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完成,大腦會一直提醒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科學研究發現,如果感到有件事還沒做完,我們的大腦會一直不斷提醒自己,它還滯留在「待辦事項」資料夾。

比如說,如果有封訊息或電子郵件,邀請你前往一場座談會擔任嘉賓,而你當下決定晚點再決定與回覆,在這之前,大腦會把相關資訊放在暫存區,並一再跳出訊息說這事沒完。

這就是所謂的「認知閉合需求」:在潛意識中,人們會一直想要進行已排序的任務,好告訴自己總算完成了,「放下心中大石」就是這一情況的形象化。其實我們心中,舉著的小石頭常比預期要多,由於不斷有各種提醒出現,心情就不太容易輕鬆。

一般而言,這種「提醒」等於打斷你做其他事的專注,還會佔去寶貴的工作(短期)記憶容量。所以有人建議,如果是光靠直覺就能決定的、沒什麼真正風險的小事情,兩秒鐘內就選擇並執行吧。因為有九成以上的機率,你事後再想也不會改變原先選項,還不如早點搞定、早點釋放注意力與記憶體。

表面上來看,認知閉合需求經常造成麻煩,但也有人故意把它反過來用。譬如《鋪梗力》當中提到,若想快速進入寫作狀態,有的寫作者會故意把先前已大致想好的段落或情節,留到隔天才真正寫出來。

如此一來,就可以大量削弱「好煩我不想坐上書桌」的心態,因為你可以告訴自己,應該先把想好的東西寫出來。等到寫完,你的大腦也差不多暖機完成,順利切換到工作模式了。(有些科學家說,大腦完全啟動工作模式大約需要五分鐘)

總之,就是刻意塑造「之前被中斷了,現在我想先把這個搞定」的想法,然後就更能無縫接軌到同一類型的新工作。簡單地說,就是用認知閉合需求來對抗惰性,以延續專注。

對於搏取或延續注意力,認知閉合還有多種應用。最常見的就是小說、漫畫或戲劇到一個段落結束前,刻意留下某個進行到一半的情節,以吸引觀眾繼續追。有時也可以在教學裡,提出一個有待解釋或懸而未決的問題,持續提出相關資訊或各種觀點,卻遲遲不說出最終結論。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解謎或未完故事的手法,未必適用於所有學科或所有課程內容。但至少就我比較熟悉的文科或社科領域,多數內容應該都可用此結構呈現:1.衝突點如何形成,2.衝突點的可能後果,3.消除衝突點的策略有哪些,4.現階段的成果等階段。而這一結構大多可以搭配解謎敘事,或是轉折性強的故事。

倘若你認同注意力屬於有限資源,那這可以算是注意力管理的一種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94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活著,好累,能拖就拖 就構造與運作的路徑而言,人類的大腦確實是上帝完美的傑作,但就大腦的動能而言,卻是無比的吝嗇。在可以躺下,絕對不坐、可以坐著,絕不站著,不見棺材、幹嘛流淚的動力原則下,每當外界的訊息量過多的時刻,大腦最佳的選擇就是「躺平」,展現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現象,就是拖延。
Thumbnail
活著,好累,能拖就拖 就構造與運作的路徑而言,人類的大腦確實是上帝完美的傑作,但就大腦的動能而言,卻是無比的吝嗇。在可以躺下,絕對不坐、可以坐著,絕不站著,不見棺材、幹嘛流淚的動力原則下,每當外界的訊息量過多的時刻,大腦最佳的選擇就是「躺平」,展現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現象,就是拖延。
Thumbnail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手上多個項目同步處理,腦中一個念頭讓你起身,或許只是想拿個釘書機整理報帳單據,但就在起身的剎那,就突然忘了原本要做什麼。一日下來筋疲力竭,待辦清單刪除許多,卻又無限新增。好不容易下了班,工作思緒依然塞滿腦海,你在床上翻來覆去,好不容易睡著後,鬧鐘響起,新的一天已翩然而至。
Thumbnail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手上多個項目同步處理,腦中一個念頭讓你起身,或許只是想拿個釘書機整理報帳單據,但就在起身的剎那,就突然忘了原本要做什麼。一日下來筋疲力竭,待辦清單刪除許多,卻又無限新增。好不容易下了班,工作思緒依然塞滿腦海,你在床上翻來覆去,好不容易睡著後,鬧鐘響起,新的一天已翩然而至。
Thumbnail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上一秒想著要幹嘛,下一秒轉個身就立刻忘記,我最近甚至有拿起手機滑一滑,就忘記自己拿手機是要幹嘛!超級恐怖!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症頭(台),放心,這不是失意,這種有點短路的現象,其實是因為記憶還沒形成。 也就是還在注意力的階段,大腦根本沒記住,所以也沒有忘記之說。
Thumbnail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上一秒想著要幹嘛,下一秒轉個身就立刻忘記,我最近甚至有拿起手機滑一滑,就忘記自己拿手機是要幹嘛!超級恐怖!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症頭(台),放心,這不是失意,這種有點短路的現象,其實是因為記憶還沒形成。 也就是還在注意力的階段,大腦根本沒記住,所以也沒有忘記之說。
Thumbnail
前幾日在做2021年第三季的復盤時忽然發現,有好幾個希望養成的習慣中間都落下了好幾日沒有執行,兩三個計畫徹底被我拋在腦後,少數有達成的目標還都是集中在第三季的後半段時間才緊湊地完成的...結果發現這種現象的成因,基本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進行剖析。如果你希望能夠更了解自己為甚麼無法堅持習慣,就看下去吧!
Thumbnail
前幾日在做2021年第三季的復盤時忽然發現,有好幾個希望養成的習慣中間都落下了好幾日沒有執行,兩三個計畫徹底被我拋在腦後,少數有達成的目標還都是集中在第三季的後半段時間才緊湊地完成的...結果發現這種現象的成因,基本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進行剖析。如果你希望能夠更了解自己為甚麼無法堅持習慣,就看下去吧!
Thumbnail
這次介紹的是持續的力量,作者為復健師,以醫學的角度闡述,幫助讀者克服拖延的習慣,持續不懈。但是經過筆者消化,只強烈推薦看完第一章,三五章加減看。
Thumbnail
這次介紹的是持續的力量,作者為復健師,以醫學的角度闡述,幫助讀者克服拖延的習慣,持續不懈。但是經過筆者消化,只強烈推薦看完第一章,三五章加減看。
Thumbnail
在潛意識中,人們會一直想要進行已排序的任務,好告訴自己總算完成了。
Thumbnail
在潛意識中,人們會一直想要進行已排序的任務,好告訴自己總算完成了。
Thumbnail
在做事、講話、思考時容易被別的事情吸引/想到別的,而改做/說/想別的事情,人生的歷程也一樣,常有岔題的情形出現
Thumbnail
在做事、講話、思考時容易被別的事情吸引/想到別的,而改做/說/想別的事情,人生的歷程也一樣,常有岔題的情形出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