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談教養》社會如此險惡,你希望孩子如何面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我是綠豆爸,在陪伴家庭改變教養模式時,經常會有家長提出這樣的質疑:

「社會如此險惡,存在著很多的壞人,發生了許多的壞事,如果我們對孩子使用正向教養,如果我們尊重孩子,如果我們和孩子平等相處,會不會讓孩子長成溫室裡的花朵,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呢?」

我通常會先對家長說:「你辛苦了!」因為在這樣的質疑背後,反映出來的是家長在「生命風格」的三大命題:「我是、他人是、世界是」當中,對於他人和世界的不信任、挫折感、甚至是創傷。

這個部份我們在可能幸福學院的「正我學程」裡,陪伴家長重新地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進而療癒和調育自己的生命風格。

只是在教養孩子的當下,我們很容易進入「自動導航模式」,受到我們既有生命風格的牽引,進而產生了擔心、焦慮、煩惱、不安的感受。

我們帶領家長對應的是「正念學程」,練習覺知覺察自己的感受、念頭、想法,試著和不舒服的感受相處,靜靜地觀察著,「嗯!我觀察到我有了擔心的感受呢!」

接著不見得要立即地去處理或改變,而是練習著「接納」:「我接納我的擔心。」

上述的練習都需要日復一日的累積,無法一蹴可及,這也是我成立「可能幸福學院」的初衷,因為一群人才能走得遠呀!自己一個人,很容易就回到老樣子了。

再回到一開始的主題,如果已經練習過「正我」和「正念」,可以接納自己的感受、念頭、想法,也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生命風格之後,我們就可以採用「正向學程」的信念和行動了。

我通常會舉這個例子,讓家長思考和釐清自己的觀點:

「生活中存在著各種病毒細菌,身為家長的我們,會希望孩子盡可能地被各種病毒細菌感染,生了病之後,就有可能產生抗體,最後百毒不侵(當然也有可能沒有痊癒、甚至延伸出重症或病危);
還是我們會希望孩子擁有穩定的作息、均衡的飲食、頻繁的運動,盡可能的保持健康的身體,產生自體免疫力,即使偶爾生個病,也不會有大礙。」

看懂這個例子嗎?傳統的教養或教育,是用前者的方式,反正未來孩子也會在人際上受傷,那麼現在就傷痕纍纍也是應該的;反正社會也有很多不尊重他人的人,所以現在我們也不需要尊重孩子。

但這樣的教養或教養,有點像是在「豪賭」,如果運氣好,或許至少可以長大,外在也還過得去(但內在則是傷痕纍纍);若是運氣不好,可能在身心狀態會出現狀況。

而正向教養對待孩子的方式,則是像後者的方式,我們使用「對待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給予孩子平等和尊重,也陪伴孩子享受自由和承擔責任,不會過度地保護孩子,也不會過度地把孩子推向不可測的危險。

我們會讓孩子在正向的人際互動當中成長,偶爾會有人際的衝突,我們則陪伴著孩子練習「正言溝通」,透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非暴力溝通」四部曲,釐清與同理自己和他人。

我們相信當孩子的身心能夠在高比例的正向環境中成長,也就能夠產生「自體勇氣」,在生命的過程中,即使遭遇了險惡的社會、壞人、壞事,也能夠在不貶低自尊和不降低自信的的狀態下成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綠豆爸的幸福家
58會員
82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綠豆爸的幸福家的其他內容
2025/05/02
▌不給孩子手機,孩子就威脅不寫功課、不上學,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按照約定,提醒孩子手機、平板使用時間已到,需要關機去寫功課或準備隔天上學的物品。 沒想到孩子臉色一沉,憤怒地大喊:「我不管!你不讓我繼續玩,我就不寫功課了!」 或者「你不把手機還我,我明天就不去上學了!」 面對孩子祭出「拒學
Thumbnail
2025/05/02
▌不給孩子手機,孩子就威脅不寫功課、不上學,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按照約定,提醒孩子手機、平板使用時間已到,需要關機去寫功課或準備隔天上學的物品。 沒想到孩子臉色一沉,憤怒地大喊:「我不管!你不讓我繼續玩,我就不寫功課了!」 或者「你不把手機還我,我明天就不去上學了!」 面對孩子祭出「拒學
Thumbnail
2025/05/01
▌孩子常喊「不公平」,我要怎麼教小孩? 「為什麼哥哥可以晚一點睡?不公平!」 「他的蛋糕比較大塊!不公平!」 「同學都有那個玩具,為什麼只有我沒有?太不公平了!」 「不公平!」這三個字,是不是常常從孩子的口中冒出來?無論是跟手足比較、跟同學比較,或是對於家裡的規定、爸媽的決定,只要感覺自
Thumbnail
2025/05/01
▌孩子常喊「不公平」,我要怎麼教小孩? 「為什麼哥哥可以晚一點睡?不公平!」 「他的蛋糕比較大塊!不公平!」 「同學都有那個玩具,為什麼只有我沒有?太不公平了!」 「不公平!」這三個字,是不是常常從孩子的口中冒出來?無論是跟手足比較、跟同學比較,或是對於家裡的規定、爸媽的決定,只要感覺自
Thumbnail
2025/04/29
▌孩子缺乏同理心,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我要怎麼教小孩? 弟弟跌倒哭了,孩子卻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笑; 同學分享玩具時不小心弄壞了,孩子卻只關心自己的玩具,對同學的懊惱視而不見; 或者,他可能會說出一些「聽起來很誠實,但其實很傷人」的話,例如:「你畫得好醜喔!」、「你好笨!這都不會!」 看著孩子
Thumbnail
2025/04/29
▌孩子缺乏同理心,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我要怎麼教小孩? 弟弟跌倒哭了,孩子卻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笑; 同學分享玩具時不小心弄壞了,孩子卻只關心自己的玩具,對同學的懊惱視而不見; 或者,他可能會說出一些「聽起來很誠實,但其實很傷人」的話,例如:「你畫得好醜喔!」、「你好笨!這都不會!」 看著孩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每個人都當過孩子,但在沒有小孩之前,沒有人當過父母,當了父母也才知道,所有的教養只能邊做邊學,有了第二個孩子後才知道,老大的教養方式不見得可以套用在老二的身上,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性格特質,於是又是一場邊做邊學的旅程。
Thumbnail
每個人都當過孩子,但在沒有小孩之前,沒有人當過父母,當了父母也才知道,所有的教養只能邊做邊學,有了第二個孩子後才知道,老大的教養方式不見得可以套用在老二的身上,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性格特質,於是又是一場邊做邊學的旅程。
Thumbnail
一位好友和我閒聊著。 會呀! 我想這是一個思維擺盪到了極端的自然結果。 是現在的孩子的「自我」, 被過度保護了呀! 而且我還時常感覺到, 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工作混淆, 加劇了這個現象。 ▪️ 教育的大方向應當是: 由「家庭教育」守護好孩子的自我,再配合「學校教育」去完整他的社會化。 可是現在卻變成,
Thumbnail
一位好友和我閒聊著。 會呀! 我想這是一個思維擺盪到了極端的自然結果。 是現在的孩子的「自我」, 被過度保護了呀! 而且我還時常感覺到, 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工作混淆, 加劇了這個現象。 ▪️ 教育的大方向應當是: 由「家庭教育」守護好孩子的自我,再配合「學校教育」去完整他的社會化。 可是現在卻變成,
Thumbnail
開門見山地告訴你,你可以試著帶著「正念」做父母。 正念是現代相當流行的一門學問,它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飲食與心理治療,而我自己也經常試著將正念融入教養,因此今天特別來介紹《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三大關鍵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提到的三大關鍵:
Thumbnail
開門見山地告訴你,你可以試著帶著「正念」做父母。 正念是現代相當流行的一門學問,它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飲食與心理治療,而我自己也經常試著將正念融入教養,因此今天特別來介紹《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 帶著正念做父母的三大關鍵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這本書提到的三大關鍵: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回想一件小時候,最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 你覺得父母當時了解自己嗎?為甚麼? 當家長成為大人後,也會忘了自己曾是孩子。 為甚麼當初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不知不覺會做回孩子身上? 在12至1月期間,我們到訪不同學校舉辦家長生命教育活動,以其中一間學校為例,分享當中的內容重點。 === ===
Thumbnail
回想一件小時候,最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 你覺得父母當時了解自己嗎?為甚麼? 當家長成為大人後,也會忘了自己曾是孩子。 為甚麼當初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不知不覺會做回孩子身上? 在12至1月期間,我們到訪不同學校舉辦家長生命教育活動,以其中一間學校為例,分享當中的內容重點。 === ===
Thumbnail
『碰到教科書裡沒教過的問題時,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反應呢?』 1. 等待指示。 2. 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變得情緒化。 3. 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解決。 聽同事說, 導師班上的班長,家長竟要求不要孩子繼續當了! 說甚麼考試成績太爛,先把功課顧好再說! 我拍拍她說:「我也遇過!我也遇過呀! 現
Thumbnail
『碰到教科書裡沒教過的問題時,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反應呢?』 1. 等待指示。 2. 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變得情緒化。 3. 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解決。 聽同事說, 導師班上的班長,家長竟要求不要孩子繼續當了! 說甚麼考試成績太爛,先把功課顧好再說! 我拍拍她說:「我也遇過!我也遇過呀! 現
Thumbnail
講師:羅志仲 老師 以下節錄筆記內容: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在玩3C,可以自問那麼你希望他做什麼呢? 一個家庭有一些文化,是否有自己家的文化呢?比方想要孩子不要玩3C而是閱讀,那麼這個習慣有建立起來嗎?   平日的生活,孩子上學或是有補習,生活可能被填滿,依但疫情之下,就發現孩子的生活是很貧瘠的,他們在
Thumbnail
講師:羅志仲 老師 以下節錄筆記內容: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在玩3C,可以自問那麼你希望他做什麼呢? 一個家庭有一些文化,是否有自己家的文化呢?比方想要孩子不要玩3C而是閱讀,那麼這個習慣有建立起來嗎?   平日的生活,孩子上學或是有補習,生活可能被填滿,依但疫情之下,就發現孩子的生活是很貧瘠的,他們在
Thumbnail
羅志仲 老師帶領 羅志仲老師分享朋友在防疫期間的心得: 1. 降低標準 2. 多包容 3. 多調整  選擇和決定都不容易,人很容易受到過去生命經驗的限制。可能會用當時的眼光看待現在的狀態,但往往狀態已經不合時宜了!  當孩子沉迷於3C時,要換個眼光和方式去看待。  
Thumbnail
羅志仲 老師帶領 羅志仲老師分享朋友在防疫期間的心得: 1. 降低標準 2. 多包容 3. 多調整  選擇和決定都不容易,人很容易受到過去生命經驗的限制。可能會用當時的眼光看待現在的狀態,但往往狀態已經不合時宜了!  當孩子沉迷於3C時,要換個眼光和方式去看待。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我是綠豆爸,在陪伴家庭改變教養模式時,經常會有家長提出這樣的質疑: 「社會如此險惡,存在著很多的壞人,發生了許多的壞事,如果我們對孩子使用正向教養,如果我們尊重孩子,如果我們和孩子平等相處,會不會讓孩子長成溫室裡的花朵,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呢?」
Thumbnail
我是綠豆爸,在陪伴家庭改變教養模式時,經常會有家長提出這樣的質疑: 「社會如此險惡,存在著很多的壞人,發生了許多的壞事,如果我們對孩子使用正向教養,如果我們尊重孩子,如果我們和孩子平等相處,會不會讓孩子長成溫室裡的花朵,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