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不敢教,這標題夠聳動。什麼學校不敢教呢?是沒有時間教?不會教?不該教?還是真的因為時代或者什麼樣的因素不敢教?
作者基於預先設下的幾個標準,2000年以前發表臺灣文學、有些課本不教的性質、有一點文青味的。而選出來的作品,不全都是狹義的臺灣文學,但我認為都是廣義的臺灣文學。
中間有一個段落,是非常有趣的。高中時,作者的才女同學寫了一句馬奎斯的格言,而作者沒聽過。跑去問才女同學出處,她才淡淡地說:「編的,他們不會承認自己沒讀過馬奎斯」。這場面還真逗,就像某些往紅,不知道去哪節錄來那麼多的名言錦句,各種驚點語錄什麼的。念多的會比較長智慧嗎?可能有87%是拾人牙慧吧!
文青的名篇,可能不這麼學院氣,但卻以小說的形式,反應著某些時代性的問題,微微地訴說平常不曾想像、思考的問題。
老實說,我自己在讀這本書之前真的看完的小說,也只有蒙馬特遺書跟家變。2/30,少得可憐,看過的翻譯小說多過臺灣文學。是臺灣文學這麼不好看嗎?是不懂欣賞,也不知道那些好看。這些書從來不是書店強打,學校其實好像也不太提,但有些,看了挺有感的。
一般,我們可能只會叨叨絮絮的抱怨著這個世代似乎不是努力就會有好結果。但,文學總能描寫得更深刻。
「想像有一天,這樣的人奮力展翅往更高處飛,飛向陽光雲影燦爛之處,冷不防撞上了一道透明的壁障。起先他還努力找尋出路,但是最終,他發現自己其實像是一隻被倒扣在玻璃罐裡面的昆蟲。從出生以來,他以為這個世界是完全開放的,只要努力,沒有什麼到不了的地方。然而此刻,他摸索出身處世界的真實樣貌了,那是看不見但結結實實的『不可能』的,『壁』。」
有一些幽微晦暗,在文學中,找到共感。小說迷人的地方,是在想像中,可以過好幾種生活,有不同的體驗。雖不是身歷其境,但彷彿身在其中。又或者,藉著作家的筆,寫出你想吐卻不知怎麼吐苦水,想排解卻不知從何排解的苦悶。
至於學校不敢教的小說,慢慢地多一些認識、欣賞,也許有一天,就會走進學校中,或者用文學作品的方式,成為學生成長茁壯的養分。
推薦給想要接觸臺灣文學,卻不知茫茫書海從哪裡下手的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