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18】好的管理者要做的3件事情

【職場18】好的管理者要做的3件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1. 有效分派工作

Peter Drucker 曾提過「過去的領導者責任是下達命令,未來領導者的責任在於聆聽」。聆聽什麼呢?聆聽可以做什麼呢?聆聽員工的感受、想法、建議、甚至是批評。不論是激烈或平和的回饋,其實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都是寶貴的資訊。

每個員工能力不同、個性不同、成長性也不同,主管在分派工作時,不僅需要考量任務本身的情境、難度、特性、緊急程度,也需要衡量團隊中的人力、能力、後續影響,有點像是在當小媒人,不時地為合適的彼此牽線

媒合、說明、明確交辦,這份用心,員工也會有所感覺,讓接手工作時更有使命感。如果員工只是覺得這是個被指派的任務,那很大機會會以應付的態度跟行為來完成;但當員工 覺得自己在做有意義的工作 時,那產出的成果會截然不同。


2. 確保分派的工作做好做對

有 sense 的領導者或管理者,會說 大家一起加油、適時關注進度、提供必要協助;老是說你多加油的主管,讓人感覺好像事不關己、有功我攔、有事你擔,長久下來容易對管理有一時不明顯但卻逐步累積的傷害。

太過於頻繁的關注,可能會讓員工感到不受信任;但完全不關注工作的進展,掌握不了可能的風險與品質,最後任務失敗,責任不全然在員工,主要在於管理者

設立三個 checkpoints 時間點「任務分派、任務執行中、預計完成時間」來釐清任務背景、需求、責任人,過程中關注工作的進展,完成前後確認成果與效果,這是定時的;同時觀察員工過程中的反應與變化,這是不定時的。兩種確認方式交叉進行,定時確認用比較正式、嚴謹的態度,不定時確認用輕鬆、關心的角度


3. 培養接班人

不管是大主管還是小主管,當你有機會擔任管理職時,可以隨時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我就離開,有誰可以接我的棒子?

不需要等自己把位子做穩了、變成老屁股了才來想這件事,而是一上任就開始準備培養接班人。隨時有這個意識,自己就會在平常工作中、團隊中去觀察每個成員的發展期待、成長情況,如果從內部真的比較難培養也無妨,也可以看看其他團隊、甚至有機會就從外招聘。

一個公司裡,沒有誰是不能被取代的,不過長期觀察下來,有趣的是,當一個主管能夠培養出一個又一個的人才,團隊戰力不斷提升的同時,他的綜合能力、地位、支持度其實也會越來越高,也變得更難以取代。


( ̄(工) ̄)>

avatar-img
Dr. Soonlin 簡單人生研究院
77會員
122內容數
幫助你 🚀 提升表達力 🎯 突破教學力 ⭐ 解鎖變現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九個步驟主要是在說明可以協助大腦處理資訊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不僅是在學校教學中被廣被運用,其實在職場中也很有效用,像是主管指導員工、前輩引導新人、舉辦主題研討會或工作坊等,都可以是應用的範圍呢!
這8點是我們平常進行教育研究、專案管理、主題咨詢時常用的基本思考事項,使用上也很簡單,一一回答就知道哪裡還不夠清楚、需要補足、調整了。說是按表操課也好,其實也是一種簡單的系統思考、規劃方式。
很多時候,客戶跟老闆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過更多時候,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沒有第一時間用最精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或是說,他們認為你了解了,但事實上大家認知有差異。
如果用爬樹來同時衡量猴子跟魚的表現,猴子可能會覺得易如反掌,自己根本是個天才,魚可能終生認為自己就是個笨蛋,沒有什麼能力,成功無望。這裡有兩個思考點:1. 如果兩者都到水裡比賽呢?2. 如果自己可以選擇賽場呢?
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有聽過朋友、家人、或是自己曾說過「啊~自從 XXX 以後就沒什麼在 XXX 了,現在不行(或退步)了」。 有時候它是個事實,是現在確實生疏了的事實,有時候它是個理由,是想保持形象或是不想面對自己不足的理由。
在自己的弱項上,短時間內即便投入了100%心力、時間、金錢,可能只換來2%的不顯著提升,事倍功半。而針對自己本來就擅長、或有經驗的事情上,起始點也許已經領先別人不少了,這時小小投資可能就獲得大大回報,拉大差距、取得優勢、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
這九個步驟主要是在說明可以協助大腦處理資訊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不僅是在學校教學中被廣被運用,其實在職場中也很有效用,像是主管指導員工、前輩引導新人、舉辦主題研討會或工作坊等,都可以是應用的範圍呢!
這8點是我們平常進行教育研究、專案管理、主題咨詢時常用的基本思考事項,使用上也很簡單,一一回答就知道哪裡還不夠清楚、需要補足、調整了。說是按表操課也好,其實也是一種簡單的系統思考、規劃方式。
很多時候,客戶跟老闆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過更多時候,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沒有第一時間用最精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或是說,他們認為你了解了,但事實上大家認知有差異。
如果用爬樹來同時衡量猴子跟魚的表現,猴子可能會覺得易如反掌,自己根本是個天才,魚可能終生認為自己就是個笨蛋,沒有什麼能力,成功無望。這裡有兩個思考點:1. 如果兩者都到水裡比賽呢?2. 如果自己可以選擇賽場呢?
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有聽過朋友、家人、或是自己曾說過「啊~自從 XXX 以後就沒什麼在 XXX 了,現在不行(或退步)了」。 有時候它是個事實,是現在確實生疏了的事實,有時候它是個理由,是想保持形象或是不想面對自己不足的理由。
在自己的弱項上,短時間內即便投入了100%心力、時間、金錢,可能只換來2%的不顯著提升,事倍功半。而針對自己本來就擅長、或有經驗的事情上,起始點也許已經領先別人不少了,這時小小投資可能就獲得大大回報,拉大差距、取得優勢、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