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遊戲成為教養的一部分(2)—猴死囝仔就是過動兒嗎?

上個世代口中的「猴死囝仔」,下課後到處跑,闖了禍自然會有人通報,看是要罰站、罰跪還是揍一頓,也不太有所謂「不當管教」的壓力,而且在那個年代很難想像,可能有一部分的孩子不是單純的調皮搗蛋而已。今天似乎走向了另一種極端,老師與家長們越來越敏感,粗心大意、坐不住、左耳進右耳出、健忘、專門闖禍,這些很容易引起注意的行為,就會跑出警訊,莫非孩子是「過動兒」? 正式名稱其實叫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英文簡稱為ADHD。診斷的目的在於幫助醫師決定後續治療的建議,然而診斷的條件其實很嚴格,注意力不足是一種類型,過動/衝動又是另一種類型,而兩者同時出現相當常見,12歲前就有上述症狀。當症狀出現時,除了對生活、學習、人際關係造成困擾,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同時出現在兩種以上的情境,例如在家或在學校都有相似的困擾。這時候父母可能就很頭痛啦,難道沒有正式診斷就無法獲得幫助嗎?所以這次想要分享的不只是網路隨處可查的醫學資料,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可能有相關困擾的孩子、家長與老師。

raw-image


想要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就先來看看腦袋裡面發生了什麼事。

注意力:想像一下大腦這各指揮中心裡面有很多台電腦,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新的情報出現在電腦螢幕上,例如有趣的影片、講話的聲音、正在寫的功課、好吃的食物,就好像暑假期間排隊申請護照的人龍,總要有個先來後到,可是有注意力不足困擾的孩子,就很難決定到底要先處理哪個情報,或是無法正確掌握排隊人群的順序。孩子容易感到無聊而發呆恍神,寫功課寫到一半就被聽到的聲音吸引,就算玩玩具也看起來沒有耐心一直換來換去,如果給電視遙控器,很可能會一直換台。

過動與衝動:這次要把大腦想像成駕駛中的汽車,自然包含了油門與剎車,所以剎車失靈了會怎麼樣?如同暴衝的汽車或機車撞到路人、安全島、騎樓,例如想要跟同學一起玩卻無法輪流等待,在大賣場興奮跑跳,還沒聽清楚指令就急於行動,一點小事就容易被激怒或太興奮,上課時坐不住…等,這些可能的狀況就包含了失控的情緒、想法與行為。

孩子的狀況與行為,雖然容易惹火身邊的同學、爸媽、老師,甚至影響到陌生人,但其實不是故意的,惹禍的其實是大腦指揮中心的功能。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由於大腦功能有一些失靈,所以在監控自己的情緒、想法與行為時,總是比同年齡的孩子幼稚,所以無法符合這各年齡該有的樣子,那當然就不容易被接納。經過醫師的評估與診斷,可以討論是否需要藥物治療,除此以外來看看在家或在學校可以做哪些練習。

raw-image

專注訓練

1.基礎篇--正念呼吸(小青蛙呼吸)

(1)第一次練習之前先以說故事的方式,請孩子想像自己是一隻小青蛙,準備要捕食小蟲,因此要討論要如何保持安靜才不會被發現。當孩子理解之後,就可以請孩子選擇最舒服的姿勢,當然不包含躺下來。坐在椅子上,把雙手放在膝蓋或大腿上,腳放在地上,嘴巴閉起來,不能亂動,這樣的練習可以進行1~5分鐘。

(2)孩子逐漸習慣後,就可以練習慢慢呼吸,把手放在肚子上感受起伏,同樣練習1~5分鐘。適用時機包含任何需要專注之前,例如寫功課,或是玩遊戲之前太過興奮,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心平氣和。

2.基礎篇--感官訓練—聽覺(用耳朵聽) 準備任何音樂或聲音來播放,例如包含水聲、風聲、蟲鳴鳥叫的音樂檔或其他孩子可以辨認的樂器,請孩子專心聆聽約1~5分鐘,再說出聽到的任何聲音。此訓練可以先結合小青蛙呼吸減少浮躁的狀況再進行,隨著孩子逐漸熟練,鼓勵孩子記住這種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放慢速度,聽清楚別人說話的內容,此時就可以讓孩子練習覆述聽到的指令。

3.基礎篇--感官訓練—視覺(用眼睛看)

(1)尋寶遊戲:練習尋找特定目標的圖卡,類似「威力在哪裡」的兒童書,但也可以用現成玩具來進行,例如尋找特定形狀或顏色的樂高、積木,應用在日常生活就是找不到東西的狀況。

(2)如果對組裝有興趣,就可以提供附說明書的玩具模型,讓孩子透過一邊對照一邊組裝的過程,練習仔細觀察以改善「看走眼、看錯了」這類粗心大意的狀況。

(3)偵探或科學家:帶孩子出門有很多練習的機會,例如一起購物時請孩子尋找特定商品,走在風景區請孩子觀察看到的動植物或特殊景觀,參觀博物館或美術館時請孩子仔細觀察展覽品,再一起交流分享,以上內容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來設計。

4.實戰篇—自我監控—好討厭寫功課

(1)時間分配:包含應該做的事與喜歡做的事,例如寫功課與玩的時間,可以參考學校的上課時間設定每30~50分鐘休息10分鐘,讓孩子告訴自己先做完就可以安心的玩。

(2)事先準備:選定不容易被干擾的空間,避免不必要的物品如電視、3C、玩具,如果覺得浮躁就可以先練習正念呼吸。

(3)專注的策略:使用最能專注的習慣,例如是否搭配輕音樂、使用降噪耳機、說出思考的內容。

(4)休息:覺得疲累或頭昏腦脹的時候,起身走動讓腦袋放空一下,但是不要玩會讓自己興奮的玩具或遊戲。

(5)我夠專心嗎:引導孩子練習觀察自己的狀態,包含「我現在正在做什麼?」、「我現在的目標是什麼?」、「我覺得我專心的程度1~10分有幾分?」、「如果不夠專心我還可以怎麼做?」

(6)獎勵:父母可以事先約定當孩子專心完成功課後,可以給予的獎勵,例如自由選擇的休閒活動時間,或是運用代幣制度,累積一定程度的專注表現後,給予一次任選的玩具。

衝動控制訓練

1.基礎篇—紅綠燈—暫停、觀察、思考、行動:當孩子興沖沖想要幫忙做什麼事的時候,例如做家事、學新的事物、玩新的玩具,就可以引導孩子練習剎車,也就是練習等待的能力,而等待的能力是衝動控制的基礎。運用紅綠燈的概念,請孩子急著動口或動手之前,先暫停下來,觀察一下要操作的物品,例如閱讀說明書,或是觀察一下周圍的人是不是還沒結束,接著思考自己應該做什麼,例如先搞清楚指令、規則、操作方式、遊戲方式,最後才真正說出想說的話,或是開始行動。這樣的練習如果熟練了,就可以讓孩子嘗試應用在自己「一時衝動下」產生的生氣,後面會再提到。

2.基礎篇—時光機—過去、現在、未來: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明明提醒了很多次卻老是忘記,所以孩子繼續用當下的直覺來做事。這個練習需要結合等待的能力,才有可能停下來思考,引導孩子想想看剛剛發生什麼事,自己有什麼感受與想法,再想想看過去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如果未來再有類似的狀況,可以怎麼做會更好。例如剛剛想要加入同學的遊戲卻被拒絕,當下覺得很難過或生氣,同學看起來好像很厭煩,是否不喜歡自己的說法;再回想以前想要加入同學的遊戲,曾經太興奮而插隊就把同學惹火,如果未來想要好好跟同學一起玩,有沒有可能告訴同學會耐心等候,也會先弄清楚要怎麼玩,希望可以再給一次機會。

3.實戰篇—自我監控--事件日記:這邊有個重要的關鍵,如果孩子看起來還很有情緒,那就不要急著澄清事件細節,先同理孩子的情緒才能繼續進行喔。當孩子相對平靜可以討論時,就可以引導孩子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來描述,這麼做可以幫助孩子整理自己的經驗,因為很多時候可能會覺得聽不懂孩子到底在說什麼,尤其急著要抱怨的時候。接下來的重點是情緒、想法與需求,我們可以把孩子的情緒想像成一座冰山,當孩子不知道怎麼處理內在真正感受的時候,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生氣來表達,但其實可能對於跟同學之間的衝突,有難過、害怕、緊張的心情,所以就需要透過這種討論,讓孩子練習說出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例如需求或期待。

歡迎來參觀臉書粉絲專​頁IG

分享幾年下來的兒童臨床工作經驗,花了很多時間沉浸在孩子遊戲中的想像世界,也同樣花了很多時間與爸爸媽媽們一起討論,期待這些故事與經驗,帶給父母更美好的教養,也帶給孩子更幸福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