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戰略的目的,自古以來都是圍繞在經濟上,而作為技術兵種的海軍,越接近現代化後,技術差異的落差也越大。
有史以來,人類總對飛行充滿憧憬,從伊卡洛斯的故事到達文西的筆記,我們都能看到裝上翅膀,獲得與鳥類相同能力的想像。但這也造成了現代空中戰略的一大問題,太過依賴理想與理論,而忽略技術上跟地理上的現實。
一個世紀前的杜黑空權論
空中戰略的狂熱者總是想像一種單純的空中力量,就能取代其他兵種,跨越所有政治障礙,達到用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戰略成果的目標。可以透過控制空中的方法,造成敵人心理上的恐慌、用轟炸造成敵人實質的傷害,從而完美化這個獨立的空中力量。但事實總是告訴我們並非如此,以下筆者將簡述歷史上提倡空權最知名的祖師爺,義大利軍官
杜黑的「空權論」內容:
- 控制天空意即得到勝利,這代表要保持我方自由在空中飛航的能力,同時阻止敵人飛翔在空中。擁有制空權的國家,可以保護自己的領土免於敵人的空襲,並消滅敵人輔助其陸地與海上武力的行動,使他無以為繼。
- 控制空中,代表我們可以隨時向敵方投擲數以百噸的計的炸彈,比其他已知的所有手段都來得有效率。不僅可以切斷敵軍任何的運動,更能打擊敵人大後方,用轟炸民眾使其支持戰爭的士氣崩潰。
- 意即獲得制空權就代表勝利,失去制空權則代表失敗,勝利者可以強加任何條約在失敗者身上。所以,我們必須建立一支可以獲得完整制空權為目標的空中武力,用於國家防衛之上;並已獲得制空權為目標,在戰爭中將此放到第一目的,任何轉移資源用做他途都是錯誤的。
- 打擊敵人後方的作戰基地、生產中心、交通樞紐,唯有透過空軍才做得到,其他陸海手段皆無。這將會是以最少犧牲與代價,獲得勝利的最短途徑。
杜黑沒有活到二次大戰,他是以一戰為基礎寫下這些概念,各位看完後應該會發現,其中不少概念已經過時,或是需要修正,但仍有部分到今天仍然適用。
哪一些適用?獲取制空權的重要性,打擊後方的後勤中心,轟炸民眾降低敵方民心士氣。
哪一些又不適用?空權很重要,不代表其他武力都該削減。靠空中武力完整切斷敵軍運動是不可能的,攻擊民眾也可能獲得反效果。
百年來對空中力量仍過度想像
說白了就是,要看戰爭型態跟目的而定。用在總體戰上,很多方面或許說得通,但區域戰爭、衝突,有限度的狀況下,採取攻擊敵方民眾就不見得是好意見。實際情況,透過幾十年來的技術發展,反倒在另一方面貼近杜黑的預言,但與他所設想的場景跟過程,應該完全不一樣。
為何會有這種落差?讓我們從歷史中得到一點借鏡,從萊特兄弟製造出簡易滑翔機,到後來第一架真正意義的飛行器出現,再到一戰先是用作偵察機,一戰後期裝上機槍變成戰鬥機,短短十多年間就有跳躍式的變化。但究其根本,比較像是舊有的概念延伸,像使用氣球跟飛行船,向下方投擲爆裂物,並不是很新穎的概念。而人類可以從這些既有的發展,空想出超時代的故事,也並非是好萊塢的專利,早在一戰之前,就有小說家撰寫德軍使用飛機將美國化為火海的情節,其他更離奇的內容,與《1995閏八月》相比毫不遜色,
這意思很簡單,代表人類對空中力量的想像太過延伸,而對於理論的理解太過膚淺,尤其作為技術兵種,飛行器極度依賴科技與工藝水準,越到近代越是如此,這注定了成本、品質與數量,必定會維持在一條遞減曲線上,難以做到低成本、高品質與大數量。戰略需要透過武力實行,大量的低價飛行器與少數的高性能戰機,其用途與戰略意義各不相同,也不大可能等價交換。
現代的空中武力,無疑的還包含了飛彈這個難以界定的武器。無論是使用轟炸機高空投彈,還是遠處發射的飛彈,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總是有極大的恐懼感在。試想總統開記者會,宣稱飛彈擊中你家的機率比被車撞還要低,所以就可以放心一樣,真的會放心的恐怕沒多少人。
講到這邊,許多人或許會想到,台灣人似乎對中國的
飛彈與
機海攻勢有著類似的想像,數以千計的飛彈鋪天蓋地的無差別轟炸,遮蓋天空的轟炸機群沿途丟下毀滅一切的炸彈。這種二戰大轟炸的概念,被娛樂媒體渲染的太過頭,但這絕不是台灣人的專利,二次大戰交戰國的平民也一直都有這種思維,然而即便如此,被轟炸到斷垣殘壁的德國也沒有因此屈服,日本直到爆了兩顆原子彈後才投降。
只在很有限的情況,才能憑空權決勝負
要建立起正確的空中戰略概念,第一個要知道的就是,對現代戰爭來說,空權的確是再重要不過的事情。第二個要曉得的,是就算再怎樣重要,歷史上也沒有一場「征服戰爭」僅靠空中武力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