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受害者心態,當個成熟的大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想了很久,這篇文章該如何下標才更準確呢?是「站在宇宙看自己」、「從第三人稱解讀自身處境」,還是「不當受害者,才能成為造局者」?

好像每一個都沒有那麼充分。

比如,不管是從宇宙的視角,還是從第三人稱的角度,抽離地看到自身所處的狀態,這在說的,都是保持距離、不要入戲,方能看懂全局。若以此搭配上「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過哪種生活」的圖景或目標,那麼就能夠更好地走在正確的方向、也方可編寫出足夠成熟的人生劇本。

又比如,當我們說的是「不當受害者」,雖然似乎更加具體,但卻也只是聚焦在某一個特定的情境下。其實,「放棄受害者心態」來自於昨天和教練Wisdom的對話,是在談及組織內多數人的心態時,他所提到的。

當然啦,走出受害者的處境、人設,或自我認知(誤解),就是抽離當下情境,從更宏大的角度,從第三人稱或旁人的視角,解讀或描述這一個局面。



暫且撇開定義,就談「受害者心態」。

Wisdom提到,大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而即便不是主管,當我們遭遇到挫敗或者不如預期的情況時,通常也很容易把責任歸咎到他人身上,不管是同事、合作夥伴,或是外部廠商……。這讓我想起,曾經有一位自行創業的同學就半開玩笑地跟我說:作為企業乙方,我最強悍的競爭力就是背黑鍋~

是,對於許多的組織工作者而言,如果今天發包給外部的專案或者合作內容發生了什麼狀況,若主管怪罪下來,把廠商抓來究責即可;反過來說,也常聽到同仁聚在一起的時候就是抱怨公司或主管,諸如自己無法如期完成工作是因為工作量分配不均、無法達到業績目標是因為拿到的管區廠商比較不合適、或對方採購挑剔難相處……

反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別把自己當受害者」聽起來似乎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Wisdom這麼一說,我還是暗自心驚,因為這真的太常見了,常見到幾乎不會特別意識到這有什麼。細想,身邊多數人或許都是以這樣的思維模式存在著;包括我自己,如果沒有刻意地保持距離、提醒自己清醒清醒,很可能就會陷入在自憐的情緒或受害者的情境中而毫無覺察。

「但是,這不是常態嗎?人性通常如此,自我防衛機制……」我說。畢竟,對於一般人而言,若不給自己自圓其說或者找個台階,該如何達成內心自洽呢?

『所以多數的在職場中的人其實都是不成熟的,』Wisdom說:『只有放下受害者心態,才有機會成為得以晉升少數人。』

我認為這個晉升,指的不只是職場位階,更是個人視角、心智能力與思維的升級。

放下那個自圓其說的角色,也就是走出那個讓自己舒適的戲台子,同時承認自己的短板與缺失,然後找到改善與優化的方式——從自己開始。

把距離拉開,然後,也才能有機會看懂整個「局」吧。不當受害者,就是看清楚自己在局勢中的角色,無關對錯,甚至不見得需要論斷是非,因為,在大部份的情境下,不見得有所謂的對錯存在,有的只是不同行動者出於不同的信念、需求或立場,迫使他們必須做出特定的反應,因此,釐清結構、看懂局面比較重要。

畢竟,許多的立場與衝突,或許都是結構造成的。

avatar-img
70會員
99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ylvie的移動城堡 的其他內容
去年七月在教練的工作坊中,曾經討論到關於生命模式的迭代。 生命模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家庭背景,更多甚至是沿襲自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及其造成行為背後的思維慣性。 要迭代或改變,首先要能夠辨識出這個模式。 而,通常會意識到自身有其慣性,或者需要、想要改變的時候,就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有一種表達不是在溝通,而是在表演。 在工作的場域應該很常見,某人對著你講話,但他不是在跟你溝通,而是在跟你附近的同事表達、或著在對著你身後那扇門裡面的主管或長官表演。 你只是他的道具。 所以言不及義、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 又或者,他在和別人講電話,也是講給旁人聽的,顯得自己很忙碌、很重要
前幾天,曾紀錄了和班長聊天時,他從一個高階主管的視角提供的觀點。 有些事情,其實我尚未經歷,又或者似乎在邏輯上可理解,實務上尚未能參透的他人之經驗總結,最後來寫一點相對更好接收的—— 當天,另一位同學在聊天時提到「我們現在之所以長成這樣,是過去所決定的。」這時,就有同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反過來
去年七月在教練的工作坊中,曾經討論到關於生命模式的迭代。 生命模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家庭背景,更多甚至是沿襲自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及其造成行為背後的思維慣性。 要迭代或改變,首先要能夠辨識出這個模式。 而,通常會意識到自身有其慣性,或者需要、想要改變的時候,就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有一種表達不是在溝通,而是在表演。 在工作的場域應該很常見,某人對著你講話,但他不是在跟你溝通,而是在跟你附近的同事表達、或著在對著你身後那扇門裡面的主管或長官表演。 你只是他的道具。 所以言不及義、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 又或者,他在和別人講電話,也是講給旁人聽的,顯得自己很忙碌、很重要
前幾天,曾紀錄了和班長聊天時,他從一個高階主管的視角提供的觀點。 有些事情,其實我尚未經歷,又或者似乎在邏輯上可理解,實務上尚未能參透的他人之經驗總結,最後來寫一點相對更好接收的—— 當天,另一位同學在聊天時提到「我們現在之所以長成這樣,是過去所決定的。」這時,就有同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反過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遇到挫折時,我們常怪罪他人、環境、時運,扮演受害者。但若希望成為「價值驅動型的專業人才」,不再視自己為受害者,才能回歸到英雄角色,重整旗鼓,肯定自我價值。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Thumbnail
時機,就不講究自己還能失去什麼,而是得失已不再重要的底氣。
Thumbnail
溝通向來是機會,既給了別人,同時也給了自己。
選擇當個善與壞的人~ 別一昧當個善良人
Thumbnail
責備使自己成了關係中的被害者,都是因為我,對方或事情才會如此吧! 但這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延伸出受害者情緒 要找出自己能負責的部分,而這時要使用理性來看待事件的發生。 藉由觀察自己
Thumbnail
大眾其實只是比較傾向喜歡某種人設,而不是你本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遇到挫折時,我們常怪罪他人、環境、時運,扮演受害者。但若希望成為「價值驅動型的專業人才」,不再視自己為受害者,才能回歸到英雄角色,重整旗鼓,肯定自我價值。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Thumbnail
時機,就不講究自己還能失去什麼,而是得失已不再重要的底氣。
Thumbnail
溝通向來是機會,既給了別人,同時也給了自己。
選擇當個善與壞的人~ 別一昧當個善良人
Thumbnail
責備使自己成了關係中的被害者,都是因為我,對方或事情才會如此吧! 但這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延伸出受害者情緒 要找出自己能負責的部分,而這時要使用理性來看待事件的發生。 藉由觀察自己
Thumbnail
大眾其實只是比較傾向喜歡某種人設,而不是你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