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六年級節點篇(3)

2021/03/1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這篇來總結小六自然科的部分,一句話:很雜。
大致上的內容,包含水、電磁、聲音、地科、力,屬於理化的部分。坦白說,依照筆者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難易度,因為絕大部分都屬於現象描述,而沒有涉及計算,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處在,學生可以用看現象的方式學到理化,上課配合動手實驗或是影片,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壞處則在於,沒有數學計算在其中,連應用題都不多,下一次遇到同樣題型是國二,一年多的空白,對不少學生來說,就等於全部忘光光。

自然科不是死背,仍須記憶與培養

筆者的建議是,小學自然科要學到好,成績可以提升、未來能夠銜接,根據過去的經驗以及教過學生的統計,個人認為關鍵在兩個:
「背」、「從小培養」。
背的意思就跟五年級篇談生物時相同,現象和專有名詞沒什麼理解再背的道理,好比說磁鐵的南北極為何叫做N跟S?啊不就定義來的,還要問。理化的基本名詞跟定義,本就是要去背起來,不然怎麼學?
先理解再背是很奇怪的說法,在解釋名詞的時候,例如聲音的音色、高低,本就會解釋其意義,照理來說還會有影片,或是實物給你看,像是拿幾根弦,繃緊、放鬆彈奏,讓學生知道「喔,這個就是高音」。這就是背的過程啊,差別是死背與否,我們反對的是死背,不是反對背,請家長記得這個概念。
何謂從小培養?筆者的經驗是,所有理化成績會好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條件不差的家長,不管是爸媽就是理工人,還是有足夠的閒錢可以購買教具。請注意這是充分條件,「理化會好的人,多數有這種背景」,不是有這種背景才會好;而且好的意思,用分數來說是80分,我們一般人覺得「很好」,可以去念國立大學理工科的,在國中小階段都是100,嚴格說算是少數人,不是筆者這篇針對的對象。
對於大多數中間程度的學生,理化的東西要好,就是熟悉定義然後背起來,以及多碰多接觸,養成習慣。最好的習慣,不是買大量的科學玩具,放小孩自己玩,是父母自己要有「當維基百科」的心態。
意思是,當小朋友從幼稚園開始時,遇到不懂的自然現象,父母能不能給予一個有邏輯的解說,用他年紀能懂的辦法解釋,轉化成他可以吸收的語言。
有這種父母親,跟父母放牛吃草相比,累積多年到了小六跟國中,基礎相差十萬八千里。一邊早就習慣理化的敘事法,對自然現象的解說有極高接受度,另一邊根本不知道你在講三小,怎麼說的話跟常識講話差這麼多。
各位家長現在可以明白,為何筆者說累積才是重點?因為離群值太耀眼,也正因為是資賦優異,才可能在惡劣的環境中擊敗諸多對手。但這種人100個裡面有幾個?多數都是靠累積,成為科學家跟工程師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吃天分,你只要有個前20%的腦袋,後天累積就能做到。然而媒體跟網路上各種專家敘述的那種理工人,都是前1%的腦袋,可以期待自己小孩是這種人,但不要認定就是他。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39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4.7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