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傷的心,她的「記憶」都知道 !

受了傷的心,她的「記憶」都知道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來對唸書很有興趣的劉媽媽,看著家中其他的弟弟妹妹們,一個個念到大學、師專、博士,自己卻沒有唸書,因此有了自卑的心情。她在家中不敢有自己的聲音,因為有時她說了什麼,還沒說完一句話就被其他兄弟姊妹插嘴,讓兒時的劉媽媽沒有機會繼續說下去。

為了讓自己被看得起,劉媽媽在二十出頭歲遇到一個高中畢業,又捧著公務員鐵飯碗的男人,就嫁給他,心想嫁給這樣的人,家人總會看得起我了吧!

可是,她卻忽略了對方的個性,婚前看起來也是相貌堂堂的老實人,結了婚卻變了一個樣。貶低,嘲笑,侮蔑的話,不斷從丈夫的口中說出來,原本以為可以因著嫁給一個念過書又是公務員,能讓自己有面子的人,但又落入了另外一個痛苦的深淵。



學歷的差距讓自卑、失眠、憂鬱的情緒伴隨著自己十幾年。一場疾病在短期內奪去了丈夫的生命,為了養大十幾歲的孩子,她努力打零工,什麼事都做過;從清潔阿姨、送報紙、撿回收等等,就是想讓孩子能念多點書,孩子也不負母望,念到研究所碩士畢業。

雖然日子過得很不容易,也賺錢讓兒子念完碩士,但兒子似乎都沒有體諒過母親的辛勞,也或許,過去觀察父母親相處的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只有「不尊重」。

丈夫對待自己的樣子,好像在兒子的身上出現。每次對母親的對話都感到很不屑,也不尊重劉媽媽,經常出現鄙視、貶低價值的話。當劉媽媽年紀越來越大,開始有一些生理問題問題時,像是反應不好、聽力不佳、走路比較慢時,兒子便出現更多的否定、指責、不耐。

婚後媳婦雅玲才發現,為什麼每次跟婆婆對話,她好像反應都不好,不是說不知道,就是說不會。可是雖然嘴巴上這樣說,但細心的雅玲卻發現,婆婆的記憶力應該沒有她自己所說的那麼差。

在瞭解劉媽媽的狀況之前,要先提一個心理學的專有名稱-「學來的無助感」。意味著,無論個案做什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以至於他不再做任何反應。

學來的無助感便可以套用在劉媽媽身上,她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被否定,被別人認為自己沒有念過書,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知道,這些負面的訊息下塑造而成。

當她動輒得咎的時候,也就是無論說什麼都會被別人抵損、貶低的時候,到最後乾脆就說我不知道,說我不會或說忘記了,這樣對自己最安全。這些人也會有憂鬱傾向,對人生沒有期待,懷著自己不夠好等等負向情緒。

要如何面對這樣的家人?

首先,需要觀察哪些是他認為重要的事,她是否記得。

其次,需要鼓勵她去想、去思考。

這些個案的家人經常會覺得,在測驗的時候,怎麼有可能表現得那麼好?在家中從來沒有這樣的表現。

因為在來測驗室的時候,我經常會鼓勵他說,不論對錯,就把他所知道的答案說出來,結果他們多半可以說出正確的答案。

最後,要看個案所做的事,而不是觀察家人所問他的問題,因為個案會主動做的事情相較於所問他的問題而言,會來得更有動機,所以若用問的,經常不會問到他有動機回答的問題,結果必然不好。


avatar-img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147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長輩白天沒事,看電視經常是唯一的消遣,家人有時則會跟長輩聊聊電視的內容,當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好像越來越看不懂電視裡在播甚麼,同時也出現好像聽不懂我們所說的話,答非所問,抑或是只回答部分是正確,部分是錯誤,到底怎麼回事?
過去我們記憶門診曾經調查來診病患結果發現有一半以上的病人白天都有睡覺的習慣。在社會上也常常傳言說,"睡越多失智症越來越嚴重",這在臨床上表現的確好像是失智症的症狀,然而如果症狀只出現在某些時間,或是某些地方其他都表現正常,我們該如何說這是失智症造成的呢?
曾經有位家屬經常去參加失智症的課程,也讀了很多失智症相關書籍,帶了自己的母親來作檢查,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每次用書上的測驗問母親的時候,母親都說不會或是忘了,而在醫院卻又都可以正確完成?
在我過去與病患和家屬一起度過18年的日子中,深感一般失智症書中寫的,都是比較理想的失智症症狀,換句話說是書上的個案比較”標準”,而實際上的病人的情形卻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若有人能夠長期觀察同樣一個或是幾病患的狀況,又能詳細的紀錄下來,他看到的問題跟我應該是會一樣。
各位想像一下你小時候,如果隔天要考試了,今天晚上還在打電動或是看電視,父母親會做什麼事呢?讓你繼續玩繼續看,還是...,大部分的父母親應該會一直叫去念書,直到你起身去書房拿起書本才停下來吧!他們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叫呢?是他們忘記了,還是擔心呢?
我們所看到失智症症狀,到底從何而來?到底是失智症產生的?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很多人還不清楚,而書上寫著哪些症狀是失智症的症狀,就倒果為因,就將症狀的源頭導入失智症,這樣當然經常無法處理問題。
長輩白天沒事,看電視經常是唯一的消遣,家人有時則會跟長輩聊聊電視的內容,當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好像越來越看不懂電視裡在播甚麼,同時也出現好像聽不懂我們所說的話,答非所問,抑或是只回答部分是正確,部分是錯誤,到底怎麼回事?
過去我們記憶門診曾經調查來診病患結果發現有一半以上的病人白天都有睡覺的習慣。在社會上也常常傳言說,"睡越多失智症越來越嚴重",這在臨床上表現的確好像是失智症的症狀,然而如果症狀只出現在某些時間,或是某些地方其他都表現正常,我們該如何說這是失智症造成的呢?
曾經有位家屬經常去參加失智症的課程,也讀了很多失智症相關書籍,帶了自己的母親來作檢查,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每次用書上的測驗問母親的時候,母親都說不會或是忘了,而在醫院卻又都可以正確完成?
在我過去與病患和家屬一起度過18年的日子中,深感一般失智症書中寫的,都是比較理想的失智症症狀,換句話說是書上的個案比較”標準”,而實際上的病人的情形卻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若有人能夠長期觀察同樣一個或是幾病患的狀況,又能詳細的紀錄下來,他看到的問題跟我應該是會一樣。
各位想像一下你小時候,如果隔天要考試了,今天晚上還在打電動或是看電視,父母親會做什麼事呢?讓你繼續玩繼續看,還是...,大部分的父母親應該會一直叫去念書,直到你起身去書房拿起書本才停下來吧!他們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叫呢?是他們忘記了,還是擔心呢?
我們所看到失智症症狀,到底從何而來?到底是失智症產生的?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很多人還不清楚,而書上寫著哪些症狀是失智症的症狀,就倒果為因,就將症狀的源頭導入失智症,這樣當然經常無法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