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越來越有自我的意識時,父母親愈無法控制孩子,就愈容易感到憤怒。
前幾日,我在房間處理公務,婆婆勤勞地在拖地,她從二樓拖到一樓沒多久,就聽見「碰」一聲,是女兒的後腦杓撞地的聲響。
「我特地為妳只拖那邊的角落,妳就是硬要走過去。」婆婆怒道後,先生跟著附和。
這類的事情,經常在家中上演,那些不想孩子去的地方,他就越想去;不想給孩子碰到的東西卻放輕而易舉拿到的地方,他就越想碰。接著,大人只好不斷指責孩子頑皮。
在這裡,我想要為一到兩歲的孩子多說點話,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自己辯白。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的作者,洪蘭多年研究認知神經科學,她建議別引誘孩子犯罪,因為兩歲的孩子不聽話,是由於他的好奇心強過父母給他的禁令,例如一、兩歲的孩子把東西丟到地上,其實是在測試他的臂力、腕力,也想知道物品被丟到地上的反應,換句話說他在做物理實驗。
當我們越不允許,孩子就越好奇,越想要。孩子並沒有足夠的控制力,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更何況很多時候,連大人們也都無法克制自己,總是肆無忌憚地吃甜食、上網,或是隨意地發脾氣。因此,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根本太苛刻了!
「你剛剛吵著要喝奶,現在泡給你喝,卻不喝,根本是騙人的小孩嘛!」
在網路上,流行一個笑話:「女人的話,你不認真,你就死定了;但小小孩的話,跟他認真,你就輸了。」
洪蘭也提到,孩子大腦的發展中,了解語言的威尼基區(Wernicke's area),發育得比使用語言布羅卡區(Broca's area)早。也就是說他聽得懂,不代表能說得出來,或是說得精準,所以當我們在解讀孩子的錯誤表達,很容易誤解孩子的需求,而當孩子言行不一時,我們就以為孩子在說謊騙人。
因此,我們得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理解孩子的需求與狀態,並試著幫他把想說的話,好好地說出來,幫助他發展使用語言的布羅卡區(Broca's area)。
如此,我們不只不會感到生氣或厭煩,反而更能營造出美好的親子關係,共同有許多值得回憶的童年往事。
讀書行動:如何幫助孩子練習說話
結合我的諮商專業及育兒經驗,分享以下方法給大家,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在和孩子遊戲時,多互動多說話。在遊戲的時候,孩子是在最放鬆且無壓力的狀態,這個時候最適合快樂的學習,學習效果會更好。同時,也可以促近親子關係。
二、經常「報導」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別總是顧著跟大人說話,要出門做什麼事情,或是現在在幹嘛,請記得向孩子詳細說明,他就能學到更多的詞彙,來表達自己想做的事情囉!
三、當孩子不知如何表達而著急哭鬧時,靜下心來試著反映孩子的需要。很多時候,孩子真的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當被誤會時就容易哭鬧,而我們要靜下心來,耐心的猜猜看孩子的需要。如果你猜中就有獎,獎品就是孩子的語言表達又更進一步。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或分享。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