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謎題#2│《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兩歲的孩子,從天使變成惡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隨著孩子越來越有自我的意識時,父母親愈無法控制孩子,就愈容易感到憤怒。

前幾日,我在房間處理公務,婆婆勤勞地在拖地,她從二樓拖到一樓沒多久,就聽見「碰」一聲,是女兒的後腦杓撞地的聲響。

「我特地為妳只拖那邊的角落,妳就是硬要走過去。」婆婆怒道後,先生跟著附和。

這類的事情,經常在家中上演,那些不想孩子去的地方,他就越想去;不想給孩子碰到的東西卻放輕而易舉拿到的地方,他就越想碰。接著,大人只好不斷指責孩子頑皮。

在這裡,我想要為一到兩歲的孩子多說點話,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自己辯白。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的作者,洪蘭多年研究認知神經科學,她建議別引誘孩子犯罪,因為兩歲的孩子不聽話,是由於他的好奇心強過父母給他的禁令,例如一、兩歲的孩子把東西丟到地上,其實是在測試他的臂力、腕力,也想知道物品被丟到地上的反應,換句話說他在做物理實驗

當我們越不允許,孩子就越好奇,越想要。孩子並沒有足夠的控制力,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更何況很多時候,連大人們也都無法克制自己,總是肆無忌憚地吃甜食、上網,或是隨意地發脾氣。因此,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根本太苛刻了!


「你剛剛吵著要喝奶,現在泡給你喝,卻不喝,根本是騙人的小孩嘛!」

在網路上,流行一個笑話:「女人的話,你不認真,你就死定了;但小小孩的話,跟他認真,你就輸了。」

洪蘭也提到,孩子大腦的發展中,了解語言的威尼基區(Wernicke's area),發育得比使用語言布羅卡區(Broca's area)早。也就是說他聽得懂,不代表能說得出來,或是說得精準,所以當我們在解讀孩子的錯誤表達,很容易誤解孩子的需求,而當孩子言行不一時,我們就以為孩子在說謊騙人。

因此,我們得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理解孩子的需求與狀態,並試著幫他把想說的話,好好地說出來,幫助他發展使用語言的布羅卡區(Broca's area)。

如此,我們不只不會感到生氣或厭煩,反而更能營造出美好的親子關係,共同有許多值得回憶的童年往事。

raw-image

讀書行動:如何幫助孩子練習說話

結合我的諮商專業及育兒經驗,分享以下方法給大家,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在和孩子遊戲時,多互動多說話。在遊戲的時候,孩子是在最放鬆且無壓力的狀態,這個時候最適合快樂的學習,學習效果會更好。同時,也可以促近親子關係。

二、經常「報導」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別總是顧著跟大人說話,要出門做什麼事情,或是現在在幹嘛,請記得向孩子詳細說明,他就能學到更多的詞彙,來表達自己想做的事情囉!

三、當孩子不知如何表達而著急哭鬧時,靜下心來試著反映孩子的需要。很多時候,孩子真的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當被誤會時就容易哭鬧,而我們要靜下心來,耐心的猜猜看孩子的需要。如果你猜中就有獎,獎品就是孩子的語言表達又更進一步。


書籍資訊
書名:《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
作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或分享。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空間
246會員
316內容數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waiting10722@gmail.com
2024/08/28
在育兒的過程中,不同的育兒理念是常見的挑戰。夫妻間的理念可能因傳統家庭背景而有所不同,這樣的分歧需要透過理解與驗證來解決。本文引用《我不是媽媽,是家庭CEO》內容,分享達成共識的三個心法。
Thumbnail
2024/08/28
在育兒的過程中,不同的育兒理念是常見的挑戰。夫妻間的理念可能因傳統家庭背景而有所不同,這樣的分歧需要透過理解與驗證來解決。本文引用《我不是媽媽,是家庭CEO》內容,分享達成共識的三個心法。
Thumbnail
2024/05/13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2024/05/13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2024/03/07
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不同,就像我們在家與工作場所表現得不同一樣。孩子所承受的,永遠比父母想像得還要多,也比父母想像得還要更加堅強。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孩子的內在世界。
Thumbnail
2024/03/07
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不同,就像我們在家與工作場所表現得不同一樣。孩子所承受的,永遠比父母想像得還要多,也比父母想像得還要更加堅強。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孩子的內在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但教養小孩最難的地方就是孩子常常不受控,例如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早上明明已經要遲到了還慢吞吞的…..,大人的理智線常常備受挑戰,有時為求方便、快速,就會用高壓的方式硬生生扭轉孩子的觀念或行為,但有時候太過高壓的教養方式卻會為孩子帶來傷害,其中有一種隱形、卻影響深遠的傷害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但教養小孩最難的地方就是孩子常常不受控,例如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早上明明已經要遲到了還慢吞吞的…..,大人的理智線常常備受挑戰,有時為求方便、快速,就會用高壓的方式硬生生扭轉孩子的觀念或行為,但有時候太過高壓的教養方式卻會為孩子帶來傷害,其中有一種隱形、卻影響深遠的傷害
Thumbnail
女兒開學一個多月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小學開始有考試吧!這也是她最無法適應的事情。有時早上叫她起床,她總說著:「她不想去學校,好想回幼兒園...」,女兒的個性比較好勝,考試希望自己都沒有錯誤,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回家後看到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嘴巴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
Thumbnail
女兒開學一個多月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小學開始有考試吧!這也是她最無法適應的事情。有時早上叫她起床,她總說著:「她不想去學校,好想回幼兒園...」,女兒的個性比較好勝,考試希望自己都沒有錯誤,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回家後看到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嘴巴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人的一生中有三個叛逆時期,2-3歲所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表現,稱作「幼兒叛逆期」;7-9歲左右來到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第三個叛逆期則表現在12-18歲左右,這也是大家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面對這些叛逆期的行為,身為父母親的我們真的很困擾,旁人常會說:
Thumbnail
人的一生中有三個叛逆時期,2-3歲所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表現,稱作「幼兒叛逆期」;7-9歲左右來到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第三個叛逆期則表現在12-18歲左右,這也是大家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面對這些叛逆期的行為,身為父母親的我們真的很困擾,旁人常會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