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幸福的牢籠:一場跟教育體制未完待續的「生存」遊戲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每個孩子、每名學生都是獨特的。走進教育體制的大門,卻不只就學的莘莘學子學女,更有背後的一群父母。但就像測驗考試等一樣,我們的教育政策、親職教育、甚至社會和經濟結構,仍然以一套既定標準來衡量所有學生,替未達標者貼上標籤的同時,令不在教育現場的家長百上加斤,形成一場家庭全員與教育體制搏鬥的生存遊戲……

下一站,幸福?

一名15歲女學生自殺身亡事件再次響起社會對學生壓力的關注。筆者得悉消息後,心如刀割,惋惜慨嘆之際,也反思為何本應快樂童年,尋覓理想的青春階段,豈料是步入生命結束的前奏。
一如已往,得到往往只停留幾天的輿論熱度,官員們重申現有支援措施:啟動校園危機事故處理機制、社工輔導員的傾訴求助等[1]。無疑,壓力可以傾訴短暫得以舒緩,筆者亦無意否定學生需要學習面對壓力時的處理方式,才能堅毅成長,但如何拿捏壓力,壓力多寡與學生的承受程度,長期以來就成為政府和教育體制促進學生福祉的「夢魘」。當身處澳門這個福利優厚的舒適圈中,加上少子化的趨勢下,升大學再也不是夢,但為何學生壓力仍然如此般重?
教育暨青年局正在展開公眾諮詢的《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局長指出本澳學生的幸福感(或稱生活滿意度)處於中上水平,為6.07,課業壓力亦比鄰近地區為低,未來希望提升學生與同儕與親子關係等方式提升幸福感[2]。唯局長引用的《PISA 2018年分析結果》[3],澳門實際上低於香港(6.27)、台灣(6.52)、日本(6.18)、韓國(6.52)。
與地域文化相近的前兩者相比,我們沒有如香港擁擠的生活環境和急速的都市節奏,也相較台灣有相對完善的學習環境及設備。面對如此的結果,活在人人派錢的幸福小城的我們更應該深思,為什麼投入龐大教育資源卻換不到學生一絲幸福的自覺。
夜光璀璨的澳門小城

學生壓力的循環迴路

筆者生於即將主權移交的20世紀末,父母學歷不高,對成績高低頗為在意,只要一有不合格的測驗,家裡便充斥一種空氣凝結,份外凝重的氣氛,使得每次不合格後都頗感壓力,不敢向他們開口。父母關心的言談間透露他們昔日教育和社會環境欠佳造成今天的遺憾。
時光飛逝,轉眼卸下中學校服已數載。學生壓力似乎未有隨教育改革提倡多元評核而降低。筆者還是看見夜深人靜,一隻又一隻填鴨在書桌前埋頭苦幹,硬生生把死知識塞進腦裡,又或是重複習題以求達致熟能生巧,付出此般努力,若最後未能達標,勞累的學生得到的並不是抗壓的鼓勵,而是對分數的自責,與家長責備的雙重負荷。
勞累的不只「心」,還有「身」。健康專家強調青少年階段每天睡8小時左右,然而,澳門青少年上課平日只有不足四分一可以「睡得夠」,高中學生更只有初中學生的一半[4]。當睡眠不足,降低靈敏度、記憶力和情緒,甚至發育。
這樣或者可以理解不少學生上課時「烏眉瞌睡」的場面。由通宵溫習、睡眠不足、上課專注不足、被老師訓斥、測驗考試未能達標、家長責備。這樣像連續劇套路般的惡性循環,被如此的學壓重壓所抑制和束縛正是我們從小灌輸拚分數和升學的普遍現象。
只求分數、不求甚解,是十八歲前的學習縮影。一旦進入十八歲,又在短時間內被要求成為對自己負責的「大人」,當社會甚至家庭投入如此的「畫界工作」,使得許多青少年一進大學後才能享受遲來的青春,才能擁有他們本該擁有的自由、充滿探索的時光。不敢反問:這是我們澳門社會想要培育的下一代,在人生前十數載理想的生命經驗嗎?

現在家長擁有的更多,反而更焦慮

筆者並非家長,故只能試著從其他經驗研究和社會新聞整理。許多國家的研究均發現,升學階段的青少年學業成績,除了影響學生本身,還與他們家長憂鬱和焦慮程度密切相關。這種「密切」,體現筆者走在澳門街頭,親眼目睹上、放學時間,家長們拿著試卷,對著子女苛責說:「怎麼這題都不會?不是都跟你複習過了嗎!」。更遑論家長自己也不太會的中學階段,很多時都是只著眼分數高低。
這類情景相信每個只要有在學學生的家庭必定上演的一幕。無可厚非,測驗成績是最直接呈現學生學習表現的方式,但也是強化升學主義的催化劑。不過,隨著澳門社會發展也漸趨多元化,學校也由紙筆測驗,逐漸轉變成不同教學評量方式、價值與實作的多重聚合,著重過程多於結果,例如小組報告、分組討論、角色扮演、藝術創作等,只是這些評量最後都被轉化成數字,不容易被家長看見而已。
站在家長端而言,「成績快餐」是澳門社會為了拚經濟、父母拚事業、拚更好的生活環境,造成以分數論斷學習表現的非預期結果;甚至為求子女未來犧牲現在健康的矛盾結果。這些一切無疑也反映了當代家長未能擺脫昔日升學主義追求「標準」的後遺症。
在此同時,政策層面提倡的親職教育,經常不自覺地以特定家庭形態為「標準」,假定家中有一位專職照顧者,又或是預設父母均事從朝九晚六工作,還能抽空在子女「學業夾殺」期間來一遍親子教育,這樣過度理想的親職模式劇本,其實讓不少輪班、加班、雙薪、更別說單親家庭都力有不逮,反而加劇了家庭各方焦慮。

補習文化:社會與市場合奏的協奏曲

面對焦慮的解決方法,一部分家長選擇「外判」予市場負責。筆者也曾在小學未能靠自己「讀好書」,亦有四年在補習社的歲月。學生需要補習的原因無疑只有三個,一是「心散」,需要有人督促管教,以求定時完成每天功課和温習測驗考試;二是「跟不上、學不好」,跟不上學校教學步伐,學不好老師教授內容,故需要專人補救;最後是「托管」,解決在子女課後距離家長下班的照顧問題。
三個原因其實互相相關,既能提高成績、完成課業及有人照顧。大家只要在學校區附近走走,處處補習社的景象已是今天澳門小城的日常。在十年前,只有170多間補習社[5],唯今天已經翻了兩倍多,達到400多間[6],已經不含眾多上門私人補習。而簡單的經濟原理告訴我們,有需求才有供應,唯在少子化的趨勢,加上「四校聯考」、「內地聯考」等升學考試的出現,更多中學生走入補習大門,使補習社數目不跌反升,更有精緻化、專業化和名牌化的趨勢。
其實「補習、補習」朗朗上口,到底是「補充學習」,還是「補救學習」。筆者認為澳門的補習社是兩種定義的混合體,無論是補充學校的學習內容,抑或補救落後的學業成績。但不能否定的是家庭對補習文化的習慣依賴,家長期許補習社能夠「教好」、「管好」子女,而學生就無法離開「被別人強制學習」的處境,逐漸成為等著餵養的野獸,失去自己狩獵覓食的本能。更嚴重的根本問題在於,補習文化無疑是對教育體制的否定,除了老師難以從學校環境評估學生學習狀況與問題,不利教學改進,私營的補習市場更彷彿摑了政府投大力入公共資源的教育體制一巴掌。
諷刺的是,隨著社會型態轉變,孩子成為更加寶貴的資產,政府、學校,甚至市場環境召喚家長投入更多心力照顧培育,其實處處矛盾,最後換到的只是家長與子女一起在教育競技場無止境的賽跑,過程把孩子剝削得體無完膚。
說穿了就是,當以學習效率之名,為他們童年填滿補習的色彩;當以締造未來之名,為他們、甚至家長增添互相傷害的親子歲月之時,我們,或是說整個社會,並不真的珍惜他們本該擁有的自由、本該不被犧牲與壓抑的青春光芒。
澳門街頭的中學生

活在當下:試著翻轉成功的單一定義

「活在當下」這句話人人會講,現今社會很容易理解成「及時行樂」、「今朝有夜今朝醉」。其實,真正的活在當下卻不只是追求當刻的享受和快樂,而是一個能夠讓人不受擔憂束縛、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全心享受和專注於當刻的生活態度。這或許比起強調標準化、逐末捨本的提升幸福感,來得更為「貼地」。但試問:現今澳門社會,別說大人的我們,又有多少學生能夠活在當下呢?
教育,應該是學生成長的沃土,而非難以掙脫的泥沼。使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特質,做自己的主人,勇於與眾不同,並在自我實現的過程裡,發揮自我、找到潛能,對自己的土地或地球村任何一角落,有所貢獻,畢竟成功絕非只有一條方程式。
重新塑造成功的多重面貌,可能才是解開一片猶如「殺戮戰場」的教育環境的鑰匙。一定要讀到大學才算是成功嗎?有些學生只是剛好不會讀書,或是不適應當一隻填鴨而已,但他們可能會很多我們都不會的事情。或許他們很會畫畫,創作令人驚豔的作品;或許很會攝影;或許很會烹飪;或許更多更多其他才能。正正因為這樣的分工,社會與家庭才能達到平衡並且共好,所以我們應該要挑戰整個社會對成功的單一定義。
澳門大學,澳門唯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
再者,如果我們不試著改變大環境,那麼,在升學體制長大,已經是大人的我們,只會不斷再製壓力與焦慮。若不想莘莘學子重蹈覆轍,「我們都是這樣捱過來的」、「早日給學生體驗未來辛苦」這些言論無疑是一記警鐘!它應該要敲響所有澳門大人的腦袋:學生,或是說每一位孩子,不只是家長們的私有資產,更是社會的公共財,是一整個社會都需要珍而重之的玫瑰。看見他們發亮眼睛的快樂,期待他們未來多元的綻放,一直是筆者告別童年後欲以追求的社會環境。所以,為這場困獸鬥的生存遊戲,反思一下我們能夠做點什麼改變?
[1] 澳門日報(2020年12月4日),十五歲女學生墮樓亡,澳聞A6。
[2] 澳廣視(2020年12月5日)。新聞報導。取自https://www.tdm.com.mo/c_news/tv_news.php?id=497127
[3] OECD (2019). PISA 2018 Results (Volume III): What School Life Means for Students’ Lives.
[4] 衛生局(2020)。《澳門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2017-2018學年)》。澳門:衛生局。
[5] 統計暨普查局(2011)。《2009/2010學年教育調查》。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6] 教育暨青年局(2020)。具執照的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名單。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取自http://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addon/allmain/msgfunc/Msg_url_page.jsp?iscon=1&msg_id=8434&search_data=&timeis=Wed%20Dec%2016%2014:17:51%20GMT+08:00%202020&&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Nala's World,最幸福的旅程:一人一貓的單車環球冒險》推廣心得本文為2021年的美國旅遊書籍《Nala's World,最幸福的旅程:一人一貓的單車環球冒險》推廣心得,無劇透,請放心閱讀。
Thumbnail
avatar
患子
2021-09-26
79/365天持續寫作 - 一頓飯的幸福 吃飯時,我常因為太想吃,太好吃,吃得太快而噎到。 但還是會不自覺的忘記這件事,尤其是美食當前的時候,真的很難理性的提醒自己這件事。 打開便當,打開Netflix,立馬咬上一口熱呼呼的排骨,果真好好吃啊!! 在配上一口飯,太美味了,我又開始狂嗑了起來,但這次我有意識到了,我提醒自己放慢速度
Thumbnail
avatar
胖胖太太
2020-11-11
畫說好書08_《酸黃瓜巧克力》_幸福的那一國閱讀時,我不禁想,在鑰匙兒童的朋友眼裡,我是不是也歸屬於「幸福的人」那一國呢?曾經我羨慕那些不被管東管西、不必事事報備的朋友,也曾為自己的不自由感到憋屈。但那一天之後,我突然迷惘了,究竟被管太多和完全不被管,誰比較幸福?
Thumbnail
avatar
圈圈轉圈圈
2020-08-13
我從我的英國老闆身上學到的事(三)用行動為員工創造幸福的懷孕職場環境身為新手媽媽,很慶幸自己能有一個很為員工著想的老闆,還有十分支持我的同事跟工作環境,我在荷蘭體驗了以前在台灣工作時無法想像的幸福福利,在這邊做個簡短的紀錄與分享,真心希望有一天台灣也可以提供媽媽們一個更友善的職場環境,讓職業婦女能夠勇敢灑脫的生小孩,在工作和家庭中得到更好的平衡!
Thumbnail
avatar
PW Lin
2020-05-08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 - 一場簡單又溫馨的公路之旅「綠皮書」是一本在1960年代美國當地出版的旅遊小書,內容記載著對「黑人友善」的場所,包括餐廳、旅館、娛樂等。《幸福綠皮書》以這本「綠皮書」為題,劇情不免觸碰了老生常談的種族議題。在這個黑人權利不斷被搬上檯面討論,人們或許會質疑:當我們關注黑人權利的同時,是否也能用同等的關注去關心其他弱勢族群?
Thumbnail
avatar
XXY
201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