為有利於化解語言衝突,原因可參考這篇文章:
語言學者Peter Hans Nelde則參考加拿大、比利時、瑞士等地化解語言衝突的方式,歸納出以下幾點有助於化解語言衝突的通則:
  1. 領土原則只限定在少數關鍵領域,如行政及教育;
  2. 制度化的多語主義,但要創造獨立的單語社群,能提供不同語言使用者平等溝通的機會,並排除強勢語言帶來的歧視;
  3. 語言政策的制定不能只靠相關單位的語言普查,也要把語言族群的情境脈絡納入考量;
  4. 不能單憑人口資料作決定,反而應給予少數族群更多發展的權利及機會,積極扶助受到歧視的群體;
  5. 面對衝突必須減少情緒反應,賦予弱勢族群更多權利也能減少他們對語言採取意識形態的立場,減少衝突引爆的可能性。
比利時語區現況,圖片來自此連結
這些觀點,對台灣的現況都有所幫助,例如,
  1. 無論是哪個族群,我們應當先有基本的共識,現今的語言衝突,起因都是過去政府的國語政策,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恢復所有族群被剝奪的權利,而不是爭奪哪個本土語言才具有正當性;
  2. 衝突是因為語言背後的不平等,我們不該壓抑這些衝突,因為衝突有助於建立更新更平等的體制;
  3. 當語言衝突發生時,應該盡量減少情緒反應,尤其是對少數或是被壓迫得更深的族群,應給予更多的寬容;
  4. 如果無法建立單語的社群,那在雙語競爭的社會中,強勢語言(在台灣就是華語)終究將消滅其他弱勢語言;
  5. 除了政府之外,建立單語的社群或是語區也需要企業的支持,唯有能跟強勢語言得到幾近平等的機會,這個語言才可能存活;
  6. 不應該僅僅以現今的語言使用人口狀況作為政策依據,因為現況是不正義的結果。
常常見到幾個令人痛心的狀況,例如台語與客語族群吵得不可開交,卻忽視了華語才是壓迫的來源;例如明明是該語言的使用者,卻在政策洗腦下,選擇幫過去那段侵犯各族語言權利的歷史辯護,甚至反過來批評爭取弱勢語言權利者是在製造衝突;又或是更常見的,不同語言政策的擁護者,在討論中因為各自的情緒反應,使整個討論流於無意義且無止盡的謾罵。
希望以上整理的論點,能在未來的討論中有一點小小的幫助,台灣本土語言的處境都非常危險,許許多多的文化都正隨著長輩們的離開而消失,我們必須把握時間,在這幾年中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來保護各族群文化,不要繼續把時間浪費在彼此無謂的爭辯之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的其他內容
面對溝通時,多數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我們都會華語,你卻偏偏要講母語?為什麼我們要浪費時間在翻譯你的母語上?久而久之,這種壓力就會迫使人們放棄使用母語的權利。
這是一百多年前,一封從嘉義寄到日本的信,寄件人與收件人均已過往,而此信一直夾在陳博誠牧師家中的《台英辭典》中直到被發現,信上那些當年台灣人用來書信往來的文字不是英文,而是台語的白話字。
在立委陳柏惟第一次質詢過後,似乎也不意外,網路上開始出現「使用台語是否不夠尊重國會」的聲音,理由竟也跟30年前一模一樣,就是「聽不懂」,但「聽不懂」真的是我們可以拒絕本土語言出現在國會的理由嗎?
曾有個圖博作家評論中國人時說,最能代表中國人的一句話,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與多元的台灣、海洋的台灣不同,來自大陸的中國人始終無法理解多民族共生的理念,所以中國人每到一個地方,必定先從語言文字開始,逐步地把當地人洗成中國人才會心安,就像現在他們在西藏、新疆、香港,就像過去他們在台灣。
國民黨跟過去美加政府文化清洗的差別,那就是美加政府都公開道歉且賠償,但國民黨從沒有人為國語政策造成的文化傷害負責。去年說出「學母語浪費時間」這種歧視語言的候選人當選了,今年還繼續選總統;擔任新聞局長期間嚴厲打壓台語文化的人,今年出來選第5次;這樣的文化清洗,對國民黨算非常成功吧?但對被清洗的我們呢?
26分02秒開始說話的這位近藤綾小姐,是228屠殺中逃亡到日本的王育德老前輩的孫女,她一直到大學二年級才開始學著講台語,如果你有一分鐘,可以聽聽看她對台語的看法。
面對溝通時,多數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我們都會華語,你卻偏偏要講母語?為什麼我們要浪費時間在翻譯你的母語上?久而久之,這種壓力就會迫使人們放棄使用母語的權利。
這是一百多年前,一封從嘉義寄到日本的信,寄件人與收件人均已過往,而此信一直夾在陳博誠牧師家中的《台英辭典》中直到被發現,信上那些當年台灣人用來書信往來的文字不是英文,而是台語的白話字。
在立委陳柏惟第一次質詢過後,似乎也不意外,網路上開始出現「使用台語是否不夠尊重國會」的聲音,理由竟也跟30年前一模一樣,就是「聽不懂」,但「聽不懂」真的是我們可以拒絕本土語言出現在國會的理由嗎?
曾有個圖博作家評論中國人時說,最能代表中國人的一句話,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與多元的台灣、海洋的台灣不同,來自大陸的中國人始終無法理解多民族共生的理念,所以中國人每到一個地方,必定先從語言文字開始,逐步地把當地人洗成中國人才會心安,就像現在他們在西藏、新疆、香港,就像過去他們在台灣。
國民黨跟過去美加政府文化清洗的差別,那就是美加政府都公開道歉且賠償,但國民黨從沒有人為國語政策造成的文化傷害負責。去年說出「學母語浪費時間」這種歧視語言的候選人當選了,今年還繼續選總統;擔任新聞局長期間嚴厲打壓台語文化的人,今年出來選第5次;這樣的文化清洗,對國民黨算非常成功吧?但對被清洗的我們呢?
26分02秒開始說話的這位近藤綾小姐,是228屠殺中逃亡到日本的王育德老前輩的孫女,她一直到大學二年級才開始學著講台語,如果你有一分鐘,可以聽聽看她對台語的看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教學並不是一個立竿見影的差事 而是希望能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一個種子 藉由灌溉和施肥 期盼它們日後能結成豐碩的果實
Thumbnail
在教機器學習語言之前,必須先釐清什麼是語言知識。用車子來譬喻。會開車的人未必懂得汽車的原理架構,會講中文的人也未必懂得漢語語法。我相信很多人在學外語之前,都不覺得中文也有語法吧?兒童學習母語的方式是用外在經驗灌溉基因裡的語言種籽,和成人之後學習外語是兩回事。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機器學習語言就有共通之處
Thumbnail
我去俄羅斯旅行的時候,很少遇到能完全用英文溝通的俄羅斯人。我和旅伴幾乎是靠谷歌翻譯加眉目傳情完成戰鬥民族之旅。以前大多數人認為谷歌翻譯不堪用,現在它已經明顯進化。那之前到底是怎麼了?現在又出現什麼變化,讓谷歌突飛猛進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類似的經驗,跟某些人感覺就是磁場不合偏偏卻需要一起共事?或是平時是人人稱讚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但在某些情況下卻不自覺失控或做出自覺不像自己的事情?
Thumbnail
未來以線上群組作為學習及工作生活圈的可能性,終於因為疫情讓台灣跟上國際的遠距工作及學習的腳步。但今天不是要談未來的改變、也不是要談這些工具,而是要談一個面對重大改變的時候如何穩住我們自己的模型,是能夠幫助我們檢視面對改變時的不同情緒、在不斷變動的大海上穩住舵、隨時調整航行目標的更高層次的模型指引。
Thumbnail
人與人間的衝突一個巴掌拍不響,與其迷失在指責遊戲中,不如認清彼此都有責任,唯有為自己的關係負起責任,才能重拾改善關係的力量。 在棒球場上,我們常常會稱讚某個打者選球能力很好,不會被投手引誘出棒,因為猛打壞球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就是出界或是被接殺,人跟人溝通也是同樣的道理......
Thumbnail
  原來,內心上演不同的小劇場...... A覺得他的小組長B不了解他的辛苦,也不願意協助;B 覺得A工作有困難卻不明說,需要什麼幫忙也不說清楚,讓人不知道怎麼幫;A認為B缺乏同理心、觀察力,桌上已積一堆文件卻假裝不知道;B認為A脾氣差,跟他要資料卻常踢到鐵板,口氣常常不好;A不想再跟B溝通,反正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教學並不是一個立竿見影的差事 而是希望能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一個種子 藉由灌溉和施肥 期盼它們日後能結成豐碩的果實
Thumbnail
在教機器學習語言之前,必須先釐清什麼是語言知識。用車子來譬喻。會開車的人未必懂得汽車的原理架構,會講中文的人也未必懂得漢語語法。我相信很多人在學外語之前,都不覺得中文也有語法吧?兒童學習母語的方式是用外在經驗灌溉基因裡的語言種籽,和成人之後學習外語是兩回事。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機器學習語言就有共通之處
Thumbnail
我去俄羅斯旅行的時候,很少遇到能完全用英文溝通的俄羅斯人。我和旅伴幾乎是靠谷歌翻譯加眉目傳情完成戰鬥民族之旅。以前大多數人認為谷歌翻譯不堪用,現在它已經明顯進化。那之前到底是怎麼了?現在又出現什麼變化,讓谷歌突飛猛進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類似的經驗,跟某些人感覺就是磁場不合偏偏卻需要一起共事?或是平時是人人稱讚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但在某些情況下卻不自覺失控或做出自覺不像自己的事情?
Thumbnail
未來以線上群組作為學習及工作生活圈的可能性,終於因為疫情讓台灣跟上國際的遠距工作及學習的腳步。但今天不是要談未來的改變、也不是要談這些工具,而是要談一個面對重大改變的時候如何穩住我們自己的模型,是能夠幫助我們檢視面對改變時的不同情緒、在不斷變動的大海上穩住舵、隨時調整航行目標的更高層次的模型指引。
Thumbnail
人與人間的衝突一個巴掌拍不響,與其迷失在指責遊戲中,不如認清彼此都有責任,唯有為自己的關係負起責任,才能重拾改善關係的力量。 在棒球場上,我們常常會稱讚某個打者選球能力很好,不會被投手引誘出棒,因為猛打壞球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就是出界或是被接殺,人跟人溝通也是同樣的道理......
Thumbnail
  原來,內心上演不同的小劇場...... A覺得他的小組長B不了解他的辛苦,也不願意協助;B 覺得A工作有困難卻不明說,需要什麼幫忙也不說清楚,讓人不知道怎麼幫;A認為B缺乏同理心、觀察力,桌上已積一堆文件卻假裝不知道;B認為A脾氣差,跟他要資料卻常踢到鐵板,口氣常常不好;A不想再跟B溝通,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