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延燒,全民的生活形態都產生重大改變,心情當然也大受影響。
然而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周遭,應該都會發現:當「事情還未發生前」(尚未宣布進入三級警戒狀態),有許多恐慌情緒與言論蔓延;但是當「事發之後」(正式宣佈、木已成舟),只有極少數人持續處於恐慌狀態,絕大多數則已經開始學習、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心理運作過程,牽涉到究竟人類是如何「想像未來」、進而「看待未來」,正好5月中就有這麼一篇相關研究發表。
本研究刊登於「Journal of Neuroscience」,是由世界神經科學協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出版的雜誌,涵蓋了神經科學各方面的實證研究,Impact factor為5.674,是神經科學類別期刊中分數最高的。
為什麼只有區區24名受測者,本研究結果卻能登上神經科學期刊中分數最高的雜誌?原因是研究採取「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即時監測受測者的腦部反應。
研究人員先讓受測者花7秒鐘閱讀一段文字敘述,其中有正面、愉快的內容,比如明年中了樂透頭彩、下個假期在熱帶小島海灘上做日光浴;也有負面、厭惡的內容,比如明天收到一大筆忘了付的帳單。
接下來,請受測者花12秒在腦中「想像」讀到的場景、畫面,再花14秒評估剛才想像內容的「生動程度」(vividness)與「效價」(va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