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菩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十年前,我的小弟算是死過一次。在沒有一個家人知道原來他有心臟病的情況下,在11月,一天寒冷的夜裡,我弟突然心臟驟停、休克、尿失禁,我們呼天搶地、崩潰、慌亂的把他送進了急診室。
小弟還在布簾後,被一群醫師搶救著,我卻已經被遞上一張到院前已死亡的證明。
人都還在救,我怎麼可能收下死亡證明,事情發生的這麼突然,我也不願意接受我弟居然死亡的證明。
那天是11/15,凌晨四點多,再過整整一個月,就是小弟的生日。那夜發生的一切,我至今忘不了。
但奇蹟就這樣發生了。
多虧弟弟當時足夠年輕(17歲,一個要進加護病房,也是進「兒童」加護病房的大齡兒童)(在醫院18歲以下都是兒童),恢復力超乎醫生預期的好,所以之後的病情發展,都是往好的方向前進。
最後,弟弟以醫院奇蹟教案之姿,回到了我們身邊。
雖然還是有一些記憶不好的後遺症,但我們已經好知足好知足的感謝上蒼。
每個醫生看過弟弟厚的像千層蛋糕的病歷,都會對眼前沒有語言障礙、沒有四肢扭曲、身體各方面機能,都完美挨過無呼吸心跳30分鐘的弟弟,嘖嘖稱奇。
(腦部缺氧4-6分鐘,腦細胞開始受損 ; 6-10分鐘,腦部發生無法復原的損傷、腦死,甚至死亡)
平時就有在做善事的媽媽,因此更加感激老天。現在定時都會帶弟弟去廟裡上香,回報老天爺的善待。
也是在那個時候媽媽接觸到「捐棺」這件事。
我也是到最近才知道,媽媽在弟弟生病後,都持續的用我們全家五個人(爸、媽、我、大弟、小弟)的名義,每年捐棺。讓有困難的亡者和無法負擔亡者的生者,能無憂的渡過眼前的難關。
比起捐款,「捐棺」可能沒那麼百用。但卻是能讓捐助者知道善意流向何處的一種捐獻方式。
「捐棺」是需要排隊的。向捐棺機構告知「我要捐棺」並付清棺木費用之後,就可以開始排隊,等待需要用棺的「受棺人」出現。
就跟等器官移植一樣,能配對成功的,都是一種善緣。
當你捐獻的棺木被成功申請後,機構會郵寄給捐棺者有關受棺者的資料(死亡證明、清寒證明、里長證明、申請人與亡者關係、亡者背景....),讓你清清楚楚的知道是誰收下了你的善意。
今天,我們家收到機構的信封,裡面有一疊厚厚的證明。我們家捐獻的五個棺木都被申請出去了。
授棺者來自澎湖、宜蘭、花蓮、南投、苗栗。
善意如星火般散落在不同的地方,讓我感覺平靜且安慰。
我細細的看著文件上記載的亡者生平、個性、家庭狀況、為何用棺...
這份資料,讓捐棺的我們,對受棺者不至於那麼陌生、有可以想像的方向。有了受者的形象,我們也比較有明確的付出感。
我媽說讓她最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母子同葬在一個棺木。
當然,也是有人忌諱死亡證明寄到家裡的。
我有個朋友,知道我們有在捐棺,覺得很有意義,便跟我要了捐棺資訊,但知道後續會郵寄死亡證明到家裡,就有所顧慮了。
我跟他說,如果感覺不安,可以請機構捐棺後,不用郵寄資料到家裡。
每次收到機構寄來的資料,我媽都會拿到廟裡上香,向上天稟報,並隨著金紙一同燒盡。
我媽跟我說,他們都成了菩薩,在天上會保佑我們的。
玫瑰送人,手留香,我想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吧。
持續寫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1會員
128內容數
長短不拘,持續為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貓跟著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接受失敗的心智,是一個人成熟的指標。不管失敗的規模是小到買錯一件衣服,還是大到公司倒閉,只要能平靜的接受失敗,並很快從失敗中恢復情緒,就是一個成熟心智的表現。 顯然,我還不夠成熟。 最近要結婚了,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婚姻大事我得自己去面對,沒人能替我做決定,但偏偏我是一個不會做決定的人,所以這段時間非
這個月底弟弟要結婚,弟弟怕麻煩,所以決定不辦婚宴,但為了配合女方,還是想宴請親友的要求,最後折衷的,辦了一場家宴。 不然弟弟本來想效仿我,結婚,登記就好,簡單、無憂,不影響幸福。 雖然只是家宴,但光是女方家屬就將近100人,算是小的大場面了,和媽媽商量之後,覺得一般的洋裝,已經算不上可彰顯主人家的正
(這是一篇舊文章了,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躺在草稿夾裡沒有發,看完文章,勾起我的回憶,希望看完文章的你,也能有所感觸。) 昨天我和老陳,和一對夫妻朋友,帶著18名育幼院院童去桃園中壢的電影院看冰雪奇緣2。 這是我第一次和育幼院院童接觸。 感謝朋友的邀請,才讓我有這次難得的機會。這家育幼院位於桃園,我不知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作者回想起他以前小時候的事,他有一個朋友,得了不治之症,常常被班上的某位女同學取笑,一開始,他的朋友都會忍耐,但面對女同學毫無分寸的惡劣言詞,終於有一天他的朋友氣得哭出來,甚至出手打了那位女同學。 隔天,女同學的父母到了學校,和老師一起斥責了他的朋友,說身為男生怎麼可以動手打女生。
常常聽到有人會用「回不去了」來形容一段逝去的關係,但其實我對「回不去」這個概念,一直心存懷疑。我不認為有任何的關係是回不去的。 只要彼此都「願意」。 只要「願意」,我認為所有關係都可以修復,雖然無法復原到最一開始的感覺,但恢復到七八成,我認為是可能的。 但難就難在「願意」。 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挽救破
批評一下自己,說好的持續寫作,最近又中斷了。但其實我每天都有寫作意識,只是我還是給自己太多藉口。 生氣自己。 我看過一本書叫「管理你的每一天」,書裡有提到一個概念「每天都要保持工作」,這裡的工作不見得是指會讓人變成工作狂的那種工作,可以是所有的勞動,書裡舉的例子正是寫作。 「每天保持工作」的優點很多
接受失敗的心智,是一個人成熟的指標。不管失敗的規模是小到買錯一件衣服,還是大到公司倒閉,只要能平靜的接受失敗,並很快從失敗中恢復情緒,就是一個成熟心智的表現。 顯然,我還不夠成熟。 最近要結婚了,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婚姻大事我得自己去面對,沒人能替我做決定,但偏偏我是一個不會做決定的人,所以這段時間非
這個月底弟弟要結婚,弟弟怕麻煩,所以決定不辦婚宴,但為了配合女方,還是想宴請親友的要求,最後折衷的,辦了一場家宴。 不然弟弟本來想效仿我,結婚,登記就好,簡單、無憂,不影響幸福。 雖然只是家宴,但光是女方家屬就將近100人,算是小的大場面了,和媽媽商量之後,覺得一般的洋裝,已經算不上可彰顯主人家的正
(這是一篇舊文章了,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躺在草稿夾裡沒有發,看完文章,勾起我的回憶,希望看完文章的你,也能有所感觸。) 昨天我和老陳,和一對夫妻朋友,帶著18名育幼院院童去桃園中壢的電影院看冰雪奇緣2。 這是我第一次和育幼院院童接觸。 感謝朋友的邀請,才讓我有這次難得的機會。這家育幼院位於桃園,我不知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作者回想起他以前小時候的事,他有一個朋友,得了不治之症,常常被班上的某位女同學取笑,一開始,他的朋友都會忍耐,但面對女同學毫無分寸的惡劣言詞,終於有一天他的朋友氣得哭出來,甚至出手打了那位女同學。 隔天,女同學的父母到了學校,和老師一起斥責了他的朋友,說身為男生怎麼可以動手打女生。
常常聽到有人會用「回不去了」來形容一段逝去的關係,但其實我對「回不去」這個概念,一直心存懷疑。我不認為有任何的關係是回不去的。 只要彼此都「願意」。 只要「願意」,我認為所有關係都可以修復,雖然無法復原到最一開始的感覺,但恢復到七八成,我認為是可能的。 但難就難在「願意」。 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挽救破
批評一下自己,說好的持續寫作,最近又中斷了。但其實我每天都有寫作意識,只是我還是給自己太多藉口。 生氣自己。 我看過一本書叫「管理你的每一天」,書裡有提到一個概念「每天都要保持工作」,這裡的工作不見得是指會讓人變成工作狂的那種工作,可以是所有的勞動,書裡舉的例子正是寫作。 「每天保持工作」的優點很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一位長輩在聊天時大力抱怨房子太貴,社會失序、政府放任不管,讓房價不斷上漲,他努力打拚一輩子所存的錢,只是要在「蛋白區」買間新房竟然連頭期款都很吃力。 於是悶在肚子裡的怨氣有如止不住的水流奔放而出,富人炒作、政府無能,他腳踏實地,為什麼要被欺負? 滿滿的受害者心態能量爆發,周遭散落一地的負能量。
其實我們所有人吶,都是過客,你看啊,夫妻,父女,君臣,早晚都得散,只不過是,早幾天,晚幾天罷了,就是因為,早晚都要散,所以啊,聚的時候,就要卯足了勁的開心,等到散了呢,誰也別惦記誰,各自往各自的下一站奔,再找,新的開心。 這是一部電視劇 劇中周老四跟他女兒說的一段話 【周老四勸周瑩別執念逝去的吳
Thumbnail
辦公室裡面有一位前輩,和我一樣是坐櫃檯的,雖然業務內容不太一樣,但都需要應對大量民眾。前輩常常很有活力,能夠感受到雖然他做這份工作很久了,依舊很有熱情。他總說,「會來我這裡的民眾,都是佛菩薩。」每次聽見他說這句話,我就想,為什麽我沒有這樣的感覺呢?反倒是,我常常覺得民眾很煩。
Thumbnail
何謂「小人」?例如,有意見不當面向你提出來,卻會在背後或私下,暗放冷箭傷害你的人,這就是小人及其常做的勾當。
Thumbnail
我一直以來都有持經迴向的習慣,仍然記得多年前發生在我身上的神奇事件。那一天是我一位親友的告別式,一開始都進行得很順利,我也沒有感到任何不舒服的情況。到了火葬場後,我開始覺得有點不太對勁,但是沒有想很多。直到我們到樓上要將親友的遺照拿下來的時候,我的雙眼看見親友遺照旁邊另一位亡者的照片,當下耳朵旁邊
昨天看到一個短影片,「假如e人i人上天堂」。 應該沒有必須註解,但還是說一下, E和I就是Extraversion,Introversion,外向和內向型的人。 大概是這樣的劇情: 在天堂,工作人員問i人,你對於居住,有什麼要求? 「我想自己住,不要有鄰居,清靜一點。」 但沒
關於我的二、三事(十六) 隨著媽媽聯絡禮儀公司,我們隨著習俗入塔辦儀式!那是我第一次去那種地方⋯居然要放的人是自己爸爸,入塔中看著寶相莊嚴的佛像⋯聽著永遠聽不懂的佛經,自己真的對一切沒什麼感覺只是走個形式,緊接著把甕放進格子中⋯門隨後關上⋯對我來說第一次經歷死亡,原來人死了⋯就是死了!世界依然還是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經歷弟弟罹患罕見疾病的過程,以及弟弟逝世後對生活的體悟與成長。作者以覺知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痛苦與困境,並以此為契機學習珍惜每一刻,希望為世界帶來美好。文章充滿對生死與情感的深刻思考,並強調擁抱覺知的生活態度。
出殯前一天,小姑又回家了,她陪著婆婆在家,我則與小叔大哥去告別式現場,密集做了早上與下午兩場法會,師父誦經的很認真,我也跟著一起唸經文,做藥懺的時候,特別認真,希望他能不要再因病受苦,法會結束前,執杯問他是否有滿意,怎麼丟都沒有回應,通常只要我問都必有回應,好奇怪,最後就由大哥執出一個聖杯,大家有個
這個文章講述了作者在2023年失去了親如兄長的哥哥的痛苦和悲傷,以及在媽媽71大壽這天接到了失去消息後的心情轉變和媽祖給予的溫暖和安慰。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一位長輩在聊天時大力抱怨房子太貴,社會失序、政府放任不管,讓房價不斷上漲,他努力打拚一輩子所存的錢,只是要在「蛋白區」買間新房竟然連頭期款都很吃力。 於是悶在肚子裡的怨氣有如止不住的水流奔放而出,富人炒作、政府無能,他腳踏實地,為什麼要被欺負? 滿滿的受害者心態能量爆發,周遭散落一地的負能量。
其實我們所有人吶,都是過客,你看啊,夫妻,父女,君臣,早晚都得散,只不過是,早幾天,晚幾天罷了,就是因為,早晚都要散,所以啊,聚的時候,就要卯足了勁的開心,等到散了呢,誰也別惦記誰,各自往各自的下一站奔,再找,新的開心。 這是一部電視劇 劇中周老四跟他女兒說的一段話 【周老四勸周瑩別執念逝去的吳
Thumbnail
辦公室裡面有一位前輩,和我一樣是坐櫃檯的,雖然業務內容不太一樣,但都需要應對大量民眾。前輩常常很有活力,能夠感受到雖然他做這份工作很久了,依舊很有熱情。他總說,「會來我這裡的民眾,都是佛菩薩。」每次聽見他說這句話,我就想,為什麽我沒有這樣的感覺呢?反倒是,我常常覺得民眾很煩。
Thumbnail
何謂「小人」?例如,有意見不當面向你提出來,卻會在背後或私下,暗放冷箭傷害你的人,這就是小人及其常做的勾當。
Thumbnail
我一直以來都有持經迴向的習慣,仍然記得多年前發生在我身上的神奇事件。那一天是我一位親友的告別式,一開始都進行得很順利,我也沒有感到任何不舒服的情況。到了火葬場後,我開始覺得有點不太對勁,但是沒有想很多。直到我們到樓上要將親友的遺照拿下來的時候,我的雙眼看見親友遺照旁邊另一位亡者的照片,當下耳朵旁邊
昨天看到一個短影片,「假如e人i人上天堂」。 應該沒有必須註解,但還是說一下, E和I就是Extraversion,Introversion,外向和內向型的人。 大概是這樣的劇情: 在天堂,工作人員問i人,你對於居住,有什麼要求? 「我想自己住,不要有鄰居,清靜一點。」 但沒
關於我的二、三事(十六) 隨著媽媽聯絡禮儀公司,我們隨著習俗入塔辦儀式!那是我第一次去那種地方⋯居然要放的人是自己爸爸,入塔中看著寶相莊嚴的佛像⋯聽著永遠聽不懂的佛經,自己真的對一切沒什麼感覺只是走個形式,緊接著把甕放進格子中⋯門隨後關上⋯對我來說第一次經歷死亡,原來人死了⋯就是死了!世界依然還是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經歷弟弟罹患罕見疾病的過程,以及弟弟逝世後對生活的體悟與成長。作者以覺知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痛苦與困境,並以此為契機學習珍惜每一刻,希望為世界帶來美好。文章充滿對生死與情感的深刻思考,並強調擁抱覺知的生活態度。
出殯前一天,小姑又回家了,她陪著婆婆在家,我則與小叔大哥去告別式現場,密集做了早上與下午兩場法會,師父誦經的很認真,我也跟著一起唸經文,做藥懺的時候,特別認真,希望他能不要再因病受苦,法會結束前,執杯問他是否有滿意,怎麼丟都沒有回應,通常只要我問都必有回應,好奇怪,最後就由大哥執出一個聖杯,大家有個
這個文章講述了作者在2023年失去了親如兄長的哥哥的痛苦和悲傷,以及在媽媽71大壽這天接到了失去消息後的心情轉變和媽祖給予的溫暖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