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屬於個人觀感或情感體驗,因為喜歡、有興趣所以成了一種「喜好」。
「非產出」的喜好若做得夠透徹也可以成為「產出」(圖片來源:Unsplash)
那這些喜好如果做到透徹的話,會是什麼樣子呢?
- 喜歡吃美食,所以去嘗遍各式美食、分享心得,或是開始研究、烹飪
- 喜歡喝咖啡,所以去鑽研各個咖啡的風味和沖煮方式
- 喜歡旅遊,每次都一定要深入體驗當地的特色、了解歷史、到處跑個遍
- 喜歡該明星,所以從演藝生涯到私生活八卦全都瞭如指掌,彷彿自己的另一半
- 喜歡閱讀某類型的書,非得把這類的書全都讀遍、哪些作者什麼風格都知道
- 喜歡看電影,一定會把經典作品、系列作都看遍、導演和演員跟編劇都很熟
- 喜歡玩遊戲,不斷鑽研技巧、挖掘遊玩的可能性、甚至成為職業選手
上述是我看過把喜好昇華成專業領域的透徹狀態,藉由這些人的「喜好」也讓我從中收穫很多,心裡也是對這些人們深感佩服。我也很羨慕這些可以把「喜好」做著做著就成為專業的人們,他們只是很專注的、單純的在做自己有興趣、擅長的事情,不知不覺從「非產出」變成「產出」。
那同樣有這樣的喜好,卻不夠透徹的話呢? 不夠透徹會怎麼樣?
- 雖然很愛吃,但不太會分辨味道和食材上的差異或優劣
- 愛喝拿鐵或調味咖啡,卻不喝黑咖啡、不會辨識咖啡的品質
- 愛跟團旅遊,但不敢自助旅行
- 欣賞該明星的演藝表現,但不完全瞭解相關的個人資訊
- 喜歡某類型/作者的書,但沒有全部看完
- 只看某些類型的電影,經典或系列作不一定會全部看完
- 只想把玩遊戲當休閒、當佛系玩家,不想玩的那麼兇
看起來都很玩票性質、不是那麼深入,但在跟人社交的時候總會發生類似這種對話:
- 「欸,你不是喜歡OOO嗎? 那你知道OOO最近的...」
- 「OOO你比較熟,可以跟我說哪個比較好嗎?」
- 「蛤、你不是有在OOO嗎? 原來你不知道?」
......諸如此類的對話,OOO可以代入任何人事物,再多的舉例就不說了。通常聽到這樣的話都會覺得對方是不是高估自己或者有什麼誤解,又或者覺得好像對自己失望。但也因此覺察到,自己對這項「喜好」其實不是那麼透徹。
對喜好「不夠透徹」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喜好」之所以是「喜好」,正是因為這項人事物對自己有吸引力、並且隔一段時間就想去感受、或是想要持續去體驗。無論是因為這當中帶來的興奮、感動而去喜歡,或者是因為一時好奇而產生興趣,當把一項人事物當成「喜好」的時候,只要好好的去感受、享受當中的樂趣就好。
得到這份感受後,有的人會留在心裡、有人會想抒發出來;每個人表達的方式不同,於是有了各式各樣的體驗感想或是相關的作品產生,型式也很多種(文章專欄、出書、影片、Podcast、創業、研發商品...等等)。
有趣的是同一件人事物,給多少人看就有多少種感受,每個人從中得到的都不同。
例如「喜歡咖啡」這件事,相信每個人的原因都不盡相同:
- 覺得可以提神
- 被咖啡本身的香氣吸引
- 多層次的味道變化
- 喜歡嘗試各種不同調味
- 喜歡待在充滿咖啡香氣的店家空間
- 咖啡和美好的記憶有連結
- 對各產地、烘焙方式的咖啡風味有濃厚的興趣
- 很享受沖煮咖啡的過程
目前想到的是這些,相信還有很多沒有列在內的。
喜歡咖啡的原因百百種、輕重不一,但最後都一定會導向去鑽研、瞭解咖啡的路嗎?非得要對產地、沖煮方式、香氣風味夠講究,才能算得上是「夠喜歡」嗎?
是誰規定要用這種方式來「證明」這真的是自己的「喜好」?
有些「喜好」的原因是跟個人情感有連結的,有人喝的不是咖啡、而是回憶情懷,但會不會因此開始去瞭解各種咖啡的風味就不一定了。或許只是因為咖啡的味道可以讓這個人短暫放鬆、帶來慰藉。
但對有些喜歡鑽研咖啡的人來說則不以為然,認為這種情感上的喜歡不是真的喜歡喝咖啡,只不過是在睹物思情而已,偏激一點的則會認為這是對咖啡大不敬(?)然後就會出現類似這種『你明明只喝拿鐵,又不喝黑咖啡! 你憑什麼說喜歡咖啡?』的質疑來攻擊對方:「不夠透徹」是有問題的。
但沒有去想到為什麼「不夠透徹」的可能原因:拿鐵是習慣的味道、覺得拿鐵的味道比較溫和有趣、嘗試過了但還是不喜歡、對拿鐵比較有感情...等諸多因素。
對喜好不夠透徹沒關係,自己的喜好自己負責就好。
想不想繼續鑽研都取決於當事人的選擇,相信也有過遇過相同樣喜好但「做到透徹」的人提供更多資訊給「不夠透徹」的自己時,有種「哇!我又瞭解得更多一些了!」的單純愉悅感;「做到透徹」的人也會很高興對方願意理解或是來請教,讓自己有機會闡述對此的熱情,形成一個良性交流。
像我身邊有幾位熱愛喝茶的朋友,他們都很樂意分享自己最近買了什麼茶葉、哪個牌子喝起來有什麼風味、台灣茶和英國茶喝起來有什麼差異、哪些加了牛奶味道會變得如何......對喝茶這個喜好有滿滿的心得,至少比我透徹的多。
雖然我挺喜歡喝茶,但也真的不太懂茶,這些朋友也會問我要不要試喝看看,並說明這款茶喝起來有什麼香氣、適不適合加牛奶、適合的濃度...等等的詳細說明,聽著也感到很有興趣,也真的更瞭解了些,如果真的不知道怎麼買還可以請他們當顧問。
看著他們如此熱衷投入、閃閃發亮的樣子,心情也跟著愉悅了起來。
但如果對方是仗著「做到透徹」的身分而用說教、傲慢的方式來指責、貶低鄙視甚至是排擠「不夠透徹」的人,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不應該用「做到透徹的優越感」來合理化「不想尊重對方」的行為。
這樣的「元老趕新人」的行為其實很常見,尤其是遊戲圈(例如:LOL/英雄聯盟這種多人團隊遊戲)新玩家被遊戲廣告、美術、遊戲設定吸引進來,但因為剛入門技術不佳而被老玩家罵到退出離去的例子所在多有。我就被講過「玩得那麼爛乾脆別玩算了」好幾次
這些「做到透徹」的人會用批判的方式來要求「不夠透徹」的人去接受他們認為的「應該要」,才符合這個「喜好」的標準。若把「喜好」這件事情拿掉的話,就只是不瞭解、不尊重對方意願的強迫行為而已。
同樣「不夠透徹」的人中也會有幾個很為人詬病的行為,像是懂半懂的去對不懂的人下指導棋、斷章取義、刻意彰顯出自己的特別,若被指出不足的地方還會惱羞成怒。
還有某些人無論做的透不透徹,都會緊緊抓著「喜好」不放,絕對不可質疑、更偏激的還會有彷彿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要知道這項人事物是他的「喜好」、看起來很擅長很厲害、彷彿申請了專利,在旁人看來這種「喜好」似乎成了「偏執」。
這樣的人把「喜好」過份和自己作連結、當作自己的價值和榮譽感、執著,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了這個「喜好」就等於自己失去了價值。
會是因為對自己很沒自信呢? 也可能是為了要逃離現實? 需要有東西來支持? 或者說是為了安全感? 我想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一個圈子裡面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只用「做到透徹」「不夠透徹」來作二分法和分對錯,不應該用喜好的透徹程度來衡量一個人。
「喜好」是一個人的一部分,不代表一個人的完整樣貌。至於是想要止於欣賞還是想深入認識,就看個人的觀察和判斷了。感覺這好像又可以寫一篇耶 但這坑我不敢挖
對「喜好」有熱忱、講究到透徹並且有所成就、看上去很耀眼,也很吸引人。
默默的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喜好」,雖然低調不起眼、但是那份感受很真實。
「喜好」是自己的事、自己的選擇,只想維持在偶爾享受、體驗一次就好,沒關係;程度水準不上不下的,也沒什麼不好;如果發自內心想要往上提升層級、開始鑽研,那也很好;不需要刻意去追求透徹、自然發展就好,否則就失去「喜好」的意義了。
最後,無論透不透徹,都祝看完這篇文章的你
能夠在自己的「喜好」中好好的享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