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六年級節點篇(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這篇來總結小六自然科的部分,一句話:很雜。
大致上的內容,包含水、電磁、聲音、地科、力,屬於理化的部分。坦白說,依照筆者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難易度,因為絕大部分都屬於現象描述,而沒有涉及計算,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處在,學生可以用看現象的方式學到理化,上課配合動手實驗或是影片,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壞處則在於,沒有數學計算在其中,連應用題都不多,下一次遇到同樣題型是國二,一年多的空白,對不少學生來說,就等於全部忘光光。

自然科不是死背,仍須記憶與培養

筆者的建議是,小學自然科要學到好,成績可以提升、未來能夠銜接,根據過去的經驗以及教過學生的統計,個人認為關鍵在兩個:
「背」、「從小培養」。
背的意思就跟五年級篇談生物時相同,現象和專有名詞沒什麼理解再背的道理,好比說磁鐵的南北極為何叫做N跟S?啊不就定義來的,還要問。理化的基本名詞跟定義,本就是要去背起來,不然怎麼學?
先理解再背是很奇怪的說法,在解釋名詞的時候,例如聲音的音色、高低,本就會解釋其意義,照理來說還會有影片,或是實物給你看,像是拿幾根弦,繃緊、放鬆彈奏,讓學生知道「喔,這個就是高音」。這就是背的過程啊,差別是死背與否,我們反對的是死背,不是反對背,請家長記得這個概念。
何謂從小培養?筆者的經驗是,所有理化成績會好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條件不差的家長,不管是爸媽就是理工人,還是有足夠的閒錢可以購買教具。請注意這是充分條件,「理化會好的人,多數有這種背景」,不是有這種背景才會好;而且好的意思,用分數來說是80分,我們一般人覺得「很好」,可以去念國立大學理工科的,在國中小階段都是100,嚴格說算是少數人,不是筆者這篇針對的對象。
對於大多數中間程度的學生,理化的東西要好,就是熟悉定義然後背起來,以及多碰多接觸,養成習慣。最好的習慣,不是買大量的科學玩具,放小孩自己玩,是父母自己要有「當維基百科」的心態。
意思是,當小朋友從幼稚園開始時,遇到不懂的自然現象,父母能不能給予一個有邏輯的解說,用他年紀能懂的辦法解釋,轉化成他可以吸收的語言。
有這種父母親,跟父母放牛吃草相比,累積多年到了小六跟國中,基礎相差十萬八千里。一邊早就習慣理化的敘事法,對自然現象的解說有極高接受度,另一邊根本不知道你在講三小,怎麼說的話跟常識講話差這麼多。
各位家長現在可以明白,為何筆者說累積才是重點?因為離群值太耀眼,也正因為是資賦優異,才可能在惡劣的環境中擊敗諸多對手。但這種人100個裡面有幾個?多數都是靠累積,成為科學家跟工程師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吃天分,你只要有個前20%的腦袋,後天累積就能做到。然而媒體跟網路上各種專家敘述的那種理工人,都是前1%的腦袋,可以期待自己小孩是這種人,但不要認定就是他。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39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8.9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小學幾何部分,這是表現落差最大,而且直接影響到國三的部分。這個部分是圓形、扇形,以及圓柱、角柱,問題不是在六年級的課程,是學生「真的懂」還是背公式處理應付。若只是應付題型,國二之後的幾何,可以說肯定完蛋,至少筆者沒見過幾個例外。
進入六年級,即將升中學的階段,基礎運算大致都結束了。這邊會遇到的問題一般來說是兩種,一種是四則混合運算的題目會昏,另一種是應用題看不懂。家長要開始思考,小孩是真的沒有從小練習所以會寫錯,還是真的沒有數理腦。
數學在五年級另外的項目,比較瑣碎又需要重視的,筆者認為有兩個:1.用符號代表數(就是未知數的概念) 2. 單位的的了解。未知數就是未來國中方程式的基礎,筆者親身經歷到的困境是,國一上來的新生,對於未知數沒有概念。你會覺得怎麼可能,小學不是教過了?
幾何在中低年級,碰到的都是基本平面圖型,大體上會有問題的不多,經驗上大多數同學,都可以平安度過,如果不熟的八成是出在沒認真,例如邊長、周長、面積,但許多父母就不解,為何五年級開始就不行。這個原因倒不是面積公式很難,大部分的情況是定義不熟,簡稱從小沒認真上課,也不勤加練習。
這篇開始,會花很多時間講解細節,理由很簡單,五年級的數學開始進入大量的抽象運算,以及配合圖形思考,多數同學到這一階段直接躺平。
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生第一次碰到自然科,由於內容偏重生物以及現象觀察,導致許多家長以為這還好,筆者必須說這種心態蠻糟糕的。任何學科的基礎,都是認識名詞與基本定義,你會覺得這很簡單,多理解就好,純粹是因為「你長大了」。
小學幾何部分,這是表現落差最大,而且直接影響到國三的部分。這個部分是圓形、扇形,以及圓柱、角柱,問題不是在六年級的課程,是學生「真的懂」還是背公式處理應付。若只是應付題型,國二之後的幾何,可以說肯定完蛋,至少筆者沒見過幾個例外。
進入六年級,即將升中學的階段,基礎運算大致都結束了。這邊會遇到的問題一般來說是兩種,一種是四則混合運算的題目會昏,另一種是應用題看不懂。家長要開始思考,小孩是真的沒有從小練習所以會寫錯,還是真的沒有數理腦。
數學在五年級另外的項目,比較瑣碎又需要重視的,筆者認為有兩個:1.用符號代表數(就是未知數的概念) 2. 單位的的了解。未知數就是未來國中方程式的基礎,筆者親身經歷到的困境是,國一上來的新生,對於未知數沒有概念。你會覺得怎麼可能,小學不是教過了?
幾何在中低年級,碰到的都是基本平面圖型,大體上會有問題的不多,經驗上大多數同學,都可以平安度過,如果不熟的八成是出在沒認真,例如邊長、周長、面積,但許多父母就不解,為何五年級開始就不行。這個原因倒不是面積公式很難,大部分的情況是定義不熟,簡稱從小沒認真上課,也不勤加練習。
這篇開始,會花很多時間講解細節,理由很簡單,五年級的數學開始進入大量的抽象運算,以及配合圖形思考,多數同學到這一階段直接躺平。
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生第一次碰到自然科,由於內容偏重生物以及現象觀察,導致許多家長以為這還好,筆者必須說這種心態蠻糟糕的。任何學科的基礎,都是認識名詞與基本定義,你會覺得這很簡單,多理解就好,純粹是因為「你長大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常常遊走在酒吧、夜店、酒館...等等,那些平時大家覺得會遇到的地方,很少有不錯的潛在對象。就我在美國這幾年與之後的朋友圈來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男生非常少去那些場所,他們更常去爬山、上健身房、吃tacos、甚至是去桌遊店...
party像是他們的全職工作,把糜爛生活和喝到爛醉當作是自己認識人脈的藉口。幾乎每個晚上都有聚會行程,不是在夜店就是在某些莫名其妙的會所裡面當人形背景。他們把這種糜爛的生活、喝得爛醉視為一種社交成就,還總是對外炫耀:「認識很多人脈,這都是為了事業鋪路」女生這時候會覺得這樣很帥而且為他們找藉口…
Thumbnail
1. 過度依賴標準答案,缺乏對「錯誤」的認知能力: - 很多碩博士生在學習時只專注於追求「正確答案」,往往在測驗中表現優異,甚至能輕鬆應對論文考核,但卻缺少反思的深度,對於正確答案背後潛藏的錯誤缺乏敏感度。這些學生熟練於背誦與模仿,卻無法深入理解或挑戰已有的知識體系。長期下來,他們往
Thumbnail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主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傾向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仿效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方法往往是為了他人的需求或特定情境設計,未必適用於自己。長期依賴外部的方案會讓學生缺乏主動性,無法培養自我探索的能力。真正適合自己的解法,需要透
Thumbnail
1. 忽視時間管理,導致講座進度失控 許多博士生在準備講座時,未能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時間,結果在講座進行中出現時間超支或不足的情況。例如,演講部分可能過於冗長,佔用了原本留給討論的時間,或是整個講座結束得比預期早,讓聽眾感到意猶未盡。這種對時間掌控的失誤,會影響聽眾的體驗和對講座的評價。
Thumbnail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一門「部定必修」課程,就是全國高中生不分學校、不分組別,皆須修習,且課程內容會列入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範圍。 相較於傳統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大的課程改革內容。 我自己恭逢其盛。 還記得108課綱即將正式登場的那年暑假, 想到「探究與實作課」即將來臨, 那全新
Thumbnail
阮小妹早上傳了一張照片給我,問我看不看得懂。我打開是一張高職的物理考券,查某孫仔要我教他,我一眼晃過去,內容是基本電磁學還有相對論原理,物理離我比較遠,有些我要查維基才能解答,看起來比我那個年代的高一物理難一些。 小妹說查某孫仔考試要考,跟我求救,我仔細看了一下,拒絕了。
當我們在念高中時,對於文理組的選擇總是讓人感到徬徨。有些人天生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有些人則不溫不火,不確定自己擅長的是否喜歡,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否擅長,應該說人有百百種,選擇什麼路線或者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那就會自然去做其中的選擇。 最常見的理科diss文科的說法叫做「不就是因為念不下去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常常遊走在酒吧、夜店、酒館...等等,那些平時大家覺得會遇到的地方,很少有不錯的潛在對象。就我在美國這幾年與之後的朋友圈來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男生非常少去那些場所,他們更常去爬山、上健身房、吃tacos、甚至是去桌遊店...
party像是他們的全職工作,把糜爛生活和喝到爛醉當作是自己認識人脈的藉口。幾乎每個晚上都有聚會行程,不是在夜店就是在某些莫名其妙的會所裡面當人形背景。他們把這種糜爛的生活、喝得爛醉視為一種社交成就,還總是對外炫耀:「認識很多人脈,這都是為了事業鋪路」女生這時候會覺得這樣很帥而且為他們找藉口…
Thumbnail
1. 過度依賴標準答案,缺乏對「錯誤」的認知能力: - 很多碩博士生在學習時只專注於追求「正確答案」,往往在測驗中表現優異,甚至能輕鬆應對論文考核,但卻缺少反思的深度,對於正確答案背後潛藏的錯誤缺乏敏感度。這些學生熟練於背誦與模仿,卻無法深入理解或挑戰已有的知識體系。長期下來,他們往
Thumbnail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主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傾向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仿效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方法往往是為了他人的需求或特定情境設計,未必適用於自己。長期依賴外部的方案會讓學生缺乏主動性,無法培養自我探索的能力。真正適合自己的解法,需要透
Thumbnail
1. 忽視時間管理,導致講座進度失控 許多博士生在準備講座時,未能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時間,結果在講座進行中出現時間超支或不足的情況。例如,演講部分可能過於冗長,佔用了原本留給討論的時間,或是整個講座結束得比預期早,讓聽眾感到意猶未盡。這種對時間掌控的失誤,會影響聽眾的體驗和對講座的評價。
Thumbnail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一門「部定必修」課程,就是全國高中生不分學校、不分組別,皆須修習,且課程內容會列入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範圍。 相較於傳統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大的課程改革內容。 我自己恭逢其盛。 還記得108課綱即將正式登場的那年暑假, 想到「探究與實作課」即將來臨, 那全新
Thumbnail
阮小妹早上傳了一張照片給我,問我看不看得懂。我打開是一張高職的物理考券,查某孫仔要我教他,我一眼晃過去,內容是基本電磁學還有相對論原理,物理離我比較遠,有些我要查維基才能解答,看起來比我那個年代的高一物理難一些。 小妹說查某孫仔考試要考,跟我求救,我仔細看了一下,拒絕了。
當我們在念高中時,對於文理組的選擇總是讓人感到徬徨。有些人天生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有些人則不溫不火,不確定自己擅長的是否喜歡,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否擅長,應該說人有百百種,選擇什麼路線或者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那就會自然去做其中的選擇。 最常見的理科diss文科的說法叫做「不就是因為念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