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聽爸爸的話,因為爸爸很兇、會處罰他」、「我不喜歡先生這樣的方式,但好像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時候不打,真的講不聽。」這是我在家長課中,一位媽媽這樣告訴我。開始帶領著不同教養風格的活動時,我注意到這位媽媽的若有所思。下課後,這位媽媽留到最後,告訴我這樣的體罰幾乎是常態,而且因為孩子不聽,她發現先生出手越來越重......。
兒福聯盟日前做過一個調查,逾9成台灣人有遭體罰的經驗,但仍有6成反對「零體罰」。社會看似不能接受父母以「管教」為名的長期體罰和施虐,但回到日常親子管教,「不打學不乖」卻又經常是家長的口頭禪。
#你希望孩子從中學到什麼? 不得不承認,體罰是速效的,大吼一聲或是打罵一頓,孩子會怕,會立即停止自己的行為。「會怕就好」這確實是我常常聽到大人說的一句話;確實......孩子學習到的是害怕,害怕大人生氣、害怕大人不再愛他;是速效但卻也是短效的,大人只能選擇用越來越"重鹹"的方式來對付孩子,而他在這長期教養風格學習到的就是害怕、恐懼、不信任甚至以暴制暴。
#眼前那個不聽話的孩子? 習慣以權威、體罰的家長,多數也來自於原生家庭的教養經驗,當我們看著眼前那個不聽話的小孩,其實正是面對著那個以前不被接納的自己;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常常有被誤會的感覺,當我做一件事情,來不及解釋,就被質疑為什麼不聽話?故意找麻煩。現在當我面對兩孩兒的時候,確實那個「不聽話」、「找麻煩」的聲音也常在內心質詢著他們,但我很清楚的知道,當時的我是希望如何被對待的,如果當時能多一些理解、包容、和被溫柔地對待,也許我也能長出更多溫柔對待別人和自己的力量。
「打罵批評孩子,不會讓孩子停止愛你,他會停止愛自己。」讓孩子感受同理和接納,也擁抱那個曾經不被接納的自己。愛自己是一輩子都要學習和練習的課題。
430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是由1998 年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發起。它們訂定這天為“SpankOut Day”,藉由各種活動來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英文名稱中spank一詞俗稱「打屁股」,所以也有將中文譯為「無巴掌日」或「拒絕體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