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問題隱含的事
主講者分享問出這問題人對自己可能的心理狀態,是"對自己是有信心的,且自己是有能力協助他人的",相對另一種可能是"對自己的自信心過度膨脹",會說出能者過勞,覺得在付出時很累,代表著自身能力的不足,甚至其實是自己目標根本不在這裡!
其實是自己目標根本不在這裡!
把自己想做事情時間更有效率的分配好,並且不站在犧牲角度的去付出,或許事情就沒有這樣困難嚴重。
能力的多跟少是自己認定的,別人怎麼說一點都不重要,主講者分享一個假設,假設今天的自己是能力卓越,多做一點只是小事一件,也可能得到付出的快樂;相對的,今天的自己一邊做一邊抱怨,其真實念頭根本不在乎幫助解決問題,只是為了得到他人關注與讚美而已。
為什麼覺得他人多自己少,甚至感到委屈?
回到開頭,就是"因為認為自己能力還不夠或自己還有想要做的事",主講者以個體心理學角度分享,"力量"就是自己認為自己可以做事情到哪裡,"份量"就是自己認為對這個社會重要與否。如果我為自己定義在社會上,我是重要的且我的能力比他人好,那我多付出一點點也挺正常的阿!
主講者分享自身與之相似的故事,這裡有興趣的可去平台上搜尋聆聽就不贅述,又帶出一個觀點,說自己"能者多勞"無意識間是拉抬自己評價的行為,又或是覺得做得太多,也間接說明自己能力還達不到給予的高度。
力量就是能力
從務實角度出發,每次給予其實從不同角度看都會有回饋的,看似協助他人真實是在幫助自己,因此在付出的同時要有限度且要達到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同時照亮他人。
多勞者是能者,過勞者是超人
滿多時候這樣問題是會發生在自己工作當中,會去在意工作上付出與自身真正有想做的事,主講者分享一個方法,請聽眾試著把視野提高一些些,將會是這樣景色:〔我有能力去實踐我想要的事,而工作無非是我求生存的手段,因為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協助他人與滿足自身需求!〕,把目標願景定義清楚後,工作等於是輔助我完成願景的助力,那如果最後結果是吃虧呢?
如果沒有吃過虧,怎麼會知道是吃虧呢?努力地去行動,經一事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