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 意外驚覺受『填鴨式教育』影響很深之初體驗紀錄X劇場——《閱讀飢餓》

2020/07/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灣教育充滿了填鴨式教育
〔2018.05.09〕
紀錄X劇場——《閱讀飢餓》
台灣教育充滿了填鴨式教育
覺得自己被影響很深
演出過程中,不斷的想知道正確答案,
也不斷的不耐煩地思考著
到底什麼時候要告訴我在表達什麼?
重點是什麼?
自己猜的對不對?
整個劇的呈現除了紀錄片的影像紀錄外,
其他完全沒聲音,
其他的則由舞者們持著手電筒,
在黑暗中憑藉著明滅不定燈光舞動著,
第一次看這樣的劇
老實說還真的有點討厭抽象或意象的東西
但問與答之後我有點改觀了
原來觀眾也是創作者!
每個人的生長經驗、理解力及想像力本來就不一樣,
表演者每個人對村莊老人飢餓的理解也不一樣。
他們用肢體作畫,
我們看的人自己具象,
藉由現場表演者痛到整個臉部表情扭曲、全身抖動及口水止不住流出等動作,
認真有被表演者對於老人所描繪的痛苦震撼到!
當然物質寬裕的我們誰又真的能體會當下的痛苦。
(唯一有提到的事實是"沒食物的老人們吃樹皮,全村的樹皮都被扒光,還有看著身邊的人餓死",紀錄片中的長者們輪流述說自己在1959 年到 1961年中國三年大飢荒的感受)
題外話:
有段紀錄片的影像是一群雞一隻隻飛到樹上。
有觀眾提問為什麼雞會飛?
我自己當下的想像是他們村落現在還是很飢餓,雞很餓所以為了像老人一樣果腹,
只好用盡所能上樹不然餓死
沒想到最後的答案竟然是眷養的雞不會飛,山上的雞可是天天回樹上睡覺呢!
那為什麼我們要在自己的框架下尋求事情的答案呢?
最後又無聊的想到,為什麼拍攝的老人除了拿煙斗的老人外,為什麼清一色都是女生?
得不到官方回應的我,
先下個小結論就是女生平均壽命較高,
雖然真正答案目前不得而知,但這次我選擇不再執著於尋找標準答案了。
節目資訊:
繼上屆推出「民間記憶計畫」的劇場力作《回憶:飢餓》後,今年吳文光與創作夥伴們也將於TIDF帶來最新紀錄劇場《閱讀飢餓》。《閱讀飢餓》一如前作,將摒棄傳統劇場打燈,以手電筒製造燈光,讓戲劇可以改變或延伸,也使得採訪、記憶與遭遇都能恣意存在於每次演出中。
►閱讀飢餓
時間:05.09 (WED) 19:30
地點:果酒練舞場(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中2館2樓)
概念、導演:吳文光
文本、影像與表演:章夢奇、張蘋、劉曉雷、邵玉珍、胡濤、吳文光
製作:草場地工作站
舞監(台灣):郭姝伶
★自由入場★
【關於「閱讀飢餓」】
對於村裡的老人來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帶著攝像機來詢問他們的記憶;對於返回村子的人來說,身處村子時,他們是歷史的探尋者,創作進程中,他們是記憶的閱讀人。
用攝像機敲開記憶之門。通過深度地閱讀這些飢餓的記憶,我們去感受那些歷史的現場,並思考我們自身的處境。
【關於「民間記憶計劃」】(2016TIDF焦點單元)
「民間記憶計畫」 是草場地工作站從2010年開始、並一直持續至今的一個重要的實踐計畫。該計畫積聚了紀錄片與劇場作者、村民作者,以及藝術院校學生的陸續參與。所有參與者返回與自己有關係的村子,採訪村裡老人對過去的記憶,並在這個實踐中創作自己的劇場和紀錄片作品。
至今,已經有20個省市的295個村子的1179位老人被採訪,採訪內容涉及「大躍進」 、「三年飢餓」、「文化大革命」等,跨越不同歷史時期的個人故事。共完成超過45部紀錄片、六個劇場/舞蹈作品。「閱讀飢餓」是最新的劇場演出。
歩鹵兮
歩鹵兮
職業是實驗室研究員,卻有滿腹無病呻吟的文字想寫,喜歡看書跟創作,也很喜歡到處看電影 、舞台劇及音樂劇, 參加的活動也多以藝文類為主。而喜歡blue的我,有時想法會過於blue,私底下有個很衝突的綽號He He,於是以 blue he 的諧音取了個假掰的名字「歩鹵兮」,努力練習寫文章與複雜的腦袋瓜相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