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據英國《金融時報》2022/4/7日的報導,美聯儲將開始每月從其膨脹的9兆美元資產負債表上剝離950億美元資產,以遏制美國不斷飆升的通脹。新冠疫情期間,美聯儲在市場買入了數兆美元的美國國債和
抵押貸款公司發行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MBS)。美聯儲並表示,一旦資產負債表「大幅縮水」,就直接出售美聯儲所持的
MBS,希望在美聯儲的投資組合中只留下美國債。(見
美聯儲計劃每月縮表950億美元)
在
美元指數的歷史最高 160 點,釀成 1987 年拉丁美洲國家債務危機;歷史次高點釀成過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而它的2008年的歷史低點72.2點時,發生金融海嘯
次貸危機。如今
美元指數從2020/3月直線下跌至2021/1/20日的90.4,從3月中的高點反轉下跌起算,重貶超過12%,又向2018年的低點89.11點下跌(圖1)。(見
「美元指數極端危機論」!)
若
實際利率是正的,則「負債」方,將有償還利息的負擔,於是傾向償還,以縮小「負債」負擔,造成美聯儲
縮表─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小。反之,若實
實際利率是負的,則美聯儲無償息負擔,傾向
擴表─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大。而
通脹預期在2022/6/7日來到2.76%(見下圖),顯示
通膨將惡化。
6)巨額
美國債將推升全球
通脹,危及
美元霸權美財政部發行的巨額
美國債,最終是美聯儲(央行)大量印鈔美元買單。而美元是世界貨幣,當美元大量湧入市場,就會稀釋了美元的購買力,美元因此而貶值及全球資產(如黃金等)價格而
通脹,這就稀釋了未償還的
美國債。
怎麼說呢?
假若某乙在10年前(2011年),賣了A公斤的黃金,穫得了100萬美元,全部買了10年期的美國債,10年後(2021年)的今天,某乙穫得到
美國債到期償還的100萬美元,全部拿去買黃金,但因為美元貶值及黃金漲價,只能買到一半的A公斤黃金。也就是說,
美國債的價值10年間,稀釋縮水了50%。造成某乙10年前變賣手上的黃金資產投資
美國債,然後10年後再買回,卻損失了一半。
而這種
美國債稀釋而損失的風險由以美元為
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的全球央行來分攤,這就是
美元霸權最令世人詬病的對開發中國家
剪羊毛。美元是世界貨幣(即全球用以交易、計價、及儲備的貨幣)卻屢次以鄰為壑的
剪羊毛,於是全球「去美元化」方興未艾,危及
美元霸權(見拙文
請釐清-「美元」諸多「以訛傳訛」的迷思─貨幣及美元的本質(2)、及見
任澤平:“囂張的美元霸權” 如何在全世界剪羊毛)
全球對美出口的貿易順差國,都把賺進的美元外匯投資到被視為避險資產的美
國債,如今美元指數向2018年的低點89.11點下跌及
大宗商品的飛漲(見
新一輪大宗商品「超級週期」已經到來?)!大大的稀釋了
美國債的價值。為了逃避被美國
剪羊毛風險,各國央行競相拋售其
外匯儲備中的
美國債。據統計,十大美國海外「債主」中,日本和中國分別所持有的
美國債總量,持續超越第三位到第五位(英國、愛爾蘭、盧森堡)的總和。依據美財政部2021/2/16日的資料顯示,中國持續減持美
國債,但仍是美
國債第二大海外持有者,2020/12月比11月減持15億美元,至總量1.06兆美元。而華爾街見聞報導,去年12月,日本繼續位居
美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國,不過所持
美國債月減40億美元,為連續第五個月減持,至總量1.25兆美元。日益攀升的「
通脹預期」與弱美元趨勢可能是不少海外投資者美
國債持倉量下滑的原因。擔憂拜登的巨額財政刺激觸發經濟過熱和
通脹升溫,
美國債遭到拋售,
美10年期國債殖利率攀升到過去一年所未見的高點 1.34% ,歐洲、中國的債市也受到類似的衝擊,債市恐慌。
目前,
美國債價格下跌,殖利率上升,而
美10年期國債殖利率是全球
資產定價與投資之錨─即比它報酬率低的投資都不值得花錢去投資買進(見
通貨膨脹到底是一種什麼現象?),從2020/7月的 低點0.5%大幅上升到2020/3/9日的1.57%(見圖2),造成全球股市及
大宗商品大漲,影響全球經濟巨大。近日殖利率上升的背後因素是供需的失衡;在美國銀行看來,儘管
美國債供應繼續朝著前所未有的更高水準發展,但美聯儲所做的一切(包括購債計畫)只是在削減債券在市場中流通的期限,而沒有改變美債供需不平衡的狀況。而在需求端卻變化明顯,
美10年期國債殖利率的變化與養老金和保險公司的
國債需求之間存在正相關,
美10年期國債殖利率越高,則養老金和保險公司的
美國債需求越高。但銀行的
美國債的需求與貸款需求相反,若紓困財政刺激,經濟復甦後,銀行的存款越少,貸款需求越大,則銀行的
美國債需求越小。(見
美債下跌背後不容忽視的因素:供需)
債券治安員(bond vigilantes)是華爾街分析師亞德尼在1980年初首創的名詞,用來描述固定收益的
債券市場如何三不五時的迫使政府和美聯儲採取更緊縮的政策。亞德尼現在認為:「
債券治安員似乎都已經整裝待發,準備在再通脹的道路上伏擊政策制定者。」(見
債券投資者遭遇2015年來「最慘」開年表現)
英國《金融時報》2021/2/26日報導,但自2021年初以來,發達市場的政府
債券價格大幅下跌,導致借款成本大幅上升,並開始波及新興市場。MSCI新興市場指數已從上周的高點下滑約5%,反映出中國、土耳其和巴西等國的股市下跌。
布朗兄弟哈里曼全球外匯策略主管Win Thin表示:「毫無疑問,全球
債券收益率曲線變陡開始波及其他資產市場,我們目前最不想要的就是債券和股票市場全面拋售。」(見
利率上漲為新興市場牛市澆冷水、及
美國國債在周四遭大舉拋售後企穩)
在美國成為疫情全球最重災區後,美聯儲持續寬鬆「
貨幣政策」和持續購入
美國債,並且拜登總統擴大刺激經濟支出大幅增加預算赤字和債務,
美國債的外資持有率已經由2013年43%降到不滿30%,全球的央行或投資者都在尋求替代美元的貨幣或資產。德國萊比錫大學貨幣學領域的施納伯(Gunther Schnabl)教授認為,人民幣自2020/5月迄今對美元升值約10%,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東亞地區國家為了維持區域內匯率穩定,將會把本國貨幣掛鉤人民幣,於是人民幣將成為東南亞各國
貨幣的錨定和
儲備貨幣,則東亞、東南亞就可能出現非正式的人民幣經濟區,甚至連日本都可能參加。向全球「去美元化」邁出了一大步,最終危及
美元霸權。(見拙文
美元霸權、無限QE印鈔、與美國高通脹的是與不是?─現代開悟之洞識(2))
據資料顯示,美國2021年GDP也才23.04萬億美元,30萬億美元
美國債已經達到美國GDP的130%。對照日本國債已達GDP的260%,但因為日本國債的極低利率0.1%,日本政府償還國債利息壓力極低,暫無巨額國債危機。(
見觀念平台-當美國國債突破30兆後…)而相反的,美政府因新冠疫情爆發,啟動了巨大的財政激勵政策刺激經濟,無限QE的印刷美元,及發行國債,導致美國2022會計年度政府總支出約9.367萬億,而政府巨額債務利息支出約為0.410萬億(佔總支出約4.4%),如下圖:
8
)殖利率暴漲,
美國債之利息支出已相當於臺灣GDP
從1980年的
美10年期國債殖利率歷史高點15%,曾一度跌到了新冠疫情以來2020/7月的歷史低點之0.625%,如今暴漲到2022/6/16的3.36%。
結論:
美元貶值的趨勢及全球「
通脹預期」的攀升,增加了
美國債稀釋的風險,全球的央行及投資者紛紛減持美元、
美國債、及其他美元資產,替代為歐元、人民幣、或
大宗商品資產,最終危及
美元霸權,亞洲可能出現人民幣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