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講|喜好=要做到透徹...嗎?(下)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承上一篇文章《只是想講|喜好=要做到透徹...嗎?(上)》這次要來講「非產出型」的喜好,像是喜歡吃美食、喝咖啡、旅遊、追星、閱讀、觀影、玩遊戲...等等的,都被我歸類在「非產出型」。
這些都屬於個人觀感情感體驗,因為喜歡、有興趣所以成了一種「喜好」。
「非產出」的喜好若做得夠透徹也可以成為「產出」(圖片來源:Unsplash)
那這些喜好如果做到透徹的話,會是什麼樣子呢?
  • 喜歡吃美食,所以去嘗遍各式美食、分享心得,或是開始研究、烹飪
  • 喜歡喝咖啡,所以去鑽研各個咖啡的風味和沖煮方式
  • 喜歡旅遊,每次都一定要深入體驗當地的特色、了解歷史、到處跑個遍
  • 喜歡該明星,所以從演藝生涯到私生活八卦全都瞭如指掌,彷彿自己的另一半
  • 喜歡閱讀某類型的書,非得把這類的書全都讀遍、哪些作者什麼風格都知道
  • 喜歡看電影,一定會把經典作品、系列作都看遍、導演和演員跟編劇都很熟
  • 喜歡玩遊戲,不斷鑽研技巧、挖掘遊玩的可能性、甚至成為職業選手
上述是我看過把喜好昇華成專業領域的透徹狀態,藉由這些人的「喜好」也讓我從中收穫很多,心裡也是對這些人們深感佩服。我也很羨慕這些可以把「喜好」做著做著就成為專業的人們,他們只是很專注的、單純的在做自己有興趣、擅長的事情,不知不覺從「非產出」變成「產出」。
那同樣有這樣的喜好,卻不夠透徹的話呢? 不夠透徹會怎麼樣?
  • 雖然很愛吃,但不太會分辨味道和食材上的差異或優劣
  • 愛喝拿鐵或調味咖啡,卻不喝黑咖啡、不會辨識咖啡的品質
  • 愛跟團旅遊,但不敢自助旅行
  • 欣賞該明星的演藝表現,但不完全瞭解相關的個人資訊
  • 喜歡某類型/作者的書,但沒有全部看完
  • 只看某些類型的電影,經典或系列作不一定會全部看完
  • 只想把玩遊戲當休閒、當佛系玩家,不想玩的那麼兇
看起來都很玩票性質、不是那麼深入,但在跟人社交的時候總會發生類似這種對話:
  • 「欸,你不是喜歡OOO嗎? 那你知道OOO最近的...」
  • 「OOO你比較熟,可以跟我說哪個比較好嗎?」
  • 「蛤、你不是有在OOO嗎? 原來你不知道?」
......諸如此類的對話,OOO可以代入任何人事物,再多的舉例就不說了。通常聽到這樣的話都會覺得對方是不是高估自己或者有什麼誤解,又或者覺得好像對自己失望。但也因此覺察到,自己對這項「喜好」其實不是那麼透徹
對喜好「不夠透徹」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喜好」之所以是「喜好」,正是因為這項人事物對自己有吸引力、並且隔一段時間就想去感受、或是想要持續去體驗。無論是因為這當中帶來的興奮、感動而去喜歡,或者是因為一時好奇而產生興趣,當把一項人事物當成「喜好」的時候,只要好好的去感受、享受當中的樂趣就好。
那份感受是只有自己知道的、是真實的發生的。
得到這份感受後,有的人會留在心裡、有人會想抒發出來;每個人表達的方式不同,於是有了各式各樣的體驗感想或是相關的作品產生,型式也很多種(文章專欄、出書、影片、Podcast、創業、研發商品...等等)。
有趣的是同一件人事物,給多少人看就有多少種感受,每個人從中得到的都不同。
例如「喜歡咖啡」這件事,相信每個人的原因都不盡相同:
  • 覺得可以提神
  • 被咖啡本身的香氣吸引
  • 多層次的味道變化
  • 喜歡嘗試各種不同調味
  • 喜歡待在充滿咖啡香氣的店家空間
  • 咖啡和美好的記憶有連結
  • 對各產地、烘焙方式的咖啡風味有濃厚的興趣
  • 很享受沖煮咖啡的過程
目前想到的是這些,相信還有很多沒有列在內的。
喜歡咖啡的原因百百種、輕重不一,但最後都一定會導向去鑽研、瞭解咖啡的路嗎?非得要對產地、沖煮方式、香氣風味夠講究,才能算得上是「夠喜歡」嗎?
是誰規定要用這種方式來「證明」這真的是自己的「喜好」?
有些「喜好」的原因是跟個人情感有連結的,有人喝的不是咖啡、而是回憶情懷,但會不會因此開始去瞭解各種咖啡的風味就不一定了。或許只是因為咖啡的味道可以讓這個人短暫放鬆、帶來慰藉。
但對有些喜歡鑽研咖啡的人來說則不以為然,認為這種情感上的喜歡不是真的喜歡喝咖啡,只不過是在睹物思情而已,偏激一點的則會認為這是對咖啡大不敬(?)然後就會出現類似這種『你明明只喝拿鐵,又不喝黑咖啡! 你憑什麼說喜歡咖啡?』的質疑來攻擊對方:「不夠透徹」是有問題的
但沒有去想到為什麼「不夠透徹」的可能原因:拿鐵是習慣的味道、覺得拿鐵的味道比較溫和有趣、嘗試過了但還是不喜歡、對拿鐵比較有感情...等諸多因素。
對喜好不夠透徹沒關係,自己的喜好自己負責就好。
愛有不同的形式,喜好也是如此。
想不想繼續鑽研都取決於當事人的選擇,相信也有過遇過相同樣喜好但「做到透徹」的人提供更多資訊給「不夠透徹」的自己時,有種「哇!我又瞭解得更多一些了!」的單純愉悅感;「做到透徹」的人也會很高興對方願意理解或是來請教,讓自己有機會闡述對此的熱情,形成一個良性交流。
像我身邊有幾位熱愛喝茶的朋友,他們都很樂意分享自己最近買了什麼茶葉、哪個牌子喝起來有什麼風味、台灣茶和英國茶喝起來有什麼差異、哪些加了牛奶味道會變得如何......對喝茶這個喜好有滿滿的心得,至少比我透徹的多。
雖然我挺喜歡喝茶,但也真的不太懂茶,這些朋友也會問我要不要試喝看看,並說明這款茶喝起來有什麼香氣、適不適合加牛奶、適合的濃度...等等的詳細說明,聽著也感到很有興趣,也真的更瞭解了些,如果真的不知道怎麼買還可以請他們當顧問。
看著他們如此熱衷投入、閃閃發亮的樣子,心情也跟著愉悅了起來。
但如果對方是仗著「做到透徹」的身分而用說教、傲慢的方式來指責、貶低鄙視甚至是排擠「不夠透徹」的人,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不應該用「做到透徹的優越感」來合理化「不想尊重對方」的行為。
這樣的「元老趕新人」的行為其實很常見,尤其是遊戲圈(例如:LOL/英雄聯盟這種多人團隊遊戲)新玩家被遊戲廣告、美術、遊戲設定吸引進來,但因為剛入門技術不佳而被老玩家罵到退出離去的例子所在多有。我就被講過「玩得那麼爛乾脆別玩算了」好幾次
這些「做到透徹」的人會用批判的方式來要求「不夠透徹」的人去接受他們認為的「應該要」,才符合這個「喜好」的標準。若把「喜好」這件事情拿掉的話,就只是不瞭解、不尊重對方意願強迫行為而已。
同樣「不夠透徹」的人中也會有幾個很為人詬病的行為,像是懂半懂的去對不懂的人下指導棋、斷章取義、刻意彰顯出自己的特別,若被指出不足的地方還會惱羞成怒。
還有某些人無論做的透不透徹,都會緊緊抓著「喜好」不放,絕對不可質疑、更偏激的還會有彷彿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要知道這項人事物是他的「喜好」、看起來很擅長很厲害、彷彿申請了專利,在旁人看來這種「喜好」似乎成了「偏執」
這樣的人把「喜好」過份和自己作連結、當作自己的價值和榮譽感、執著,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了這個「喜好」就等於自己失去了價值。
會是因為對自己很沒自信呢? 也可能是為了要逃離現實? 需要有東西來支持? 或者說是為了安全感? 我想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一個圈子裡面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只用「做到透徹」「不夠透徹」來作二分法和分對錯,不應該用喜好的透徹程度來衡量一個人。
喜好歸喜好,人品歸人品,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喜好」是一個人的一部分,不代表一個人的完整樣貌。至於是想要止於欣賞還是想深入認識,就看個人的觀察和判斷了。感覺這好像又可以寫一篇耶 但這坑我不敢挖
對「喜好」有熱忱、講究到透徹並且有所成就、看上去很耀眼,也很吸引人。
默默的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喜好」,雖然低調不起眼、但是那份感受很真實。
「喜好」是自己的事、自己的選擇,只想維持在偶爾享受、體驗一次就好,沒關係;程度水準不上不下的,也沒什麼不好;如果發自內心想要往上提升層級、開始鑽研,那也很好;不需要刻意去追求透徹、自然發展就好,否則就失去「喜好」的意義了。

最後,無論透不透徹,都祝看完這篇文章的你

能夠在自己的「喜好」中好好的享受樂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莫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我來說「喜好」是心裡的綠洲,喜歡的、有興趣的、可帶來樂趣的、享受的...即便在生活上受挫,只要適度的摸摸自己的「喜好」就好像又可以繼續走下去了。 如果因為「喜好」而有壓力,還能夠好好享受樂趣嗎? 一但有了壓力或者焦慮,原本再怎麼有所「喜好」的人事物,也會變痛苦的。 或者,會因為覺得對「喜好」的人事
在幾年前,我的體重是一直降不下來的。 即便一直努力少吃飯、努力運動,體重計上的數字仍然不變,為此感到焦慮。多次自我懷疑後就是自暴自棄開始亂吃,甚至憤世嫉俗的批評現在的審美觀。之後看到體重計上的數字、家人的不斷數落、體檢報告的脂肪肝警告後,才又滿懷罪惡感、灰頭土臉的繼續少吃飯和做著又累又沒效的運動,多
以創作圈來說,我自認是個學藝不精的繪手。 會說學藝不精是因為從前就讀美術班和空間設計的科系,但基本功很不穩,再加上因為各種考量後就沒有繼續走這條路,現階段還需要更多的練習來補強畫技。 即使如此,還是會有想著「我一定要把這張圖畫出來!!」的衝動。畫的大多是ACG的同人圖,也就是所謂的二次創作(簡稱二創
在方格子的第一篇文章,就從「努力」開始說起吧。(緊張的吸吸吐) 原因是這段期間看到有人在討論關於「努力去做某件事吧!」不適用於長期改變,這樣的話題。 (來源:噗浪截圖) 對於這個的主題剛好有不同的感觸,覺得可以寫出來當作不同面相的分享,於是第一篇文章的主題就這麼決定好了~ 所謂的「努力」到底是什麼
對我來說「喜好」是心裡的綠洲,喜歡的、有興趣的、可帶來樂趣的、享受的...即便在生活上受挫,只要適度的摸摸自己的「喜好」就好像又可以繼續走下去了。 如果因為「喜好」而有壓力,還能夠好好享受樂趣嗎? 一但有了壓力或者焦慮,原本再怎麼有所「喜好」的人事物,也會變痛苦的。 或者,會因為覺得對「喜好」的人事
在幾年前,我的體重是一直降不下來的。 即便一直努力少吃飯、努力運動,體重計上的數字仍然不變,為此感到焦慮。多次自我懷疑後就是自暴自棄開始亂吃,甚至憤世嫉俗的批評現在的審美觀。之後看到體重計上的數字、家人的不斷數落、體檢報告的脂肪肝警告後,才又滿懷罪惡感、灰頭土臉的繼續少吃飯和做著又累又沒效的運動,多
以創作圈來說,我自認是個學藝不精的繪手。 會說學藝不精是因為從前就讀美術班和空間設計的科系,但基本功很不穩,再加上因為各種考量後就沒有繼續走這條路,現階段還需要更多的練習來補強畫技。 即使如此,還是會有想著「我一定要把這張圖畫出來!!」的衝動。畫的大多是ACG的同人圖,也就是所謂的二次創作(簡稱二創
在方格子的第一篇文章,就從「努力」開始說起吧。(緊張的吸吸吐) 原因是這段期間看到有人在討論關於「努力去做某件事吧!」不適用於長期改變,這樣的話題。 (來源:噗浪截圖) 對於這個的主題剛好有不同的感觸,覺得可以寫出來當作不同面相的分享,於是第一篇文章的主題就這麼決定好了~ 所謂的「努力」到底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咖啡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飲品,光是酸與不酸的問題,就可以引發一場世界大戰。有一派是主酸派,豆子要有酸度,才是好豆子,畢竟豆子是果實,怎麼可能不酸?除非烤焦?另外一派是不酸咖啡派,無法接受咖啡酸溜溜的味道,覺得咖啡應該要濃、要苦,而且一定要加奶、加糖。 這個沒有絕對,就只是每個人的喜好不同! 自
Thumbnail
一間咖啡店的成功味道並不是重點,聽起來有點難以理解,如果一間餐廳的東西不好吃你還會去吃嗎?但咖啡店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手沖咖啡與黑咖啡的不同之處,並反映了作者對於品味和享受咖啡的態度。雖然崇尚品味,但作者也認為每個人對於咖啡的喜好和製作方式都可以不同,並且不需要追求優越感,只要能夠滿足自己就好。
Thumbnail
不管選的是興趣,還是專長當道的工作,這都是在讓社會選擇我們,你自願給了它對你喊價的空間。
Thumbnail
當被問及自己的興趣時,心底會冒出另一股低語「好希望我能說出其他更特別的興趣...」 而事實卻是:我就是平凡人 「看電影、看書、吃美食」,就像是參考書後面的解答
在每個人的人生中, 都一定會被探討說:「你的興趣到底是什麼?」 從自己出發去摸索興趣來了解真實的自己需要什麼以及怎麼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Thumbnail
最近我在忙碌的工作和沒完沒了的家務以外的時間感到苦悶、困擾和迷失。我開始反思,什麼事才是讓我快樂的?或許與其糾結於興趣或娛樂,我該踏實把做家務變成我的興趣。
不知道是什麼詭異的八字,從小我會喜歡的,都是我養不起的。比如我喜歡的帆布包,也不是什麼名牌~我年輕的時候,所謂的名牌還沒這麼泛濫,就要比其他帆布包貴上兩倍。因為案例太多了,所以我養成了喜歡就是喜歡而已,從不敢生起想擁有的念頭! 而我喜歡的點都很奇怪,就單純是那個點。受薪階層時,在某家公司,每到早上
Thumbnail
盯著「興趣」那欄空白格思考著該寫些什麼,我握著筆,寫下了了無新意的答案:「旅遊、看電影」。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很羨慕那些有興趣愛好的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追求什麼,因為這個問題足足困擾我 28 年。 自求學開始,每個行為的動機都是為了某件利益:為了考好成績,所以認真學習;為了獲得零用錢獎勵
Thumbnail
咖啡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飲品,光是酸與不酸的問題,就可以引發一場世界大戰。有一派是主酸派,豆子要有酸度,才是好豆子,畢竟豆子是果實,怎麼可能不酸?除非烤焦?另外一派是不酸咖啡派,無法接受咖啡酸溜溜的味道,覺得咖啡應該要濃、要苦,而且一定要加奶、加糖。 這個沒有絕對,就只是每個人的喜好不同! 自
Thumbnail
一間咖啡店的成功味道並不是重點,聽起來有點難以理解,如果一間餐廳的東西不好吃你還會去吃嗎?但咖啡店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手沖咖啡與黑咖啡的不同之處,並反映了作者對於品味和享受咖啡的態度。雖然崇尚品味,但作者也認為每個人對於咖啡的喜好和製作方式都可以不同,並且不需要追求優越感,只要能夠滿足自己就好。
Thumbnail
不管選的是興趣,還是專長當道的工作,這都是在讓社會選擇我們,你自願給了它對你喊價的空間。
Thumbnail
當被問及自己的興趣時,心底會冒出另一股低語「好希望我能說出其他更特別的興趣...」 而事實卻是:我就是平凡人 「看電影、看書、吃美食」,就像是參考書後面的解答
在每個人的人生中, 都一定會被探討說:「你的興趣到底是什麼?」 從自己出發去摸索興趣來了解真實的自己需要什麼以及怎麼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Thumbnail
最近我在忙碌的工作和沒完沒了的家務以外的時間感到苦悶、困擾和迷失。我開始反思,什麼事才是讓我快樂的?或許與其糾結於興趣或娛樂,我該踏實把做家務變成我的興趣。
不知道是什麼詭異的八字,從小我會喜歡的,都是我養不起的。比如我喜歡的帆布包,也不是什麼名牌~我年輕的時候,所謂的名牌還沒這麼泛濫,就要比其他帆布包貴上兩倍。因為案例太多了,所以我養成了喜歡就是喜歡而已,從不敢生起想擁有的念頭! 而我喜歡的點都很奇怪,就單純是那個點。受薪階層時,在某家公司,每到早上
Thumbnail
盯著「興趣」那欄空白格思考著該寫些什麼,我握著筆,寫下了了無新意的答案:「旅遊、看電影」。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很羨慕那些有興趣愛好的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追求什麼,因為這個問題足足困擾我 28 年。 自求學開始,每個行為的動機都是為了某件利益:為了考好成績,所以認真學習;為了獲得零用錢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