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的旁觀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沒有哪個人是不做錯什麼的,可是你必須知道你在墮落,當你掉下去時,要意識到你在掉下去,然後,才知道應該要爬起來。有一天你要爬起來。
每個天真,似乎都被現實中改變。那些似乎有一點距離的故事,隨著作者細膩的文字,卻仍舊讓人揪心。好久沒有看著這樣的故事覺得還是要努力做些什麼,上班以後,似乎變得不容易感動、變得世故,甚至對一些莫名其妙、荒腔走板的現象習以為常。覺得改變很難,而且也不再這麼願意付出代價,只為了一些小事。
阿潑提供的是她的視角,一個受過人類學、新聞學訓練的視角,走過的每一個角落,留下她的觀察、反思。但她仍是不免問自己,寫這些、寫這麼多能改變什麼?有時也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認得這個世界、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
不完全同意她的觀點,和還年輕的我一樣。但這些以前看不習慣的作品,卻慢慢走進我的閱讀清單。覺得自己老了,沒什麼耐心等著王子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也不再喜歡英雄拯救了哪個世界。慢慢的接受自己的小世界和別人的小世界可能真的很不一樣,也許不要去打擾、改變彼此的小世界,是避免二個世界都崩壞的好方法。
要改變還是得付出代價,以前的揮霍慢慢變得精打細算。趁還算輸的起的時候再賭幾把,也留做再老一點說嘴的題材。倘若覺得快不認得這醜惡的現實社會,或者生活缺乏辛香料,也許這有些嗆辣的書,值得你找個悠閒的午後,增添乏味生活的一點新經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6會員
505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年假看的閒書不少,還包含這本張曼娟的小說。以海水正藍走紅文壇,他的文筆算是好讀沒壓力的。會讀這本書,主要想知道中年人怎麼看待生死這檔事,作為近來開始進入一種到了白包追上紅包的年紀,了解一個將來可能面對情狀的入門書。 上一輩的人,約莫是五十歲上下這群人,經歷了經濟起飛,從真的吃不飽的日子,慢慢進入生
學校不敢教,這標題夠聳動。什麼學校不敢教呢?是沒有時間教?不會教?不該教?還是真的因為時代或者什麼樣的因素不敢教? 作者基於預先設下的幾個標準,2000年以前發表臺灣文學、有些課本不教的性質、有一點文青味的。而選出來的作品,不全都是狹義的臺灣文學,但我認為都是廣義的臺灣文學。 中間有一個段落,是非常
在誠品買的小說,其實就是喜歡這作家,但認識她卻沒太久之後,就變成讀已故作家的小說。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這小說不是走幽默路線的,而是透過一個我不太熟的領域-國標舞和人魚來說這故事。我不跳舞,向來就走不協調的路線,還記得以前體育老師笑我簡直肢體障礙。我也不太穿跟鞋,更別提穿著跟鞋踩
今年看了兩本吳明益所寫的小說-《單車失竊記》之後。就對喜歡上他的作品。穿梭在好幾個時空中間,有一條故事線,隱隱約約的串起這一切。每一個章節就好像每天的生活,片段的很,每每要到過了好幾個章節,才回頭又發現原來有那條原先沒發現的關聯。 複眼人的閱讀經驗也類似。一個早在今年最流行的動畫片《君の名は》之前,
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如果你看過我在底層的生活,那這一本絕對不是翻版!XD 有別於專欄作家的視角,他是一位私立大學畢業的監工,看盡了工地的人間冷暖和社會底層求生存的點點滴滴,用他能有的詞彙,寫了這本做工的人。只是希望這微小的聲音,不會因為他們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甚至經濟資本太過薄弱而銷聲匿跡。 在中產階級生活久了的人,很
年假看的閒書不少,還包含這本張曼娟的小說。以海水正藍走紅文壇,他的文筆算是好讀沒壓力的。會讀這本書,主要想知道中年人怎麼看待生死這檔事,作為近來開始進入一種到了白包追上紅包的年紀,了解一個將來可能面對情狀的入門書。 上一輩的人,約莫是五十歲上下這群人,經歷了經濟起飛,從真的吃不飽的日子,慢慢進入生
學校不敢教,這標題夠聳動。什麼學校不敢教呢?是沒有時間教?不會教?不該教?還是真的因為時代或者什麼樣的因素不敢教? 作者基於預先設下的幾個標準,2000年以前發表臺灣文學、有些課本不教的性質、有一點文青味的。而選出來的作品,不全都是狹義的臺灣文學,但我認為都是廣義的臺灣文學。 中間有一個段落,是非常
在誠品買的小說,其實就是喜歡這作家,但認識她卻沒太久之後,就變成讀已故作家的小說。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這小說不是走幽默路線的,而是透過一個我不太熟的領域-國標舞和人魚來說這故事。我不跳舞,向來就走不協調的路線,還記得以前體育老師笑我簡直肢體障礙。我也不太穿跟鞋,更別提穿著跟鞋踩
今年看了兩本吳明益所寫的小說-《單車失竊記》之後。就對喜歡上他的作品。穿梭在好幾個時空中間,有一條故事線,隱隱約約的串起這一切。每一個章節就好像每天的生活,片段的很,每每要到過了好幾個章節,才回頭又發現原來有那條原先沒發現的關聯。 複眼人的閱讀經驗也類似。一個早在今年最流行的動畫片《君の名は》之前,
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如果你看過我在底層的生活,那這一本絕對不是翻版!XD 有別於專欄作家的視角,他是一位私立大學畢業的監工,看盡了工地的人間冷暖和社會底層求生存的點點滴滴,用他能有的詞彙,寫了這本做工的人。只是希望這微小的聲音,不會因為他們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甚至經濟資本太過薄弱而銷聲匿跡。 在中產階級生活久了的人,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你說,最近深有所感,感覺變了。你不明白,為什麼人説變就變了。不管是人還是事,或環境都一樣,包括感情也是如此。以前不明白,最近好像慢慢懂了。
Thumbnail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現實的洗禮,那個單純又天真的孩童時光逐漸遠去,以前我們總是會毫不畏懼地盡情展現自己的熱情,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那個充滿活力的心境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包袱。 我很羨慕能放得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為甚麼他們都不會覺得難為情。後來想了一下,才發現其實
Thumbnail
似乎看懂了自己為何一直在關係裡內粍。也明白所有外在的呈現,皆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及作不作為。雖然不能肯定是否能就此擺脫,但是有認知到這是自己該面對的課題。 對於未來依舊充滿未知,這樣的心情就如同走在迷霧般,也唯有靠自己撥開層層的迷霧才能有獲得清明的一天。 過去的自己太過於感性,因為把生活的重心放錯地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從孩提時期一路跌跌撞撞攀爬至此,一路上我很少為自己作主,總尋思著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深怕別人因此討厭自己。我像是穿了線的木偶,一舉一動皆受他人牽制。我厭惡這樣的自己,似深入骨髓般地厭惡,而這樣的心情是在高三特選後體會到的。
Thumbnail
「你會不會討厭我?」那個僅第二次見面的男人問。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種幾乎察覺不到的顫抖。 曉清在心裡默默反問,「這是什麼問題?」這樣的問題,對於習慣分析他人話語背後需求再作回應的沈曉清來說,她知道正確答案是「不會」。然而,此刻,她發現自己無法再像過去二十幾年來那樣繼續忽略內心感受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你說,最近深有所感,感覺變了。你不明白,為什麼人説變就變了。不管是人還是事,或環境都一樣,包括感情也是如此。以前不明白,最近好像慢慢懂了。
Thumbnail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現實的洗禮,那個單純又天真的孩童時光逐漸遠去,以前我們總是會毫不畏懼地盡情展現自己的熱情,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那個充滿活力的心境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包袱。 我很羨慕能放得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為甚麼他們都不會覺得難為情。後來想了一下,才發現其實
Thumbnail
似乎看懂了自己為何一直在關係裡內粍。也明白所有外在的呈現,皆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及作不作為。雖然不能肯定是否能就此擺脫,但是有認知到這是自己該面對的課題。 對於未來依舊充滿未知,這樣的心情就如同走在迷霧般,也唯有靠自己撥開層層的迷霧才能有獲得清明的一天。 過去的自己太過於感性,因為把生活的重心放錯地
Thumbnail
《女孩別再道歉了》這本書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國皇帝寫的歷史書。很多吹捧自己有多棒、妳應該要怎麼樣做,很諷刺,她主軸是希望女孩不要被世俗眼光枷鎖,但她從書名就先排它,把女生獨立出來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不分男女,女孩有焦慮,憑什麼男孩不會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從孩提時期一路跌跌撞撞攀爬至此,一路上我很少為自己作主,總尋思著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深怕別人因此討厭自己。我像是穿了線的木偶,一舉一動皆受他人牽制。我厭惡這樣的自己,似深入骨髓般地厭惡,而這樣的心情是在高三特選後體會到的。
Thumbnail
「你會不會討厭我?」那個僅第二次見面的男人問。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種幾乎察覺不到的顫抖。 曉清在心裡默默反問,「這是什麼問題?」這樣的問題,對於習慣分析他人話語背後需求再作回應的沈曉清來說,她知道正確答案是「不會」。然而,此刻,她發現自己無法再像過去二十幾年來那樣繼續忽略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