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六年級節點篇(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這篇來總結小六自然科的部分,一句話:很雜。

大致上的內容,包含水、電磁、聲音、地科、力,屬於理化的部分。坦白說,依照筆者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難易度,因為絕大部分都屬於現象描述,而沒有涉及計算,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處在,學生可以用看現象的方式學到理化,上課配合動手實驗或是影片,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壞處則在於,沒有數學計算在其中,連應用題都不多,下一次遇到同樣題型是國二,一年多的空白,對不少學生來說,就等於全部忘光光。

自然科不是死背,仍須記憶與培養

筆者的建議是,小學自然科要學到好,成績可以提升、未來能夠銜接,根據過去的經驗以及教過學生的統計,個人認為關鍵在兩個:

「背」、「從小培養」。

背的意思就跟五年級篇談生物時相同,現象和專有名詞沒什麼理解再背的道理,好比說磁鐵的南北極為何叫做N跟S?啊不就定義來的,還要問。理化的基本名詞跟定義,本就是要去背起來,不然怎麼學?

先理解再背是很奇怪的說法,在解釋名詞的時候,例如聲音的音色、高低,本就會解釋其意義,照理來說還會有影片,或是實物給你看,像是拿幾根弦,繃緊、放鬆彈奏,讓學生知道「喔,這個就是高音」。這就是背的過程啊,差別是死背與否,我們反對的是死背,不是反對背,請家長記得這個概念。

何謂從小培養?筆者的經驗是,所有理化成績會好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條件不差的家長,不管是爸媽就是理工人,還是有足夠的閒錢可以購買教具。請注意這是充分條件,「理化會好的人,多數有這種背景」,不是有這種背景才會好;而且好的意思,用分數來說是80分,我們一般人覺得「很好」,可以去念國立大學理工科的,在國中小階段都是100,嚴格說算是少數人,不是筆者這篇針對的對象。

對於大多數中間程度的學生,理化的東西要好,就是熟悉定義然後背起來,以及多碰多接觸,養成習慣。最好的習慣,不是買大量的科學玩具,放小孩自己玩,是父母自己要有「當維基百科」的心態。

意思是,當小朋友從幼稚園開始時,遇到不懂的自然現象,父母能不能給予一個有邏輯的解說,用他年紀能懂的辦法解釋,轉化成他可以吸收的語言。

有這種父母親,跟父母放牛吃草相比,累積多年到了小六跟國中,基礎相差十萬八千里。一邊早就習慣理化的敘事法,對自然現象的解說有極高接受度,另一邊根本不知道你在講三小,怎麼說的話跟常識講話差這麼多。

各位家長現在可以明白,為何筆者說累積才是重點?因為離群值太耀眼,也正因為是資賦優異,才可能在惡劣的環境中擊敗諸多對手。但這種人100個裡面有幾個?多數都是靠累積,成為科學家跟工程師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吃天分,你只要有個前20%的腦袋,後天累積就能做到。然而媒體跟網路上各種專家敘述的那種理工人,都是前1%的腦袋,可以期待自己小孩是這種人,但不要認定就是他。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39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3.8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坦白說,這是國二下學期化學部分,最不需要教的地方(燦笑)。沒在開玩笑,基本上全部都是背的都是背的都是背的。會出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沒背,極端點說硬背都可以拿高分,所以這邊跟你哭說很難都不會的同學,不用再聽他囉嗦,去背書就是。不過,話雖如此,還是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Thumbnail
坦白說,這是國二下學期化學部分,最不需要教的地方(燦笑)。沒在開玩笑,基本上全部都是背的都是背的都是背的。會出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沒背,極端點說硬背都可以拿高分,所以這邊跟你哭說很難都不會的同學,不用再聽他囉嗦,去背書就是。不過,話雖如此,還是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Thumbnail
大部分同學在這邊遇到的問題不是看不懂,是背不起來,元素性質、名詞解釋,弄到昏頭轉向,所以太容易弄錯。欸,筆者只能說,加油。不是放生,是因為這裡的問題,最大最大的部分,是卡在各校進度不同。理論上,108課綱後,這章節的所有特性、定義,應該要力求簡單明瞭,不要太過混雜到學生無法理解。
Thumbnail
大部分同學在這邊遇到的問題不是看不懂,是背不起來,元素性質、名詞解釋,弄到昏頭轉向,所以太容易弄錯。欸,筆者只能說,加油。不是放生,是因為這裡的問題,最大最大的部分,是卡在各校進度不同。理論上,108課綱後,這章節的所有特性、定義,應該要力求簡單明瞭,不要太過混雜到學生無法理解。
Thumbnail
第二次段考會考到光,大部分放棄的同學,都是看到那個成績後,決定躺平。坦白說作為老師不能認同,但心情上可以理解,因為聲音跟光,背一背的性質就算了,要抽象思考的真的就是……
Thumbnail
第二次段考會考到光,大部分放棄的同學,都是看到那個成績後,決定躺平。坦白說作為老師不能認同,但心情上可以理解,因為聲音跟光,背一背的性質就算了,要抽象思考的真的就是……
Thumbnail
但過了好幾年後回想起這件事,仔細且深度的思考了許久,也藉由網路的便利查了非常大量的資訊,我開始想要慢慢找出這之間的端睨,究竟「先學起來再說」的這種教育模式真的沒問題嗎...
Thumbnail
但過了好幾年後回想起這件事,仔細且深度的思考了許久,也藉由網路的便利查了非常大量的資訊,我開始想要慢慢找出這之間的端睨,究竟「先學起來再說」的這種教育模式真的沒問題嗎...
Thumbnail
如果有老師研究過,就會發現筆者的教法是「減法教學」,因為目標學生是中段到中上,不是前段生。這類學生的資質沒有非常好,但可以經由努力得到應有的回報。
Thumbnail
如果有老師研究過,就會發現筆者的教法是「減法教學」,因為目標學生是中段到中上,不是前段生。這類學生的資質沒有非常好,但可以經由努力得到應有的回報。
Thumbnail
第五章是「協調作用」,經過兩次段考,小國一大致上已經習慣了國中的節奏,和老師上課的方法,不適應的現象會少很多。
Thumbnail
第五章是「協調作用」,經過兩次段考,小國一大致上已經習慣了國中的節奏,和老師上課的方法,不適應的現象會少很多。
Thumbnail
對於大多數中間程度的學生,理化的東西要好,就是熟悉定義然後背起來,以及多碰多接觸,養成習慣。最好的習慣,不是買大量的科學玩具,放小孩自己玩,是父母自己要有「當維基百科」的心態。
Thumbnail
對於大多數中間程度的學生,理化的東西要好,就是熟悉定義然後背起來,以及多碰多接觸,養成習慣。最好的習慣,不是買大量的科學玩具,放小孩自己玩,是父母自己要有「當維基百科」的心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