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作者於Podcast節目「奎斯說故事」第2季第5集之內容
冒牌者效應會把自己的良好成就歸因於運氣,認為自己是個德不配位、騙子,就算真的有很客觀的事實證明,還是會不斷貶低自己,擔心自己被發現或看穿,因此就會經常時刻處於一個高壓的狀態。
這些人希望獲得肯定,但當獲得肯定後,仍然會歸因於運氣而非自己的努力。
因此也經常會過分謙虛、迎合大家、壓抑自己的想法,避免展現自己的自信。
其實研究指出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症狀,當沒有自信時就假裝自己有自信,往往又更常發現於女性身上。
其實我覺得不管是冒牌者症候群又或者是討好這件事,我們其實可以透過很多方式去幫助我們自己,這其中我最推薦的是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的協助。
因為他會非常個別化,所以我並不是很建議我們去用一個很大眾或是多數的方式去解釋,我們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其實真的會很需要有一個專業的介入來幫助我們去探討我們形成這些症狀的成因。
如何去面對討好這件事,其實我會想到薩提爾Satir他提出人會有的四種應對姿態,應對姿態又稱為求生存姿態,我們可以先從在溝通裡比較理想的狀態是當我們可以做到一致性溝通的概念開始去理解。
在我們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我們會有三個很重要的要素,分別是自我、他人還有情境。
自我是當我們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關注到我們自己的價值、感受和需求,就像是我跟對方互動時,我有看重到我自己嗎,我關心我的感受是什麼,我有沒有注意到我的需要是什麼。
他人指的是我們和人溝通的時候,同樣的,我們有沒有關注到對方這個人的價值、感受和需求,把剛剛我們放住在自己身上的東西也放在別人身上。
情境則是我們在溝通時,有沒有關注到彼此處在什麼樣的環境,我其實自己的解讀會是像立場,例如我們各自的狀況是什麼,我們的關係怎麼樣,共同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
這些我剛剛提到的提問所帶來我們自己的覺察,都會影響我們溝通的過程,而這三個元素都兼顧到是我們談到比較理想的應對姿態,也就是一致性溝通的姿態。
那麼討好在這裡是指我們不想做,但卻又擔心對方生氣或關係會破裂,我們其實在做的時候是有委屈和不願意的。
而當我們認為自己沒有比對方來得重要的時候,我們就會討好對方,所以想問大家這裡缺乏了哪一個元素?
對,在自我的這個部分其實我們把他忽略掉了,我們忽略了自己的價值、感受和需求。
反過來,如果我們也能覺察自己壓抑和討好的情況,事實上我們可以選擇增加自己對自己的看重,我們至少要確認自己和對方都是一樣重要的時候,我們其實就可以嘗試和對方適當表達出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在這裡我其實認為我們注意到自己有這樣的傾象是很重要的,代表我們已經覺察到問題,那接下來很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更深的去探索形成我們這樣行為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在這裡,我會想到我之前在學習家族治療的經驗,在我們無意識下做出的讓和犧牲背後代表著什麼?
我其實也想邀請讀者們去思考這件事情,而更邀請大家可以開始練習去思考我們要如何在溝通或關係裡去把剛剛提到的應對姿態元素放進去。
在三者元素兼顧之下,我們可以覺察自己感受和想法,尊重接納自己感受不去評價自己,同時我們又能關照到對方,在情境下我又能去顧及到我們的關係和處境,然後表達自己。
我覺得同樣的,很需要練習,很多時候的很多事情我們聽起來感覺遙不可及,可是當我們有一天就是這樣慢慢地達成的。
其實這也讓我過去也曾有段像冒牌者效應的經驗。
有時候我們其實可能真的不敢相信現在自己所達到的成就,我們很客觀的去想可能一半努力一半運氣,但是可能他來的太快了。
我們好像被時間或是自己的焦慮推著走,但我們好像沒有停下來去看看達成這些成就的自己。
我印象很深是有一天我在騎車的時候,我突然思考到我現在所達成的成就。
然後我想到了一個畫面是我小時候看著電視上一位做在沙發上問另一個人你今天有什麼感受的人,那時候我就覺得心理師這個職業好酷,我以後要當心理師。
回到我騎車的當下我突然好想哭,因為我已經做到了。
但我明明已經拿到那張證書好久了,但是我直到那個當下我的眼淚好像告訴我一件事是很感謝我自己真的熬過來了。
我可以真的透過一個專業心理工作者的身份去幫助有需要幫助的人。
但我發現好像真的需要慢慢的,不斷地透過練習才能去做到或是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努力的去達到我們給自己設定的每個目標。
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都做到了。
這裡是裕禾診療室,歡迎和我聊你心裡的事。