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不走看起來最簡單的路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國際不打小孩日:不走看起來最簡單的路〉2024-04-30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我挺喜歡這個翻譯的。”spank”是「打屁屁」的意思,在這裡指用打屁股來懲罰小孩。所以比起「拒絕體罰日」這樣比較嚴肅生硬的名稱,「不打屁屁日」應該是更加貼切生動,不打小孩日算是介於兩者之間,保留了那個生動直接的意思,說的時候可能也比較不會難為情。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聽到這個日子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有點搞笑的想法:如果一年只有這一天是「不打小孩日」,那是不是說其他天就可以打了?但仔細一想卻發現,或許那些在這之前只想過用打人或其他體罰來管教的家長,好好地體驗了這「不能打人」的一天之後,說不定就開始意識到,原來我不用打人也可以去跟他溝通那些你希望他調整的行為。

 

 

  台灣上週的一件大事是關於死刑是否違憲的憲法法庭辯論。這件事並不完全等同於「是否要廢除死刑」的討論,是否違憲的解釋也並不完全等同於死刑存廢的立場--譬如說,支持廢除死刑的人也可能認為死刑可以合憲,廢除的理由在其他地方;但當然,如果它違憲,自然是需要被廢除。

 

  那場辯論有很多細節可以討論,但我還沒完全整理消化完,或許之後會有機會再聊。在這裡我想提的是整場討論的開頭,李宜毅律師給出了一組對比:一條路是艱難的道路--科學地研究和追查犯罪(者)的成因,因此來修補社會相關的失能、減少未來相似事情的發生可能性;另一條,則是快速地、直接地、應激反應式地透過以暴制暴的方式懲戒、殺死犯罪者。

 

  有可能,社會大眾相信自己更需要的是後者,他們需要一個宣洩憤怒的出口,他們需要看到「殺人償命」、需要看到政府「替天行道」。有可能。但這麼做的結果是給了國家一個怠惰的藉口,成因的問題可以放到後面一點再說,總之,「要給民眾一個交代」。

 

 

  回過頭來看「不打小孩」,我們會發現這兩件事情其實有一些相似的結構。一種過去的教養觀念會相信「不乖就是要打」、「不懲罰沒辦法讓他知道錯」。但現在我們更加知道的是,「懲罰更加沒辦法讓他知道錯」。相反地,懲罰使得一個人學著在犯錯之後去掩飾、逃避、不說、或說謊。他為什麼要說謊呢?因為他知道自己說實話會被懲罰,而對他而言重要的,是避免受到那樣的懲罰。

 

  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讓孩子明確知道為什麼一項行為不該做,僅僅是給予他肉體的疼痛或精神的畏懼。那只會讓他在你面前表現得像是服從權威,而不會讓他對相關事情的價值觀獲得成長。而一旦他對你感到害怕或厭惡、不敢或不願意以一種信任的方式和你溝通,對行為的共同學習就會愈加困難,從一個「管教者」的眼裡,便是更難管教、需要更多懲罰。

 

  透過一天的「不打小孩日」,家長被迫跳脫前面的惡性循環,去走那條比較艱難的路。他不能用恫嚇的方式、不能用肢體的疼痛去「教訓」小孩。不能宣洩自己因為教養出現差錯與突發狀況而感受到的洩氣與惱怒,他必須要學著理解、必須要學著找出成因、必須要學著和孩子面對面溝通。

 

 

  當然,與一個人花時間溝通、一點一滴找出並理解對方行為的成因是困難且耗時費力的。當這個對象是一名陌生人、尤其是一名已經因為重大罪刑站在法院被告席的所謂「壞人」的時候,人們普遍一點也不願意去做這些吃力的事。

 

  當這名對象是自己的孩子時,或許會有多一些人願意拿出耐心,好好地溝通並把事情梳理清楚。雖然,這仍然是不容易的。尤其當一個人身處於充滿壓力的社會與工作環境時,即便是面對自己的孩子,他也很難永遠保持耐心。

 

  我會相信,這是社會為什麼需要少一點「以暴制暴」信仰的其中一個原因。再我們首先拿掉了「打小孩」與「殺死這個人」這些再簡單不過的選項後,那些稍微需要費更多力氣的選項才陸續抵達我們面前。於是,我們會有更多機會,把那些影響更長遠的事情做好。





延伸閱讀:

〈「去說出你自己錯在哪裡」:一種抽象的「非教育」〉

〈那個比我們都認識自己情緒的孩子〉

〈Categorical Imperative〉

〈《致未來的男孩們》閱讀筆記:名為「想受到女孩子歡迎」的詛咒〉

〈曾夫人會夢到被殺的豬嗎?〉

〈自願的「平庸之惡」:「過剩服從」與「積極的怠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1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知道「玩」是兒童的基本人權嗎?」「你知道孩子最喜歡的一堂課是「下課」嗎?」「你知道嗎?其實只要「玩」得盡興,許多兒童行為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幾句話是我有一天在社群軟體上偶然看到的訊息,而這看似短短的幾個字,卻深深的引發我渴望探索的好奇心。
Thumbnail
「你知道「玩」是兒童的基本人權嗎?」「你知道孩子最喜歡的一堂課是「下課」嗎?」「你知道嗎?其實只要「玩」得盡興,許多兒童行為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幾句話是我有一天在社群軟體上偶然看到的訊息,而這看似短短的幾個字,卻深深的引發我渴望探索的好奇心。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Thumbnail
糾正孩子行為常常演變成親子衝突,火氣還在卻看到孩子尋求安慰,怎麼看待呢?
Thumbnail
糾正孩子行為常常演變成親子衝突,火氣還在卻看到孩子尋求安慰,怎麼看待呢?
Thumbnail
低年級孩子的國字Blue Day,在一次次鼓勵中,增強了面對無法持續的韌性。看著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著,是這群志工老師心中滿滿的喜悅!
Thumbnail
低年級孩子的國字Blue Day,在一次次鼓勵中,增強了面對無法持續的韌性。看著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著,是這群志工老師心中滿滿的喜悅!
Thumbnail
○此用語的意義已具有普遍共識,在使用上不會造成汙名化和(或)對兒童造成傷害。 性侵害 (Sexual assault) 指的是「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強迫其進行性活動的行為;涉及強制性之性接觸的犯罪」或「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帶有強制性的性接觸」。
Thumbnail
○此用語的意義已具有普遍共識,在使用上不會造成汙名化和(或)對兒童造成傷害。 性侵害 (Sexual assault) 指的是「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強迫其進行性活動的行為;涉及強制性之性接觸的犯罪」或「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帶有強制性的性接觸」。
Thumbnail
兒少性剝削近來受到輿論的關注,政府機關和立法委員正努力提高刑責,但封網、限制瀏覽等實務方面仍有困難。建議從兒少教育和家長管理上著手,並呼籲政府相關單位共同配合,才能減少兒少性剝削的發生。
Thumbnail
兒少性剝削近來受到輿論的關注,政府機關和立法委員正努力提高刑責,但封網、限制瀏覽等實務方面仍有困難。建議從兒少教育和家長管理上著手,並呼籲政府相關單位共同配合,才能減少兒少性剝削的發生。
Thumbnail
針對兒童的暴力不僅是肢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或性方面的。對兒童的性暴力包含對兒童的性剝削與性虐待,其可作為一概括性用語,指涉包括刻意作為與不作為,以及與肢體及心理暴力相關的各種現象。
Thumbnail
針對兒童的暴力不僅是肢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或性方面的。對兒童的性暴力包含對兒童的性剝削與性虐待,其可作為一概括性用語,指涉包括刻意作為與不作為,以及與肢體及心理暴力相關的各種現象。
Thumbnail
隨著社會氛圍愈來愈強調自由與平等,一代比一代的孩子更「有種」了,孩子不再「打到會怕、罵到不敢」,而是「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Thumbnail
隨著社會氛圍愈來愈強調自由與平等,一代比一代的孩子更「有種」了,孩子不再「打到會怕、罵到不敢」,而是「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