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標題上的小字實在很聳動,特別是心想事成這四個字。但我是相信吸引力法則的,書中的大意就是抱持樂觀正向可以獲得更積極快樂的人生,然後透過引導、例證,具體並且按部就班的教導讀者該怎麼轉換念頭,讓那些不好的念頭有意識的變成好的念頭,當習慣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了,自然而然就會比較正向且快樂了。
如果你跟我一樣經常會有不好的念頭,不妨看一下這本書,看看專家是用什麼樣的方法輔助這麼多人改變思考的方式,透過檢視自己、分析自己來改變其中的問題,書中提及的方式很多都是你我早就知道的概念,但專家專業的就在他能讓這些概念用更具體的方式來引導你實際去達到。
把那些壞念頭,丟到一個桶子裡面吧
書名叫做粉紅桶思考法,其實桶子的顏色不一定要是粉紅色,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顏色即可,重要的是桶子所代表的意義。
(或許我應該買一個粉紅色的小桶子放在我的辦公桌上)
粉紅桶代表:有益的心理素質
綠桶代表:無益的心理素質
當我們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
比方說一個專業領域不同的新專案的責任降到你身上:
「我辦不到」
「這太過困難了」
「我太老了已經沒辦法...」
「不是我這個世代的...」
「沒有時間」
「不是我的專業...」
「完蛋了!」
等等各式各樣的念頭,練習著把這些產生出來的想法給記錄下來,並且認真的去審視,哪些事真正會阻礙你進步的念頭,察覺他正視他。也許這些念頭不全部都會阻礙你,有些甚至可能是務實的想法。
在你察覺了之後,把那些會阻礙你前進的念頭丟入「綠色桶」中,然後開始試著轉念,將自己浸身於粉紅桶之中。
但一開始談何容易,人哪有說轉念就轉念的...
所以書中提到的起步方式也是讓學員(多名)一起去思考,這樣的情境下要是怎樣的想法可以被歸類在有益:
「也許可行」
「應該不難」
「這個是一個新的挑戰」
「我可以學」
「我可以找到人來幫忙我」
當然這些句子不見得對每個人都起作用,但只要有一個轉念的念頭詞句可以符合你當下的狀況,那它就很值得被你納入粉紅桶之中。而之後遇到了類似的事情,也可以透過察覺自己的內心狀態反覆的進行分類跟轉念練習,從而逐漸傾向粉紅桶思維。
但人畢竟不是聖人,內在的偏見或是長久養成的習慣以及環境的影響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改變的,真的走不出綠桶也沒有關係,已經知道方法的你,踏出那一步的時機永遠控制在自己手上,做好準備後再踏出來吧。
飛機駕駛發現自己開錯航道,他會繼續錯下去還是修正他的航道?
人生中有太多太多因素會干擾你、影響你的人生,你的情緒往往會拉著你生活,這時候我們會開始怨天怨地,感到「無能為力」。比方說選舉的結果與你支持的相反或是接連一個禮拜的大雨讓你的衣服曬不乾,又或是健康狀態不好等等的各式各樣的因素都會讓人很挫敗。
此時,踩下煞車吧。問自己一句:
「也許我可以做些什麼改變這件事情,那會是什麼?」
「我該怎麼做出比較正面的回應呢?」
「雖然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我要怎樣才能改善進步?」
時刻踩下煞車,用粉紅思維來轉移注意力也可以幫助自己練習正向思考,用新的角度去理解事情,也許這些事情會因為這一個轉念而得到改善也說不定。
先分析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所以,察覺自己內心想法就格外的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粉紅桶這個具體的物品是一個很棒的概念,當我在桌上放上一個粉紅色的桶子,當我開始覺得難受時看到它就可以提醒我自己要踩下煞車。
記得我上一篇寫的《原子習慣》中有提到,培養一個好習慣首先要做的就是提示自己,將想要培養的習慣放在顯而易見的位置,當我看到這本書提到的粉紅桶,我想這個思考法之所以會流行並且有用就是因為這個思考法擁有一個具體的形象。
可以直接放在你的桌上。
有著出現壞念頭的習慣,往往是因為環境、家庭、過去、朋友等因素影響著你
實用書籍的共通點大概就是「都會提到環境」這個話題。可見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麼的重要。
在駕駛那個章節有提到停止抱怨踩下煞車,在這邊書中更強化了這個概念,為了團隊合作跟人際關係,我們應該要多多的「在背後讚美他人」,看見他人的優點也可以強化自身的認同,他人對你的認同感也會提昇。當抱怨的人少了,團隊就會更和睦,當大家漸漸的被感染了粉紅色思考,團隊就會進步。
一旦你開始說別人的壞話的時候,那個人說不定也會想著:「天呀,不知道他在其他人那邊是怎麼說我的壞話的?」而造成了你與其他人之間無形的隔閡,抱怨批評只會讓關係惡化,應被歸類在綠桶對談,盡早遠離會好一些。
書中也有提供比較具體的改變想法的提示問句:
「我對我談論的人有多少尊重?」
「我說這些話,會不會傷害到他的名譽?」
「他就在我旁邊的話,我還會說出這些話嗎?」
利用問句來提醒自己,同時也可以把握住說出去的話是否不洽當。
但我自己覺得啦(不是作者的想法),情緒不發洩出去真的很難受的時候,吐吐苦水應該也是沒有關係的啦,有些事情講出來就是比較舒服不是嗎。
我始終是無法心想事成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具體很實際的轉念方式,強調正向思考的優勢跟畫了一個「心想事成」的大餅,作為一本調整思考方式的工具書感覺是還不錯的。但我其實多多少少有一點被宗教傳教的違和感,很像一個師姊(抱歉我沒有要意指任何宗教或是人)不斷的在我耳邊喊話「不要這麼悲觀呀,往好的方向去想呀~」的微妙違和感。
跟朋友討論這本書的時候,朋友提到歐美國家其實很多類似這樣的書籍,也許是民風有些不同,對他們來說改變需要提出來的勇氣是從小融入教育中在培養的,而亞洲填鴨式教育體制下出來的孩子對於改變就不是這麼擅長。越是一昧的「往好的方向想」就越是充滿了疑慮跟焦慮,這個焦慮感似乎成為了改變思維最大的阻礙,我跟朋友B提起這本書的時候,B略顯嗤之以鼻,表示往好的方面想誰不知道,要是可以的話誰不想往好的方面去想呀?要我好好看清現實。
想要變好絕對不是壞事,只是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書中作者也有講述這點,光是有這個意願,想要變好而開始閱讀這本書就是非常粉紅思考的事情了。
願大家都可以過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