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這些飲料🥤,喝越多,越早死,而你還在喝...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https://danielfooddiary.com/2019/05/10/bubbletea/
現在人,人手一杯含糖飲料🥤,這使很多疾病控制不是很好啊!我的社會進步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沒有因此進步。你看看癌症愈來愈多,疾病愈來愈複雜,大部分都是和個人生活飲食文化有關,你們會相信嗎?
我最近閱讀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刊登在國際期刊《循環,Circulation》登刊的"Long-Term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US Adults"的文章: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分析了1986年至2014年共37,716名男生和80,647名女生,其飲用含糖飲料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SSBs) 或是人工代糖飲料(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他們想找出,這兩種含糖飲料和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含糖飲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SSBs)是指: 那些添加了高熱量甜味劑的飲料。
人工代糖(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是指: 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會添加到要減少熱量的飲料中。
在這30年當中,這些人共有36,436名人士死亡,這些當中有7,896的人是由於心血管疾病致死,而有12,380的人是由於癌症致死。在這近30年中,研究人員都只問他們喝飲料🥤的習慣和數目,經過排除飲食和生活習慣後,發現飲用含糖飲料(SSBs)會導致更高的死亡風險,且:
飲用越多含糖飲料,越早死

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早期的研究,也收集了187個國家多種不同類型的含糖飲料,從含糖的氣泡蘇打飲料到補充能量的含糖飲料,也包括了含糖果汁以及運動的含糖飲料。發現含糖飲料:
1.造成133,000人死於糖尿病
2.造成45,000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3.也因各種癌症,導致了6,000人死亡。


喝多少杯飲料,比較容易早死?


每月
每月飲用【1至4杯】,含糖飲料的人,相比每月飲用含糖飲料少於1次的人,其死亡風險會上升1%。

每周
每星期飲用【2至6杯】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則會增加6%。
每天
每天飲用【1至2杯】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則會增加14%
而如果每天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會上升21%。

性別

而含糖飲料對女性死亡風險影響,則比對男性更大。且女性受到的影響更甚,同樣一天2杯,男性死亡風險增加29%,女性死亡風險卻增加了63%!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含糖的飲料🥤,不管有沒有加入人工代糖或只是加入原本的蔗糖,研究人員發現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每日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比不飲用或較少飲用含糖飲料的人,其因心血管疾病而提早死亡的風險增加了31%,
而如果每天飲用最多【只有1杯】含糖飲料,其因心血管疾病而提早死亡的風險,也增加了10%。

人工代糖,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安全


人工代糖是低熱量的甜味劑,常會添加到要減少熱量的飲料中。
市面上的人工甜味劑以糖精(Saccharin)、甜精(Cyclamate)及阿斯 巴甜(Aspartame)為主。
在我們接觸到含有人工代糖的飲料裡面,絕大多數是使用阿斯巴甜 ( 甜度為一般糖的150-250倍 ) 來取代蔗糖或高果糖糖漿。
《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2019年發表研究了英國在內的10個歐洲國家,共有451,743名參與者。研究持續追蹤長達16.4年,期間共有41,693人死亡,那些每天喝【兩杯250毫升】或更多說是“零卡飲料(diet drink)”,其實就是人工代糖(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 )飲料,這些人在16年內死亡風險增加26%,在單獨針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方面,這些人則是上升了52%。
所以,只要你【每天2杯】人工代糖(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飲料,死亡風險增加26%,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上升了52%。

含糖飲料,是健康靜默殺手

人類進步了、物資愈來愈豐富,我們的生活也愈來愈享受,而且毫無察覺的含糖飲料,是健康靜默殺手。在臨床上常遇到被問:「為什麼會得癌?
其實答案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吃吃喝喝⋯⋯多年以後,得癌得病的人愈來愈多,我們的醫療科技愈來愈先進,也無法減少十大死因,癌症,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幾乎佔據了各國的前三名
其實,落實健康,就是拒絕❌或减少喝含糖飲料🥤⋯⋯然而現實世界各地的人民,從小就是一直喝這些飲料呀,儘管科學告知我們:【喝越多,越早死,而你還在喝...】人類,是不是很茅盾的動物呢?
然後多年後,又問醫生👨‍⚕️:「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也許如下:

1.【每天2杯】人工代糖(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ASBs)飲料,死亡風險增加26%,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上升了52%。
2. 每天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的人,其死亡風險會上升21%。每日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比不飲用或較少飲用含糖飲料的人,其因心血管疾病提早死亡的風險,也增加了31%
3. 同樣一天2杯,男性死亡風險增加29%,【女性】死亡風險卻增加了63%!
參考文獻:

後記:

1杯飲料,有多少cc容量 ?


飲食文化不同,喜好的cc容量,也是有不同的
在美國🇺🇸,俗稱 一杯飲料 約 237ml = 237 cc
如果你看的是日本食譜或是日文翻譯的食譜,一杯飲料 約為 200cc 喔
星巴克 Short ( 小杯 ) = 240 cc 左右
星巴克 Tall ( 中杯 ) = 360 cc 左右
星巴克 Grande ( 大杯 ) = 480 cc 左右
星巴克 Venti ( 特大杯 ) = 600 cc 左右

台灣1杯飲料,則很少會賣 < 250 cc 的

台灣50嵐專用的硬体膠杯 約750cc
台灣清心茶飲的保麗龍杯 750cc
台灣一般 飲料店用的軟膠杯 700cc
小杯約為350 - 360cc
中杯約為450 - 500cc
大杯約為600 - 700cc 以上
這些都是台灣大致共同規格,各店家稍有不同
但是相同的卻是:
在台灣,隨便【1中杯】以上的飲料🥤,都超過了研究文章中
外國學者所稱的2杯飲料🥤!!
( 在歐美,大都會以 250 cc 算為1杯飲料容量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81會員
    421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桃園美食]蘋果西打一款從小喝到大經典飲料,暢銷世界一百二十年之久,平民最愛記憶飲料來自這個口感​ 飲料人人都喝過,但是能讓人引起共鳴卻不多,蘋果西打(英文名稱:APPLE     SIDRA)便是其中之一能引起共鳴飲料。蘋果西打這一款飲料不只是引起共鳴,更是眾人從小喝到大成長印記飲料。很多人都是喝這款飲料長大的。小編這次要來介紹這款飲料喔!! 蘋果西打相關資訊:: ​ 桃園市平鎮區南勢里南東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1-07-07
    [宜蘭美食]名牌食品公司旗下受爭議飲料,悅氏六茶正、負兩個評價的一款茶飲,讓你越喝越矛盾​ 悅氏品牌礦泉水相信大家一定都喝過,悅氏品牌礦泉水出產自名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家公司除了礦泉水有名氣之外,這次小編介紹這款六茶(英文名稱:SIX        TEA)。此款頗受爭議飲料,相信身為讀者的你在看完本文之後,會有甚麼感受呢?? 悅氏食品公司六茶相關資訊:: ​ 宜蘭縣頭城鎮吉祥路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1-06-09
    從根基拿下新北市泰山社宅案談散戶如何挖資料|這個31億的社宅案後面還有更多?根基拿下新北市泰山的社宅案如果再Google下去會發現:這個社宅案的後面很可能隱藏一些機會,對根基的未來業績很有幫助 1️⃣ 這則重訊的重點為何? 2️⃣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對根基的意義 3️⃣ .......
    Thumbnail
    avatar
    承熙
    2021-06-06
    這些千里馬引領 0050 連年超越大盤指數|存股日誌 # 13 鬼宿很喜歡 0050 但並沒有持有 0050,因為在這市值 50 大企業之中,有優秀企業、有潛力黑馬、還有鬼宿最介意的「拖油瓶」,但殘酷的現實是,你真的很難依靠自行選股,取得超越 0050 的投資績效。原因是 0050 的成分股之中;藏了這些千里馬,它們不僅獲利年年增長,而且還都是各行各業中的大贏家
    Thumbnail
    avatar
    鬼宿
    2020-06-02
    《跨國灰姑娘》越來越知道怎麼「管理」這些外傭,而這之間主僕關係的感受也就越發強烈他們vs我們,這好像永遠是討論不完的議題,就算今天他們變成我們,但還是會有其他的他們...
    Thumbnail
    avatar
    Chang Yi
    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