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講|喜好=要做到透徹...嗎?(下)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承上一篇文章《只是想講|喜好=要做到透徹...嗎?(上)》這次要來講「非產出型」的喜好,像是喜歡吃美食、喝咖啡、旅遊、追星、閱讀、觀影、玩遊戲...等等的,都被我歸類在「非產出型」。

這些都屬於個人觀感情感體驗,因為喜歡、有興趣所以成了一種「喜好」。

raw-image

那這些喜好如果做到透徹的話,會是什麼樣子呢?

  • 喜歡吃美食,所以去嘗遍各式美食、分享心得,或是開始研究、烹飪
  • 喜歡喝咖啡,所以去鑽研各個咖啡的風味和沖煮方式
  • 喜歡旅遊,每次都一定要深入體驗當地的特色、了解歷史、到處跑個遍
  • 喜歡該明星,所以從演藝生涯到私生活八卦全都瞭如指掌,彷彿自己的另一半
  • 喜歡閱讀某類型的書,非得把這類的書全都讀遍、哪些作者什麼風格都知道
  • 喜歡看電影,一定會把經典作品、系列作都看遍、導演和演員跟編劇都很熟
  • 喜歡玩遊戲,不斷鑽研技巧、挖掘遊玩的可能性、甚至成為職業選手

上述是我看過把喜好昇華成專業領域的透徹狀態,藉由這些人的「喜好」也讓我從中收穫很多,心裡也是對這些人們深感佩服。我也很羨慕這些可以把「喜好」做著做著就成為專業的人們,他們只是很專注的、單純的在做自己有興趣、擅長的事情,不知不覺從「非產出」變成「產出」。

那同樣有這樣的喜好,卻不夠透徹的話呢? 不夠透徹會怎麼樣?

  • 雖然很愛吃,但不太會分辨味道和食材上的差異或優劣
  • 愛喝拿鐵或調味咖啡,卻不喝黑咖啡、不會辨識咖啡的品質
  • 愛跟團旅遊,但不敢自助旅行
  • 欣賞該明星的演藝表現,但不完全瞭解相關的個人資訊
  • 喜歡某類型/作者的書,但沒有全部看完
  • 只看某些類型的電影,經典或系列作不一定會全部看完
  • 只想把玩遊戲當休閒、當佛系玩家,不想玩的那麼兇

看起來都很玩票性質、不是那麼深入,但在跟人社交的時候總會發生類似這種對話:

  • 「欸,你不是喜歡OOO嗎? 那你知道OOO最近的...」
  • 「OOO你比較熟,可以跟我說哪個比較好嗎?」
  • 「蛤、你不是有在OOO嗎? 原來你不知道?」

......諸如此類的對話,OOO可以代入任何人事物,再多的舉例就不說了。通常聽到這樣的話都會覺得對方是不是高估自己或者有什麼誤解,又或者覺得好像對自己失望。但也因此覺察到,自己對這項「喜好」其實不是那麼透徹

對喜好「不夠透徹」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喜好」之所以是「喜好」,正是因為這項人事物對自己有吸引力、並且隔一段時間就想去感受、或是想要持續去體驗。無論是因為這當中帶來的興奮、感動而去喜歡,或者是因為一時好奇而產生興趣,當把一項人事物當成「喜好」的時候,只要好好的去感受、享受當中的樂趣就好。

那份感受是只有自己知道的、是真實的發生的。

得到這份感受後,有的人會留在心裡、有人會想抒發出來;每個人表達的方式不同,於是有了各式各樣的體驗感想或是相關的作品產生,型式也很多種(文章專欄、出書、影片、Podcast、創業、研發商品...等等)。

有趣的是同一件人事物,給多少人看就有多少種感受,每個人從中得到的都不同。

例如「喜歡咖啡」這件事,相信每個人的原因都不盡相同:

  • 覺得可以提神
  • 被咖啡本身的香氣吸引
  • 多層次的味道變化
  • 喜歡嘗試各種不同調味
  • 喜歡待在充滿咖啡香氣的店家空間
  • 咖啡和美好的記憶有連結
  • 對各產地、烘焙方式的咖啡風味有濃厚的興趣
  • 很享受沖煮咖啡的過程

目前想到的是這些,相信還有很多沒有列在內的。

喜歡咖啡的原因百百種、輕重不一,但最後都一定會導向去鑽研、瞭解咖啡的路嗎?非得要對產地、沖煮方式、香氣風味夠講究,才能算得上是「夠喜歡」嗎?

是誰規定要用這種方式來「證明」這真的是自己的「喜好」?

有些「喜好」的原因是跟個人情感有連結的,有人喝的不是咖啡、而是回憶情懷,但會不會因此開始去瞭解各種咖啡的風味就不一定了。或許只是因為咖啡的味道可以讓這個人短暫放鬆、帶來慰藉。

但對有些喜歡鑽研咖啡的人來說則不以為然,認為這種情感上的喜歡不是真的喜歡喝咖啡,只不過是在睹物思情而已,偏激一點的則會認為這是對咖啡大不敬(?)然後就會出現類似這種『你明明只喝拿鐵,又不喝黑咖啡! 你憑什麼說喜歡咖啡?』的質疑來攻擊對方:「不夠透徹」是有問題的

但沒有去想到為什麼「不夠透徹」的可能原因:拿鐵是習慣的味道、覺得拿鐵的味道比較溫和有趣、嘗試過了但還是不喜歡、對拿鐵比較有感情...等諸多因素。

對喜好不夠透徹沒關係,自己的喜好自己負責就好。

愛有不同的形式,喜好也是如此。

想不想繼續鑽研都取決於當事人的選擇,相信也有過遇過相同樣喜好但「做到透徹」的人提供更多資訊給「不夠透徹」的自己時,有種「哇!我又瞭解得更多一些了!」的單純愉悅感;「做到透徹」的人也會很高興對方願意理解或是來請教,讓自己有機會闡述對此的熱情,形成一個良性交流。

像我身邊有幾位熱愛喝茶的朋友,他們都很樂意分享自己最近買了什麼茶葉、哪個牌子喝起來有什麼風味、台灣茶和英國茶喝起來有什麼差異、哪些加了牛奶味道會變得如何......對喝茶這個喜好有滿滿的心得,至少比我透徹的多。

雖然我挺喜歡喝茶,但也真的不太懂茶,這些朋友也會問我要不要試喝看看,並說明這款茶喝起來有什麼香氣、適不適合加牛奶、適合的濃度...等等的詳細說明,聽著也感到很有興趣,也真的更瞭解了些,如果真的不知道怎麼買還可以請他們當顧問。

看著他們如此熱衷投入、閃閃發亮的樣子,心情也跟著愉悅了起來。

但如果對方是仗著「做到透徹」的身分而用說教、傲慢的方式來指責、貶低鄙視甚至是排擠「不夠透徹」的人,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不應該用「做到透徹的優越感」來合理化「不想尊重對方」的行為。

這樣的「元老趕新人」的行為其實很常見,尤其是遊戲圈(例如:LOL/英雄聯盟這種多人團隊遊戲)新玩家被遊戲廣告、美術、遊戲設定吸引進來,但因為剛入門技術不佳而被老玩家罵到退出離去的例子所在多有。我就被講過「玩得那麼爛乾脆別玩算了」好幾次

這些「做到透徹」的人會用批判的方式來要求「不夠透徹」的人去接受他們認為的「應該要」,才符合這個「喜好」的標準。若把「喜好」這件事情拿掉的話,就只是不瞭解、不尊重對方意願強迫行為而已。

同樣「不夠透徹」的人中也會有幾個很為人詬病的行為,像是懂半懂的去對不懂的人下指導棋、斷章取義、刻意彰顯出自己的特別,若被指出不足的地方還會惱羞成怒。

還有某些人無論做的透不透徹,都會緊緊抓著「喜好」不放,絕對不可質疑、更偏激的還會有彷彿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要知道這項人事物是他的「喜好」、看起來很擅長很厲害、彷彿申請了專利,在旁人看來這種「喜好」似乎成了「偏執」

這樣的人把「喜好」過份和自己作連結、當作自己的價值和榮譽感、執著,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了這個「喜好」就等於自己失去了價值。

會是因為對自己很沒自信呢? 也可能是為了要逃離現實? 需要有東西來支持? 或者說是為了安全感? 我想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一個圈子裡面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只用「做到透徹」「不夠透徹」來作二分法和分對錯,不應該用喜好的透徹程度來衡量一個人。

喜好歸喜好,人品歸人品,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喜好」是一個人的一部分,不代表一個人的完整樣貌。至於是想要止於欣賞還是想深入認識,就看個人的觀察和判斷了。感覺這好像又可以寫一篇耶 但這坑我不敢挖

對「喜好」有熱忱、講究到透徹並且有所成就、看上去很耀眼,也很吸引人。
默默的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喜好」,雖然低調不起眼、但是那份感受很真實。

「喜好」是自己的事、自己的選擇,只想維持在偶爾享受、體驗一次就好,沒關係;程度水準不上不下的,也沒什麼不好;如果發自內心想要往上提升層級、開始鑽研,那也很好;不需要刻意去追求透徹、自然發展就好,否則就失去「喜好」的意義了。

最後,無論透不透徹,都祝看完這篇文章的你

能夠在自己的「喜好」中好好的享受樂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莫脩的沙龍
21會員
19內容數
莫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14
※此篇文章是單純想法整理,算是我獨自燒腦的胡言亂語,凌亂XD 最近在噗浪上看到這張,就是用一些句子來代表30歲會有的心態。 起初想說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不一定到了30歲就一定會出現跟項目一樣的狀況,況且也有人是到了30歲之後反而開始起飛,或者跟30歲之前一樣始終如一。 在思考過後,仍覺得被說中?
Thumbnail
2022/03/14
※此篇文章是單純想法整理,算是我獨自燒腦的胡言亂語,凌亂XD 最近在噗浪上看到這張,就是用一些句子來代表30歲會有的心態。 起初想說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不一定到了30歲就一定會出現跟項目一樣的狀況,況且也有人是到了30歲之後反而開始起飛,或者跟30歲之前一樣始終如一。 在思考過後,仍覺得被說中?
Thumbnail
2021/12/13
這篇才在講我不會占卜,結果之後開始認真研究塔羅牌、還幫朋友占卜...怎麼會這樣( º﹃º )???(一臉茫然)自打臉的速度還蠻快的,不過最近要專心畫稿所以暫停了。 E 會想寫這篇,其實是前陣子看到有關靈性逃避的文章,想到幾年前剛接觸這塊領域的時候我也有過裡面的狀況。那時候很迷茫焦慮,一直看各種星座和
Thumbnail
2021/12/13
這篇才在講我不會占卜,結果之後開始認真研究塔羅牌、還幫朋友占卜...怎麼會這樣( º﹃º )???(一臉茫然)自打臉的速度還蠻快的,不過最近要專心畫稿所以暫停了。 E 會想寫這篇,其實是前陣子看到有關靈性逃避的文章,想到幾年前剛接觸這塊領域的時候我也有過裡面的狀況。那時候很迷茫焦慮,一直看各種星座和
Thumbnail
2021/11/30
前陣子有想認真去了解人類圖,是可以從中看出自己有什麼樣的設計,進而了解自己的構成、能如何加以運用自身特性的工具。 雖然看了資料後大概有個概念了,九大中心、人生角色...等等的,但是要怎麼合起來看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目前是還沒整合貫通,因此想找人解圖說明。 以我來說,我會想藉由人類圖來了解這些問題:
Thumbnail
2021/11/30
前陣子有想認真去了解人類圖,是可以從中看出自己有什麼樣的設計,進而了解自己的構成、能如何加以運用自身特性的工具。 雖然看了資料後大概有個概念了,九大中心、人生角色...等等的,但是要怎麼合起來看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目前是還沒整合貫通,因此想找人解圖說明。 以我來說,我會想藉由人類圖來了解這些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真的很喜歡做某件事」跟「真的將它變成一種職業」是兩種不同的情境。前者是你可能沒空就不做,你會因為其他娛樂就將它擱在一旁,你可能是因為別人在做所以你去做,你可能是因為剛好無聊覺得好玩才做;後者是你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做同一件事,不斷地練習、不停地進步,不會稍微受挫就放棄,不會因為有肯定才持續而有否定就
Thumbnail
「真的很喜歡做某件事」跟「真的將它變成一種職業」是兩種不同的情境。前者是你可能沒空就不做,你會因為其他娛樂就將它擱在一旁,你可能是因為別人在做所以你去做,你可能是因為剛好無聊覺得好玩才做;後者是你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做同一件事,不斷地練習、不停地進步,不會稍微受挫就放棄,不會因為有肯定才持續而有否定就
Thumbnail
我又再度去借閱黑馬思維,在我完成5月的尋找自我天賦熱情的講座後 原因無他,我第一次閱讀時,裏頭探索自我的天賦熱情成功的案例太吸引我了,也在我心中播下好像我也做得到的種子。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也思考過是當時自己沒特別注意實做的部份嗎? 亦或是自己當時其實還沒有很大的動力想尋找? 所以這次希望能從
Thumbnail
我又再度去借閱黑馬思維,在我完成5月的尋找自我天賦熱情的講座後 原因無他,我第一次閱讀時,裏頭探索自我的天賦熱情成功的案例太吸引我了,也在我心中播下好像我也做得到的種子。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也思考過是當時自己沒特別注意實做的部份嗎? 亦或是自己當時其實還沒有很大的動力想尋找? 所以這次希望能從
Thumbnail
某一場聚會裡,和同事聊到下班後的興趣,有人說自己沒有特別的興趣,讓我有一點驚訝。 我想起高中時期,某一次校刊社聚在一起的時候,社師詢問我們一群學生的未來志向。我印象很深刻,儘管我們當時是需要開始準備考試的高二生,卻沒人能答得出來。 對於從事一份心目中「夢想」的工作,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儘管一路上
Thumbnail
某一場聚會裡,和同事聊到下班後的興趣,有人說自己沒有特別的興趣,讓我有一點驚訝。 我想起高中時期,某一次校刊社聚在一起的時候,社師詢問我們一群學生的未來志向。我印象很深刻,儘管我們當時是需要開始準備考試的高二生,卻沒人能答得出來。 對於從事一份心目中「夢想」的工作,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儘管一路上
Thumbnail
有思考過自己的興趣是甚麼?嗜好又是甚麼?兩個差別又在哪裡? 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註釋 嗜好:凡本性所愛好的,皆稱為「嗜好」。今指特別深的愛好。 興趣:樂於學習、注意的事。 這樣看的話感覺嗜好及興趣是一樣的,要特別的分開稱謂好像有點無聊;前幾天看了一本書給我很好的解答,書裡是這樣說的: 興趣呢?
Thumbnail
有思考過自己的興趣是甚麼?嗜好又是甚麼?兩個差別又在哪裡? 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註釋 嗜好:凡本性所愛好的,皆稱為「嗜好」。今指特別深的愛好。 興趣:樂於學習、注意的事。 這樣看的話感覺嗜好及興趣是一樣的,要特別的分開稱謂好像有點無聊;前幾天看了一本書給我很好的解答,書裡是這樣說的: 興趣呢?
Thumbnail
原來,光是我喜歡自己的喜歡,就能夠讓我感到有生活的信心!我能喜歡現在,此時此刻。因為當我想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給了我自信時,我正坐著練習冥想,我能喜歡彼時,亦能愛上此刻。
Thumbnail
原來,光是我喜歡自己的喜歡,就能夠讓我感到有生活的信心!我能喜歡現在,此時此刻。因為當我想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給了我自信時,我正坐著練習冥想,我能喜歡彼時,亦能愛上此刻。
Thumbnail
靠靈感創作然後賣錢,這其實是都市傳說、鄉野奇談!光靠我對OO有興趣,靈感來了就去做而想吃飽,你應該先餓死了!
Thumbnail
靠靈感創作然後賣錢,這其實是都市傳說、鄉野奇談!光靠我對OO有興趣,靈感來了就去做而想吃飽,你應該先餓死了!
Thumbnail
這次要來講「非產出型」的喜好,像是喜歡吃美食、喝咖啡、旅遊、追星、閱讀、觀影、玩遊戲...等等的,都被我歸類在「非產出型」。 這些都屬於個人觀感或情感體驗,因為喜歡、有興趣所以成了一種「喜好」。 「非產出」的喜好若做得夠透徹也可以成為「產出」(圖片來源:Unsplash) 那這些喜好如果做到透徹的話
Thumbnail
這次要來講「非產出型」的喜好,像是喜歡吃美食、喝咖啡、旅遊、追星、閱讀、觀影、玩遊戲...等等的,都被我歸類在「非產出型」。 這些都屬於個人觀感或情感體驗,因為喜歡、有興趣所以成了一種「喜好」。 「非產出」的喜好若做得夠透徹也可以成為「產出」(圖片來源:Unsplash) 那這些喜好如果做到透徹的話
Thumbnail
對我來說「喜好」是心裡的綠洲,喜歡的、有興趣的、可帶來樂趣的、享受的...即便在生活上受挫,只要適度的摸摸自己的「喜好」就好像又可以繼續走下去了。 如果因為「喜好」而有壓力,還能夠好好享受樂趣嗎? 一但有了壓力或者焦慮,原本再怎麼有所「喜好」的人事物,也會變痛苦的。 或者,會因為覺得對「喜好」的人事
Thumbnail
對我來說「喜好」是心裡的綠洲,喜歡的、有興趣的、可帶來樂趣的、享受的...即便在生活上受挫,只要適度的摸摸自己的「喜好」就好像又可以繼續走下去了。 如果因為「喜好」而有壓力,還能夠好好享受樂趣嗎? 一但有了壓力或者焦慮,原本再怎麼有所「喜好」的人事物,也會變痛苦的。 或者,會因為覺得對「喜好」的人事
Thumbnail
喜歡,就是喜歡;不必理由,無須解釋。 以前喜歡的,未必現在喜歡;將來喜歡的,也不一定是現在喜歡的。所以,喜歡不喜歡,不必問到底;能夠被喜歡,已經心滿意足。 喜歡,不一定要說出口;愛,才一定要說出口。 喜歡某一樣東西,可以佔為己有;喜歡某一個人,不可以隨意佔有。 喜歡,勉强不來;不喜歡,可以决擇。
Thumbnail
喜歡,就是喜歡;不必理由,無須解釋。 以前喜歡的,未必現在喜歡;將來喜歡的,也不一定是現在喜歡的。所以,喜歡不喜歡,不必問到底;能夠被喜歡,已經心滿意足。 喜歡,不一定要說出口;愛,才一定要說出口。 喜歡某一樣東西,可以佔為己有;喜歡某一個人,不可以隨意佔有。 喜歡,勉强不來;不喜歡,可以决擇。
Thumbnail
大部分說自己喜歡什麼的人,並不真正能夠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什麼是自己真正的喜歡。如果,真正瞭解自己接近本質的喜歡,就不會有那種我原本以為我喜歡,結果發覺我其實不喜歡的全然生疏,耽誤了對方也耽誤自己。然後,繼續在麥田兜圈轉。
Thumbnail
大部分說自己喜歡什麼的人,並不真正能夠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什麼是自己真正的喜歡。如果,真正瞭解自己接近本質的喜歡,就不會有那種我原本以為我喜歡,結果發覺我其實不喜歡的全然生疏,耽誤了對方也耽誤自己。然後,繼續在麥田兜圈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