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校長的話:素養教育,一場販賣焦慮的軍備競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地瓜校長,你知道嗎?我們這邊中小學的孩子有很多都有憂鬱傾向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我不知道你們台北是怎麼樣,但我們這邊真的有好多心理有狀況的孩子!

這是前幾天一個所謂「非山非市」學校的輔導老師跟我說的一段話,回台北的路上,這一句話不斷迴盪在心裡深處,再對比滑手機一直出現的各種「素養教育」資訊轟炸,這種反差讓我感到非常的不自在。

在各種的主流教育論述,大概都會出現以下熟悉的「關鍵」詞:「孩子面對未來的六大關鍵能力」、「未來人才的關鍵素養」、「在AI時代不被淘汰的關鍵核心」等,聽起來大部分都圍繞在個人的外在效能與效率,卻很少去談孩子的內在認同與心靈健康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就像一台車的引擎,當引擎壞了,你有再厲害的配件,外觀改得再帥都沒用。而引擎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難修復的核心。

回顧自己純藝術的學習成長歷程,深深覺得「有用」這兩個字害死了很多人。「學這個以後要幹嘛?」、「學那個沒有用,未來會餓死!」之類的話常出現在周遭熱心的「親戚五十」的好意裡。

再加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尋找社會所認同的價值來「證實」自己的選擇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必須要「有用」,必須讓自己的「未來」更好,因此大家都非常擅長用膚淺的「外在價值」傷害真實的「內在動機」。

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當一個人探索到自己心之所向,不是為了外來的目標與動機,那種自發性投入的「心流」體驗、那所帶來心靈上的籌賞與認同,那個超越物質現實的當下,才是成為我們主觀經驗與心理滿足的源頭(愛與關係亦然)。

因為只有我們主觀經驗到的事物才是真的,它才是我們人生的一切,畢竟我們所意識到的一切皆是我們主觀詮釋的結果。

這次疫情給人類的教訓,其實就是面對外在未知巨變的「應變調適能力」,因為很多我們認知上理所當然的事完全變調,面對這樣的改變,人類引以為傲的文明也遠比我們想像的脆弱許多。而這樣的應變能力卻不是來自我們一直奉如圭臬的效益與效率,而是來自於上述的內在經驗的穩定與韌性,一種「反脆弱」的文明樣態。

「我們一直想著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到頭來卻像沒有真正活過一樣」 —美國哲學家 愛默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主流的教育價值裡還有一個很奇怪的信念—就是「未來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份」。

每個人都拼了命在累積那個你我永遠不會理解的「未來」。

父母教孩子,現在養成好習慣,對他們的將來會有幫助(我是為你好)。
老師跟孩子說,現在的課程雖然無趣,但講來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好工作。
老闆也告訴資淺的員工,要有耐心,要努力工作,將來就能晉升。

但我們最後往往發現,一輩子辛苦地為了未來努力後,人生就真的沒有未來了。

資訊爆炸的年代,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我們被多少「販賣未來的焦慮」給轟炸?因為這種焦慮,我們又耗掉了多少時間追逐解方以撫平這種焦慮?然後又因為新的論述出現再次追逐下一個焦慮的解方?

在這樣永無止盡追逐的迴圈下,我們卻鮮少靜下心來專注在自己與自己的關係,隔絕外來的所有刺激,進入那個只屬於自己的世界—那個沒有未來沒有過去,沒有功能沒有焦慮,只有眼前那個需要全神貫注面對的挑戰與深度體驗。

raw-image

請別誤會,我並非否定「素養教育」的新課綱改革,這絕對是一個從長期以來製造業的教育思維過渡到數位時代的必要轉型,內容也與時俱進的定錨國家教育發展政策與內涵。

但我們也知道台灣數十年來「考試領導教學」的思維,早已扎根在學校教育與大眾的深層記憶中,成為一種難以改變的慣性與文化,大部分的家長還是難以擺脫「考高分才有好學校,好學校才有好前途」的迷思中(雖然早已不是)。

不過這樣整體急迫的焦慮感,也是人類歷史上因應時代變遷所導致教育轉型必要之痛,所以這也才有各種針對市場需求來販賣焦慮的各種商品與服務,家長們也理所當然地一窩蜂地幫自己的孩子進行各種的軍備競賽,深怕孩子少了一個素養裝備就無法面對未來的挑戰。

我只是想從教育現場的真實來提醒大家,也提醒自己,一切的幸福與快樂都來自於一個健康的心理。用愛協助孩子找到內在認同,千萬不要為了滿足自身的焦慮而因小失大,造成孩子永遠無法彌補的傷害。

raw-image

蘇仰志的素養誌

當我們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孩子會看著我們的背影長大的

這是我給自己的期許,只有我們用心地活著才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自己做不到的也千萬別要求孩子做到。所有的教育根源都是都是來自於家庭,而「家庭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用製造業外包邏輯,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這個獨一無二的角色。

身為一位忙碌的創業者,我特別珍惜與家人的相處時間,盡可能地不要有目的性的享受當下,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與焦慮,畢竟「教育無他,唯愛與陪伴」,以下簡單分享我自己有關藝術的非典型經驗:

  1. 盡可能探索各種感官體驗,身體感官記憶會內化到孩子生命裡。
  2. 協助孩子認識感受自己的身體,從呼吸心跳、外表、器官功能、皮膚、肌肉、運動方式,時常練習裸體注視鏡子中自己,感受身體的能量的流動。
  3. 盡可能參與各類藝文活動展演,過程中開啟各種形式的對話(雜食是開啟想像力的重要基礎) 。
  4. 常常找樂子一起動手做,最好能持續保持長期主義(煮菜/烘培/手沖咖啡/種花/創作/演戲/跳舞/拍照錄影/做實驗)。
  5. 在生活場景中經常一起做點不太乖的事(稍微超出世俗規範確無傷大雅的事),比如說一起在家裸體用身體畫畫,在公共場合大聲唱歌,拍一個自以為的搞笑影片上傳分享,小小惡作劇一下生母,學習街頭塗鴉在牆壁等。
  6. 在社區走讀(微型生涯探索),生活的環境就像一本大書,聊聊街邊店家的經營模式與品牌策略,警衛伯伯大山大海的故事,公園裡各族群人的現象考察,參與社區守望相助以及公益活動等。
  7. 盡可能帶孩子了解你的工作與生活,知道你的價值觀與到底在忙什麼。
  8. 一定要多在大自然撒野,跟家人三五好友上山下海露營野炊的群體社交活動。
  9. 定期一起完成一件需要時間與技巧的大作,有難度的樂高,有難度的拼圖。
  10. 跟家人與他朋友們一起組團隊,一起做一個小型的售票策展。(創業機制)
對我來說,素養教育是一種有靈魂的自我探索。經驗每個當下的真實,由內而外,從自身對土地對文化的認同,去找到屬於每個生命更超然的意義與使命。

此外,本月校刊我們也邀請幾位非典型的代表人物,聊聊他們對這期主題《素養誌》的不同觀點與洞見:

  • 影音和圖片盛行造成知識淺薄和碎片化,新世代需要什麼「數位素養」?
  • TikTok襲來「媒體素養」守得住嗎,媒體人談教育現場為何難以落實?
  • 台灣人每天都在談國際觀,「國際素養」能不能從跟移工交朋友開始?
  • 全球最夯的創新大學Minerva是怎麼教「素養」,為何只能學、不能教?
  • 當然也別忘了:《獨角獸系列》的最終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雜學校的沙龍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雜學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們看到愈來愈多令人羨慕、成功的教育案例,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教學。這是件好事,但希望我們不要被「要得到完美的答案」這件事情搞得否定自己、精神耗弱。
Thumbnail
我們看到愈來愈多令人羨慕、成功的教育案例,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教學。這是件好事,但希望我們不要被「要得到完美的答案」這件事情搞得否定自己、精神耗弱。
Thumbnail
其實知識焦慮跟金錢焦慮有點像,都是還沒被生活壓搾到喘不了氣的人所煩惱,屬奢侈的焦慮,有類似共同的焦慮朋友要先恭喜您的人生有向上望向前看的夢! 不過這篇無法告訴大家怎麼實現,只是想回到人的初心、先安定自己,以下會帶到幾個部分: 1.跟女性朋友聊AI 2.跟男性朋友聊升學 3.行動指導
Thumbnail
其實知識焦慮跟金錢焦慮有點像,都是還沒被生活壓搾到喘不了氣的人所煩惱,屬奢侈的焦慮,有類似共同的焦慮朋友要先恭喜您的人生有向上望向前看的夢! 不過這篇無法告訴大家怎麼實現,只是想回到人的初心、先安定自己,以下會帶到幾個部分: 1.跟女性朋友聊AI 2.跟男性朋友聊升學 3.行動指導
Thumbnail
那些很有學習熱情,但不認為學院知識能幫助自己者,究竟佔多大比例。
Thumbnail
那些很有學習熱情,但不認為學院知識能幫助自己者,究竟佔多大比例。
Thumbnail
這些年因為寫了一些親職教養的書,所以常有機會應邀跟家長與老師演講,往往很多人會問:「你最期待孩子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或素養?」 身為貪心也憂心的父母,我們當然希望給予孩子十八般武藝,好面對變化莫測的未來,但是我們顯然無法預測未來什麼行業或技能最夯,或許該靜下心來思考,什麼是值得過的美好生活? 我認為不管
Thumbnail
這些年因為寫了一些親職教養的書,所以常有機會應邀跟家長與老師演講,往往很多人會問:「你最期待孩子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或素養?」 身為貪心也憂心的父母,我們當然希望給予孩子十八般武藝,好面對變化莫測的未來,但是我們顯然無法預測未來什麼行業或技能最夯,或許該靜下心來思考,什麼是值得過的美好生活? 我認為不管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失衡,也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失衡,也
Thumbnail
孩子本身就是單純美好的化身,他的舉手投足,每一次呼與吸都是美、善和真的詮釋。 而將孩子引向焦慮與不安的往往是大人,是大人滯留還未掙脫出來,無法堅定為孩子指向光明處。
Thumbnail
孩子本身就是單純美好的化身,他的舉手投足,每一次呼與吸都是美、善和真的詮釋。 而將孩子引向焦慮與不安的往往是大人,是大人滯留還未掙脫出來,無法堅定為孩子指向光明處。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碰到教科書裡沒教過的問題時,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反應呢?』 1. 等待指示。 2. 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變得情緒化。 3. 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解決。 聽同事說, 導師班上的班長,家長竟要求不要孩子繼續當了! 說甚麼考試成績太爛,先把功課顧好再說! 我拍拍她說:「我也遇過!我也遇過呀! 現
Thumbnail
『碰到教科書裡沒教過的問題時,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反應呢?』 1. 等待指示。 2. 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變得情緒化。 3. 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解決。 聽同事說, 導師班上的班長,家長竟要求不要孩子繼續當了! 說甚麼考試成績太爛,先把功課顧好再說! 我拍拍她說:「我也遇過!我也遇過呀! 現
Thumbnail
前兩個禮拜幫國中生準備段考時,有個在班上吊車尾的孩子問我這個問題。他認為少子化的關係,以後的工作隨便找都有,何況現階段國中讀的各科裡的知識,能運用到未來裡的寥寥無幾,既然是這樣,為什麼現在還要讀這些冷冰冰的知識? 我簡單的用選擇和被選擇的比喻告訴他,若想要找到自己心裡滿意,也能滿足生活所需花費
Thumbnail
前兩個禮拜幫國中生準備段考時,有個在班上吊車尾的孩子問我這個問題。他認為少子化的關係,以後的工作隨便找都有,何況現階段國中讀的各科裡的知識,能運用到未來裡的寥寥無幾,既然是這樣,為什麼現在還要讀這些冷冰冰的知識? 我簡單的用選擇和被選擇的比喻告訴他,若想要找到自己心裡滿意,也能滿足生活所需花費
Thumbnail
回顧自己純藝術的學習成長歷程,深深覺得「有用」這兩個字害死了很多人。「學這個以後要幹嘛?」、「學那個沒有用,未來會餓死!」資訊爆炸的年代,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我們被多少「販賣未來的焦慮」給轟炸?
Thumbnail
回顧自己純藝術的學習成長歷程,深深覺得「有用」這兩個字害死了很多人。「學這個以後要幹嘛?」、「學那個沒有用,未來會餓死!」資訊爆炸的年代,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我們被多少「販賣未來的焦慮」給轟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