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 個人因素
- 社經背景
-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小學自然科教什麼?
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生第一次碰到自然科,由於內容偏重生物以及現象觀察,導致許多家長以為這還好,筆者必須說這種心態蠻糟糕的,會認為這還好的大概有兩類人。
第一種:覺得這好簡單,有啥難懂的。第二種:跟筆者一樣,家裡堆滿給學生的科普百科,從小看到大早就習慣。前者,會忽略自然科學的基礎養成,後者,往往自以為懂而漏掉學習的部分流程。
我們把小學的自然課程大致分類如下(圖超大請務必放大):
各位會發現,除了地科是以觀測為主,生物跟自然基本上就是國中課程的前段(廢話),但太多課程與太少上課節數,注定課程內容走馬看花,這也是為中學教師常常覺得,怎麼小學應該有的基礎,學生一個都沒有!
除了數理教育系出身的小學老師,語教類的往往只能依靠教師手冊以及經驗補足,但以筆者的數理背景來看,經驗上來說,非數理教育當班導教出的小學生,到了國中後的基礎自然科能力平均較差。但這個差異並非致命,而且差距沒有那麼大,都在努力可以補足的範圍。
連結名詞與現象,務必記住基本定義
這篇就先以小學中年級為主,提供家長怎樣增進小孩的自然基礎能力。
第一個建議就是:背。
對,背起來。家長您說這在開玩笑嗎,身為自然專業居然要人背?是的,沒錯,因為任何學科的基礎,都是認識名詞與基本定義,你會覺得這很簡單,多理解就好,純粹是因為「你長大了」。
小三的課程,主要都是認識動植物,以及了解生活周遭的自然現象。植物的構造不背,你怎麼知道根莖葉的功能是什麼,溶解度的概念沒有配合溫度,小孩不知道溫度計怎麼看,對固體與液體的定義不清,他怎麼知道溶解度是什麼意思?
家長首重要求學生能清楚定義,背不是死背,而是根據課本的範例,或是自行上網找影片,讓學生了解名詞對應的「圖像」,可以把名詞與現象連結在一起,成為他不會忘記的基礎知識。切記不能大而化之,什麼都差不多知道一點就好,國中生對自然科,尤其理化的痛苦記憶,多半來自於不求甚解,還不明白就有大量的計算出現。
統整生活經驗,知識才可能系統化
由於小學自然科的設計,是把國中的理化、生物、地科、生活科技,全部打散,依照年齡與程度,配置不同的項目在3-6年級中,好聽是量力而為,難聽就是破碎不堪。簡單說就是欠缺連貫性,跟國文、數學每年都連續性的上課不同,沒有家庭背景,也沒從小接觸自然課程的學生,絕對會忘光光。所以筆者能給的建議,通常就是配合實物、影片,儘量讓學生的腦袋能夠有多一點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